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得出碳酸鈣的高溫高壓相圖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地球表面大量的碳以方解石或者白雲石的形式沉積在地層中,這些碳酸鹽隨著板片俯衝進入地球內部,是深部碳循環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來自地幔深部的超深金剛石包體,人們發現在超過700公裡的地方仍有碳酸鹽活動的證據。地幔條件下碳酸鹽的穩定性如何?高溫高壓條件下碳酸鹽如何發生脫碳反應?碳酸鹽與超深金剛石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長期備受關注而又富有爭議的科學問題。

  近年來,人們發現碳酸鹽的高壓相非常複雜。計算礦物學預測,碳酸鈣與碳酸鎂成分的高壓(介穩)相有十餘種之多,其中碳酸鈣的晶型變化尤為豐富,在其文石相(aragonite)與後文石相(post-aragonite)之間有可能穩定存在單斜結構的新相,而在後文石相之後應當也有單斜結構的高壓相穩定存在,最近的高溫高壓實驗接連證實了這些新的高壓相。依據這些新結果,人們推測碳酸鈣在下地幔底部也許能夠「抵禦」分解、熔融與反應,從而長期穩定存在。而新的高溫高壓實驗表明,碳酸鈣甚至能在碳-鐵氧化還原反應中「存活」下來,似乎也進一步表明碳酸鈣在高壓條件下將具有「強大生命力」。

  針對碳酸鈣的穩定性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志剛、研究員張毅剛及其合作者開展了系統研究。他們利用大規模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和晶格動力學模擬,得到了碳酸鈣八種可能的高壓相及熔體隨溫壓變化的自由能曲線,通過比較彼此自由能的相對大小,得到了碳酸鈣新的高溫高壓相圖(圖1)。該相圖不僅能很好地與已有實驗結果相對應,而且解釋了若干實驗產生爭議的原因,與此同時還預測了後文石相上邊界的溫度敏感性。

  基於上述結果,他們進一步計算了CaCO3與MgSiO3的反應平衡(圖2)。結果表明,由於CaCO3晶型變化帶來的壓縮效應,常溫下碳酸鈣到100GPa左右確實會比碳酸鎂穩定(這與前人研究預測一致),但是高溫下的熵效應又會破壞CaCO3的穩定性。在大約1500K以上,整個地幔條件下CaCO3都會傾向於與MgSiO3反應而生成MgCO3。

  對於俯衝帶中另一重要礦物成分SiO2,CaCO3的「定力」又會如何呢?對此,前人計算預測的結果是在200GPa以下二者不會發生反應,但張志剛參與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毛竹團隊得到的最新實驗研究結果(Li, et al., 2018)表明,至少在60GPa以下,CaCO3會在1500K左右就被脫碳而生成CaSiO3。基於該實驗結果,本文利用圖2中的自由能關係以及前人有關MgCO3與SiO2的實驗結果,將CaCO3和SiO2的反應邊界外延至地幔底部壓力條件(圖3)。結果表明,CaCO3中的Ca強烈傾向於進入矽酸鹽,即便在超冷俯衝帶,CaCO3與SiO2的脫碳反應仍然很有可能發生,而在下地幔底部,該反應甚至會生成單質碳和氧氣。

  將上述研究結果與前人有關碳酸鹽熔體的結果相結合(圖4),研究團隊對CaCO3在地幔深處的「命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1)前人關於CaCO3在下地幔條件下將重新穩定存在的推斷是片面或局部的:高溫和矽酸鹽是其穩定性的強烈破壞者,只有在超冷俯衝帶,由於某種偶然因素與矽酸鹽隔絕,或者由於固體反應未真正平衡,才有可能存在CaCO3成分。

  (2)包括CaCO3成分在內的碳酸鹽與超深金剛石緊密相關:地幔過渡帶以上的大多數俯衝帶,這些碳酸鹽成分容易發生熔融並穿過相對還原的地幔,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從而生成金剛石;而超冷俯衝帶中有幸逃脫熔融的碳酸鹽成分,在下地幔仍然容易與矽酸鹽發生脫碳反應,在足夠高的壓力下也會生成金剛石。

  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論文信息:Zhang Z, Mao Z, Liu X, et al. Stability and Reactions of CaCO3 polymorphs in the Earth's Deep Mantl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DOI:10.1029/2018JB015654

    論文連結

 

圖1 碳酸鈣高溫高壓相圖 

 

  圖2 CaCO3+MgSiO3=CaSiO3+MgCO3反應的自由能變化(G>0表明反應物組合穩定,反之則生成物組合穩定) 

 

  圖3 CaCO3與SiO2的反應邊界。黑色粗實線為Li et al.(2018)的實驗結果,黑色粗虛線為依據計算結果的外延,三條彩色陰影線為典型俯衝帶的地溫曲線 

 

  圖4 深部地幔條件下CaCO3的命運。其中R2-R4為研究中涉及到的反應線,Ca-Mg solidus和Ca-K-Na solidus為含CaCO3成分的固溶體的實驗熔融曲線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得出碳酸鈣的高溫高壓相圖---中國科學院
    地球表面大量的碳以方解石或者白雲石的形式沉積在地層中,這些碳酸鹽隨著板片俯衝進入地球內部,是深部碳循環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來自地幔深部的超深金剛石包體,人們發現在超過700公裡的地方仍有碳酸鹽活動的證據。地幔條件下碳酸鹽的穩定性如何?高溫高壓條件下碳酸鹽如何發生脫碳反應?碳酸鹽與超深金剛石之間有什麼關係?
  • 高溫超導體或將因此實現!終於繪製出:重費米子化合物三維相圖!
    這些材料已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如高溫超導體。法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LNCMI/CNRS)和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與日本岡山大學和東北大學科學家合作,在高壓和強磁場的組合下對URu2Si2進行了系統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繪製了迄今為止知之甚少材料中的一個相圖,這是一個複雜的三維相圖。
  • 高溫超導體或將因此實現!終於繪製出:重費米子化合物三維相圖
    這些材料已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如高溫超導體。法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LNCMI/CNRS)和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與日本岡山大學和東北大學科學家合作,在高壓和強磁場的組合下對URu2Si2進行了系統研究。
  • 探索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實驗
    在觀測之外,地球物理學家還需要開展實驗研究工作,利用巖石物理實驗對地震的孕育和發生過程進行微小尺度的物理模擬,為觀測結果和理論模型提供佐證和約束條件,其中高溫高壓實驗在模擬地球內部環境的研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溫和高壓在了解高溫高壓實驗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常溫常壓下的巖石實驗。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三元共晶相圖對藥物結晶過程的指導
    文丨王立宇相圖是描述物質體系相平衡關係的一種幾何表達方式,可用於描述在特定條件下,物質組成、性質、溫度和壓力等之間的關係,在化工、醫藥、化學、冶金、材料、輕工、地質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從構成體系可分為水鹽體系、有機化合物體系、無機材料體系、溶鹽體系等。
  • 由於極度高溫高壓,某些含碳量高的地外行星很可能是鑽石星球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近日發表論文,根據實驗室將碳化矽轉化為鑽石的實驗,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曾經發現疑似鑽石行星的探測結果,他們認為某些遙遠的地外行星由於極度高溫高壓的作用論文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空間探索學院的哈裡森·艾倫·薩特表示,他的團隊在地球和行星材料實驗室利用高溫高壓將浸泡在水中的碳化矽成功轉化為鑽石和二氧化矽,模擬鑽石行星形成的情況。鑽石行星示意圖。
  • 由於極度高溫高壓,某些含碳量高的地外行星很可能是鑽石星球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近日發表論文,根據實驗室將碳化矽轉化為鑽石的實驗,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曾經發現疑似鑽石行星的探測結果,他們認為某些遙遠的地外行星由於極度高溫高壓的作用,很可能是鑽石星球。論文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空間探索學院的哈裡森·艾倫·薩特表示,他的團隊在地球和行星材料實驗室利用高溫高壓將浸泡在水中的碳化矽成功轉化為鑽石和二氧化矽,模擬鑽石行星形成的情況。鑽石行星示意圖。
  • 地質地球所在月球隕石中發現雷鋯石
    但是,無論阿波羅樣品或是月球隕石,較少發現高壓礦物相。迄今為止,僅在幾塊樣品中發現了橄欖石的高壓相(林伍德石和瓦茨利石)和二氧化矽的高壓相(柯石英、斯石英、賽石英)。作為對比,受到衝擊變質的普通球粒隕石、火星隕石中較普遍的存在各種礦物的高壓相。月球樣品中高壓礦物的缺失,可能指示了月球受小行星撞擊產生特殊的溫度-壓力條件。
  • 高溫、高壓、高地應力
    「如果能夠打造若干條通往地球深部的通道,並在地層深處埋設長期觀測的儀器,建立起對地球內部進行長期觀測的網絡,那麼上述問題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回答。」 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副局長王達說。另一個原因,與地底下豐富的自然資源相關。目前世界先進水平的礦產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在500米以內。
  • 地質地球所得到基於機器學習的深層碳酸鹽巖的測井相劃分模型
    在勘探地球物理學中,巖石物理響應多解性使地球物理數據與地質分類間存在複雜的非線性關係。例如,深層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由於巖性多變、易發生的成巖作用和隨機裂縫,導致存在較強非均質性。此時,單一屬性的地球物理數據難以準確識別儲層,需通過結合地質-地球物理的手段進行研究,機器學習方法是處理複雜數據問題的工具,有利於解決該類問題。
  • 【百科】碳酸鈣是用什麼礦石生產出來的?
    一、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種碳酸鈣礦物,是天然碳酸鈣中最常見的礦物,分布非常廣泛,其化學成分為CaCO3,是生產重質碳酸鈣的主要原料。方解石因受到敲擊時會破碎成多塊方形碎塊,故而得名方解石。二、大理石大理石又稱雲石,它是石灰巖在高溫高壓下變軟,並在所含礦物質發生變化時重新結晶形成大理石。主要成分以碳酸鈣為主,其主要成分約佔50%以上。
  • 網友問:地球內部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那麼有液態金屬嗎?
    地球核心是一個主要由鐵鎳構成的固體,溫度高達6000℃,壓力高達每平方釐米3000噸;只有在地幔當中呈現液態(類似巖漿),元素成分主要是氧、矽、鎂、鐵等等,不存在純淨的液態金屬。人類挖的最深垂直鑽井,是前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孔,有12263米深,井底溫度有200℃,由於高溫高壓對鑽頭的破壞性很強,所以蘇聯沒有繼續挖下去。
  • 相圖與熱力學專家金展鵬院士逝世
    金展鵬長期從事相圖計算以及相變動力學研究。他首創的三元擴散偶技術引領和帶動了高通量實驗的學科發展,他在金屬、合金、陶瓷、人工晶體等結構和功能材料的發展、熱力學模型、亞穩相轉變、組織演化分析框架理論和熱力學資料庫建立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他的「熱化學磁矩法」和相圖資料庫以及相圖研究,已被分別應用於核廢包裝材料設計和飛機發動機高溫材料的設計。
  • 高溫使者: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又稱亞熱帶高壓或副熱帶高氣壓,是活躍於副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布於南北緯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副熱帶高壓影響下的氣候一般是高溫,且層結穩定,對流很不旺盛,所以降水較少。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層結比較不穩定,東部相對穩定。所以副熱帶高壓西部降水稍多,東部降水就比較少。在夏季一般分為東、西兩個大單體:位於西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西太平洋高壓,位於東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東太平洋高壓。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1、模板法    在眾多製備工藝中,模板法是常用且技術較成熟的一種,其主要原理是:將選好的模板劑通過一定的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層碳酸鈣,使其形成核殼結構,繼而通過溶劑溶解、高溫煅燒或化學反應等方法將模板劑去除,最終得到中空結構粒子。    模板法主要分為軟、硬模板法兩種,在多孔碳酸鈣的製備過程中主要以軟模板法為主。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氦是一種惰性氣體元素,很難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地球上的氦主要以氣體形式存在於天然氣和放射性礦石中,含量非常稀少,屬於稀有氣體。研究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存在大量氦氣。因為氦是惰性氣體元素,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星的地幔中是不存在氦元素的。
  •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 2015-11-0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在鑽石裡發現地球最深處的水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成果亮相《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對於研究地球內部活動有著重要意義。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分析了來自中國和非洲的7塊鑽石。從鑽石的微小包體中,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