A股四大「牛虻」上半年吸金超萬億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證券時報記者 周少傑

  儘管近期滬指有所回落,但就今年上半年來看,A股市場整體上處於強勢,滬指在前五個月節節攀升。然而,與牛市相伴的,還有股市四大「牛虻」:IPO、增發再融資、重要股東減持以及高管套現,在今年上半年共計吸金1.1萬億元。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193隻新股(含未掛牌公司)總募資1466億元,創下近年IPO募資紀錄;上市公司增發再融資4536億元;而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減持套現市值約3691億元;高管套現總額約1259億元。

  即便是最近滬指暴跌的幾個交易日,「牛虻」也叮咬上市公司不放。

  IPO吸金

  註冊制即將來臨,A股IPO進程明顯提速,上半年完成首發公司高達193家。今年一季度每月發行新股數均為20多隻;二季度IPO發行明顯提速,5、6月完成募資的公司數量更分別高達44家和48家。

  由於新股發行市盈率普遍在23倍左右,首發上市的公司從A股「圈錢」並不至於像以往一樣令投資者瞠目。上半年掛牌新股的平均募資金額8億元,不過也湧現出3隻募資超過百億元的巨無霸。

  3月,東方證券首發募資100億元,超過了2014年IPO募資最多的國信證券69.96億元的募資總額,達到了此輪新股開閘以來的新高度;6月初,中國核電募資132億元,刷新了紀錄;接踵而來的,6月中旬招股的國泰君安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了301億元,成為2010年7月農業銀行上市以來最大的A股IPO。

  不過,在此輪新股發行改革制度制約之下,IPO募資已經不再出現以往的「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現象,甚至出現一些迷你型首發募資的,比如,樂凱新材、再升科技、田中精機等公司募資金額僅有1億元左右。

  增發融資

  與IPO募資相比,已在二級市場交易的上市公司在此輪牛市中可算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再融資好時節。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完成增發再融資的公司家數達到301家,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了4536億元。

  包鋼股份5月份完成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了298億元,與首發上市的國泰君安不相上下。作為鋼企,受困於行業產能過剩,包鋼股份將藉此次定增實現由鋼鐵產業向稀土資源的重大戰略轉型。此次募集的298億元計劃將用於投資收購包鋼集團選礦相關資產、收購包鋼集團白雲鄂博礦綜合利用工程項目選鐵相關資產、收購包鋼集團尾礦庫資產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增發再融資總額排第二位的是美羅藥業(現更名廣匯汽車),募資資金也用於「轉型」。這家上市公司去年底開始籌劃資產置換,募集228.28億元用於支付置換資產的差價,而廣匯汽車由此完成借殼上市。除了上述兩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增發再融資總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還有6家。

  今年以來,隨著滬指節節高升,不少上市公司股價也隨之「雞犬升天」,上市公司更加熱衷於股權融資。與此同時,一些新近上市的公司也借新股上市被熱炒之際,紛紛停牌籌劃增發事項。例如,藍思科技再融資規模60億元,為IPO募資總額的4倍。萬達院線最近也公布22億元的增發預案。

  另一方面,監管部年初放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募集配套融資的限制,不少上市公司更新定增預案,將原來的配套募資總額提到購買資產的交易價的100%。

  股東減持

  當然,無論IPO還是再融資,股市的錢最終還是進了上市公司銀行帳戶中,如若上市公司募投項目產生了效益,提升了上市公司業績,A股投資者最終也將受益,如此看來,這兩類從股市抽血的「牛虻」也可以是益蟲,與此相對,另兩類「牛虻」把股市當成提款機,就算不得益蟲了。

  數據顯示,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上半年減持套現總額約3691億元,近千家上市公司遭到不同程度的減持,減持交易記錄達到2870筆。

  興業銀行是被股東減持金額最多的上市公司。今年以來,興業銀行三度遭遇股東減持,恒生銀行減持興業銀行甚至超過295億元。在公告中,恒生銀行解釋減持興業銀行的目的是補充資本金。

  券商龍頭中信證券也遭到股東減持,今年年初中國中信股份公司巨額減持套現約114億元。中信股份董事長常振明表示,當初發展中信證券,投資金額只為3億元,目前中證市值已達3000億元,成為一家具有影響力的券商,所以適時減持部分中信證券股份,令集團取得投資回報。

  而被當成「一帶一路」龍頭的中國重工,大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減持套現一點兒也不手軟。3月27日晚間,中國重工發布公告稱,中船重工及其實際控制的大連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和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對公司股份實施了減持。自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27日,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已累計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9.18億股,已達到公司總股本的5%。

  此外,京東方A、酒鋼宏興、文峰股份等市場熱門股票,均受到重要股東的減持套現,套現總額超過60億元。

  高管套現

  這一輪牛市中,高管減持潮湧,而最大的註腳非樂視網的賈躍亭莫屬。

  賈躍亭開始就一口氣減持樂視網3524萬股,套現24.99億元,並引發市場一片譁然。面對質疑,樂視網6月23日發布公告稱將與賈躍亭籤署第一筆資金的《借款協議》,借免息借款25億元十年,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

  賈躍亭減持行為遭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炮轟。實際上,一個賈躍亭被炮轟,A股市場上還有成千個「賈躍亭」在默默套現中。滬深交易所誠信檔案數據顯示,來自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交易記錄共計5855筆,減持套現市值約1259億元。

  今年以來,因違規減持頻發,深天地A、雛鷹農牧、中洲控股等多家公司還因此而領到了交易所的監管函,還發生了海潤光伏董事長遭上交所公開譴責的案例。

相關焦點

  • 2017上半年鋰電四大材料「吸金」超438.33億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半年,國內有超438.33億元資金湧入鋰電四大材料領域。正極材料業「吸金」超156.34億元「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誰將成為主流」?儘管爭論由來已久,但兩者仍以各自的優勢活躍在不同領域。目前,我國正極材料廠商有200家左右,前十家廠商的市場份額約佔70%,餘下的小廠眾多,競爭激烈。
  • 日賺超20億,子公司控股四大行,實力不輸中國菸草
    要知道,從2014年開始,中國菸草每年的利稅總額就超過了萬億規模,過去6年的利稅總額相加更是高達67506億元,吸金能力驚人。 那麼,除了中國菸草之外,還有哪家央企吸金能力最強呢? 這時,大家可能會第一個想到四大行,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四大行中,最賺錢的依舊是工商銀行,該行去年實現淨利潤3133.61億元,同比增長4.9%。但實際上,中國還有一家吸金能力超強的「神秘」央企,這家企業就是中投集團。
  • 農村常見的牛虻,還有這些作用!
    牛是很招蟲蠅的,其中就有牛虻。牛虻的體型比較大,飛行速度較快,活像是一架小型戰鬥機。看見牛虻吸取牛的血液時,要及時把它拍死,有時候牛虻也會攻擊人類,被它叮咬上一口時會非常疼痛的,並且會腫起一個大包,實在是讓人十分討厭的一眾昆蟲。
  • 今天的中國不需要牛虻嗎?
    因此一見牛虻就想拍死,就把破鞋的鞋背剪了,將鞋底扎在竹片上,做成牛虻拍,拍在牛的身上,它們躲都不躲,還一副很受用樣子,可見它們是多麼深受其害!然後為了不被牛虻叮咬,找了泥濘地滾一身泥,渾身鐵甲似的,但沒有泥的地方還是受攻擊,只能一邊吃草,一邊甩著尾巴拍打,時不時用後腿踢打肚子,砰砰作響,兩隻耳朵不停扇著。有時牛虻叮咬牛嘴,搖頭晃腦,耳朵也扇不著,只好伸出厚厚的舌頭,把牛虻卷到嘴裡。有時腿被咬,牛就用力踢腳,試圖趕走牛虻。有個小夥伴看到牛腿上有牛虻吸血,伸手就要拍,結果牛用力一甩,竟把他踢出三四米外,摔得鼻青臉腫。
  • 新基首日吸金超500億 本月或誕生多個爆款
    寧波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該基金全渠道認購規模超過200億元,遠超80億元的募集規模上限,所以不少投資者特地加大資金申購,以提高配售額度。無獨有偶,富國均衡優選也於當天結束募集,該基金募集規模上限100億元。最終認購金額也超過上限。基金開門紅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是這兩年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
  •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 分紅逾10萬億|a股|上市公司|...
    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帳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 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帳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201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0.47萬億元,佔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突破50%。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上市公司創造的稅收佔整個企業稅收的30%,實體經濟上市公司的利潤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40%,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
  • 公募管理規模重返17萬億,債基三連降
    8月26日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7月份公募基金市場數據,129家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吸金能力強勁,規模繼續上升,達4.97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5402.1億元,環比增幅超20%。
  • 202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GDP近6.5萬億美元,加上「港澳臺」呢?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開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完成的GDP超過了45.66萬億元人民幣(近6.5萬億美元),同比實際下降1.6%。其中,一季度經濟實際下降6.8%,二季度經濟同比實現了3.2%的增長。
  •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提供了重要渠道。當前民營企業佔到A股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根據恆大研究院的統計,2019年A股市場通過IPO、增發和配股實現的股權融資中,44%流向民企,36%流向國企,民營企業略勝一籌。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壟斷,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半年吸金超12億
    在2020年上半年,新松機器人吸金超12億,淨利潤達到1.33億元。 雖然在核心技術上,新松機器人與國際巨頭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筆者相信,良好的市場環境會為新松機器人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 湘菜最吸金,火鍋增速最快,90後消費者佔比超一半以上
    美團大數據顯示,隨著城鎮人口數量增多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年來中國餐飲業發展迅速,2018年餐飲收入首次突破4萬億元。從全國來看,湘菜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湘菜企業在6000家以上,海外湘菜名店不斷出現。 無論是門店數量還是消費能力,長沙都是湖南餐飲市場的領頭羊。在長沙的餐飲品類消費金額佔比排行榜中,湘菜以24.83%的佔比實現衛冕,成為最「吸金」的餐飲品類。
  • 早知道:MSCI納A因子升至15% 黃金回報率超股市
    中國7月外匯儲備3.1037萬億美元,前值為3.11923萬億美元,預期為3.105萬億美元。高盛:預計黃金將在未來六個月攀升至1600美元/盎司高盛上調黃金ETF需求預期,提高價格前景預測;預計黃金將在未來六個月攀升至1600美元/盎司。
  • 中國臺灣今年上半年GDP突破2萬億元,那麼在大陸各省中排名如何?
    當然,按照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數據來看,名義GDP總值突破2萬億元並且約為21537.42億元(僅供參考),同比增長0.4%左右,對應名義GDP增量超過2000億元,經濟運行總體穩定,而且對外貿易進出口以及部分指標呈現正增長,助推經濟穩步回升,促使經濟總體表現好於市場預期。既然中國臺灣今年上半年GDP突破2萬億元,那麼在大陸各省中排名如何呢?
  • 「巨型螞蟻」亮相:發行不低於30億股新股 上半年淨利潤超219億
    上半年利潤超219億元據了解,螞蟻集團此次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三個方向:支持創新和科技投入、助力數字經濟升級、加強全球合作並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此外,本次A股發行可引入綠鞋機制,超額配售權最高不超過15%。
  • 蚊子、牛虻、蜱蟲,農村的3種吸血害蟲,各有絕招,一個比一個狠
    這個時候咬人吸血的害蟲,最常見的就是蚊子了,但是在農村的野外,除了蚊子之外,還有牛虻和蜱蟲兩種害蟲,也是特別的厲害。這三種吸血的害蟲讓我們防不勝防,各有各的絕招,牛虻和蜱蟲雖說不如蚊子常見,但被咬一口可真夠人受的,一不小心還會有生命危險。今天我們就從最常見的蚊子說起,來聊聊在農村這3種常見的吸血害蟲。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一隻有良知的牛虻蘇格拉底申辯中有這樣的描述特別引人注意:你們如果置我於死地,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個人來頂替的,這個人附在城邦上,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好像牛虻粘在馬身上,這匹駿馬由於太大太肥,年齡未老就行動迂緩,需要叮一叮才能煥發精神。蘇格拉底以牛虻自喻,而把雅典比作一匹又大又肥、喪失活力的駿馬,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不斷去叮咬駿馬,使它保持清醒。
  • 《牛虻》這本小說,為何在蘇聯和在我國這麼火,卻在歐美頗受冷遇
    今天我們要說的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經典作品《牛虻》。對我國很多人來說,《牛虻》這個名字並不陌生。1953年,《牛虻》中文版上市的時候,三個月就賣出了50萬本,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在蘇聯,這本書出版了74次,被翻譯成18種蘇聯民族文字,又翻拍成電影,引起巨大反響。
  • 德勤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分析
    6家 境外銀行資產總額合計112.8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2.00 萬億元,平均增幅11.90%。整體來看,境內外銀行本期 加速闊表,部分境外銀行增速較快,但國有四大行仍在 資產規模上佔絕對優勢。境外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合計 39.9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03萬億元,平均增幅2.64%,花 旗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價值較年初微降。整體來看, 國有大型銀行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貸款增速高於股份制銀行;境外銀行發放貸款與墊款帳面 價值遠低於國有四大行,增速相對穩定。
  • 美國航司四巨頭上半年虧損148億美元
    ,該人數相當於這四大公司2019年底員工總數的26%左右。截止記者發稿前,我國四大航空公司也發布了今年中期報告,四家航司上半年共虧損超過365億元。大韓航空第二季度營收1.69萬億韓元,同比下降44%,實現淨利潤1485億韓元。韓亞航空第二季度營收8186億韓元,同比下降45%,營業利潤1151億韓元,結束連續六個月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