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教的這半個學期以來,常常碰到家長問,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怎麼教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這樣教是不是對的。這篇文章中說道:「低年級學生家長輔導孩子做數學題,兼職就像『老牛追兔子——有勁使不上『」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們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困惑。
文中提出,家長怎樣當一個好老師?首先,要閱讀孩子所學的教材。否則有可能會重演「刻舟求劍」的故事。面對孩子的錯誤,首先要知道孩子錯誤的原因,耐心地聽孩子講他是怎麼想的。這一點,不管是為人師,還是作為家長是共通的。在糾錯時,還不能以為只有自己的答案是對的,只有老師的答案是對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聽完他是怎麼想的。否則糾錯將較為低效。
文中還提到,我們需要提供「玩具」,給足時間,讓孩子先動手做,再動腦想。先動手做,然後才能在頭腦裡「做」,也就是藉助表象去想。比如說上次的題目,把9本書分給三個小朋友,收上來的視頻中,有的學生就是拿9支筆,9塊橡皮分一分。這就是讓學生動手做起來,動手操作是不夠的,還應該在此基礎上能在腦子裡想像完成。數學是抽象的,但數學也需要想像。其實,數學的題目無非就是個例子,關鍵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提升思考力。比如,9本書分給三個人就是個例子。
針對家長怎樣當一個好老師?作者提出三點,第一,不要刻舟求劍,而要先學後教;第二,不要固執己見,而要先聽後講;第三,不要高談闊論,而要先做後想。
在前段時間與家長的交流討論中,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孩子的作業並不是一定要全對。而是明白錯因,糾正它,爭取以後不犯錯。所以我開始建議在平時的作業輔導過程中,錯了就在邊上做個記號,告訴我也告訴學生自己在這裡曾經錯過。
「學習,不是為了做對一道題,而是為了做對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做對一道題,給個正確答案就好。如果為了做對一個人,孩子從錯中學到的會更多。」
我想說,我是第一次當老師,你們可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作為關愛孩子的我們,一定要耐心地蹲下來,和孩子慢慢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