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鯨魚,你會想到什麼?是藍鯨、白鯨、虎鯨,還是抹香鯨?其實鯨魚是人們對鯨類或鯨豚類的一種俗稱。人們習慣上把體型大的稱之為鯨,體型小的稱之為豚。
大約在五千萬年前的始新世,現代鯨類的祖先從陸生過渡到完全水生的生活方式。這一過程構成了哺乳動物歷史上最顯著的宏觀進化轉變之一,並伴隨著讓人印象深刻的解剖學、生理和行為轉變,使鯨類在新的棲息地中適應並繁衍。
同為哺乳動物,用肺呼吸,為了有效地存儲和保存氧氣以延長屏氣時間,鯨類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方式。
這些適應方式包括:增加氧氣的存儲量,由於大量氧氣保存在血紅蛋白中;高性能的呼吸系統;以及一個適應高壓環境下的肺等等。
鯨類在解剖學上的顯著變化包括:流線型的身體;減少體毛以減少遊泳時的阻力;,更厚的皮膚缺少汗腺和皮脂腺並增強了物理屏障的特性;厚厚的鯨脂層用於絕緣溫度;後肢進化成尾鰭;嗅覺和味覺系統減少等等。
可以說,鯨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完美地適應了海洋生活,而且因為鯨類的智力普遍較高,體型也相對佔優,所以它們的海洋生活相較其他動物算得上「安逸」。
可是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鯨類海灘擱淺事件,卻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甚至開始對海洋汙染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在這些鯨類擱淺事件中,只有少量的鯨類在人為幫助下重歸大海,其他的最終都長眠在海灘上成了悲劇。
全球每年約有2000起擱淺事件,為此研究人員指出鯨類擱淺海灘或存在多方面原因:如果一隻鯨類被擱淺通常是因為疾病或受傷的所致;群體擱淺,可能是因為海洋上的惡劣天氣、年老或導航錯誤,以及在離海岸太近的地方捕獵所致。
鯨魚在水中死亡被稱作「鯨落」,如果在海岸線上死亡則被稱為「擱淺」,在很早之前人們認為鯨魚擱淺是鯨魚大限將至的一種自然行為,是一種生老病死的循環體現。但現在看來並非這麼簡單。
甚至有人指出,這很可能與軍用聲納和漁船出海等人類活動有關聯,應該予以重視,並投入了更多的相關工作找出原因。
在對鯨類擱淺事件展開調查的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擱淺的鯨魚很危險,需要時刻小心,並警告試圖圍觀的群眾為了安全,不要靠近這些鯨類!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一點,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件:
2004年1月26日「臺南事件」曾引發巨大轟動。事件起因是由一頭身長17米、體重約為50噸的抹香鯨引發。事件地點位於我國的臺灣省臺南市的鬧市,鯨魚的外表已經發生了腐爛,鯨魚的內部因為過多的腐敗氣體發生膨脹,身體不堪壓力引發了爆炸,場面一度混亂,受波及的民眾非常多,一度登上臺灣的新聞頭條。
所以,鯨魚在海灘邊擱淺而死,圍觀者要時刻注意,鯨魚因為吃的東西很多,體內會產生非常多的甲烷,易燃易爆!而且鯨魚在陽光下暴曬時,體內氣體壓力會增高引發爆炸,其威力堪比煤氣罐,往往一觸即發!爆炸時還會有大量的細菌湧出。
這也是有些地方在處理被擱淺而死亡的鯨魚時,會選擇將它留在原地腐爛,然後由鳥類和其他魚類分解,或等待再次漲潮時被衝回海中,或者由專業人員將其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