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 用於傷口癒合的可注射、可自愈醫用粘合劑

2021-01-20 呂華課題組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的文章,題為:An Injectable and Instant Self-Healing Medical Adhesive for Wound Sealing。本文的通訊作者是來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餘家闊教授和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的吳德成教授。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粘合劑在生物醫學領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臨床實踐中,它可以用作傷口密封劑和止血劑來代替傳統的外科縫合線,這就要求粘合劑能與基底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儘管許多傳統的聚合物基粘合劑已經能夠展現出優異的粘合力,但由於剛性網絡的形成不利於與軟組織的接觸,通常只能以膜狀或塊狀的形式外敷在較淺的傷口,往往不能滿足醫療需求。

相較之下,可注射的粘合劑就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使用時可以通過醫用注射器輕鬆、定量地擠出,在進行微創手術時也能更好地幫助癒合深層狹窄的傷口。然而,可注射的粘合劑往往很難滿足在粘合力度、自愈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設計一種能快速自愈的可注射生物粘合劑仍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在本文中,作者利用聚乙二醇(PEG)與單寧酸(TA)的物理締合,開發了一種用於傷口密封的多功能組織粘合劑。如圖1所示,PEG的端基接了戊二酸N-羥基琥珀醯亞胺(SG),它會與蛋白質表面上的-NH2反應,像錨一樣將PEG鏈快速固定在組織表面上。而單寧酸(TA)是一種多酚化合物,在每個苯環中都包含三個相鄰的酚羥基,可以有效地與各種表面相互作用並產生強附著力(例如,海洋生物牢固地附著在水下表面上)。在這裡,PEG-SG的結構單元(-CH2-CH2-O-)與相鄰的TA的酚羥基(-OH)會形成氫鍵,從而產生牢固的附著力,形成有效的PEG-SG/ TA粘合劑。

圖1. PEG-SG/ TA粘合劑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示意圖。


這種粘合劑具有可注射的特性,擠出效果如圖2A所示,且即使浸泡在1×PBS中超過400min也沒有明顯的溶脹(圖2B),這種穩定的抗膨脹性可以避免壓迫周圍的組織從而產生高壓的風險。作者又進一步測定了粘合劑的靜態負載以評估其承載能力,發現粘附12小時後,它仍能夠承受2 kg的負載(圖2C),並且該負載可以在10 s內保持穩定。作者還發現,即使經過多次反覆的撕拉,該膠粘劑始終能夠像最初一樣粘在豬皮上,這表明該膠粘劑可能具有自愈能力,所以作者選擇了市面上銷售的纖維蛋白膠作為對照進行比較,顯然與纖維蛋白膠(~11.5 kPa)相比,PEG-SG/ TA粘合劑具有更好的附著力(~21.0 kPa)和自愈性(圖2D)。

圖2. A) 通過單通道注射器的可注射行為。B) 在1x PBS緩衝液中水分吸收隨時間的變化。C) 承載能力。D) 粘合劑與市售纖維蛋白膠的粘合強度對比。


考慮到這種粘合劑強大的粘合強度和即時的自愈性,作者進一步在大鼠模型中做了體內傷口閉合實驗。選取了兩組對照分別劃了1.5釐米長的對稱切口,一組使用粘合劑(圖3A上),另一組則用手術線縫合(圖3A下),然後在第0、7、14、21和28天的固定時間定期檢查所有傷口,發現使用粘合劑的組恢復後沒有明顯疤痕,而縫線組則有輕微的橫向疤痕。接著將以切口為中心的癒合皮膚拉伸以測量其拉伸強度並評價組織修復(圖3B),發現儘管兩組經過癒合的皮膚在術後28天後均無法獲得與原始皮膚相同的拉伸強度,但在相同的癒合時間段,經粘合劑處理的皮膚比縫合線具有更高的強度(圖3C)。

圖3. 使用大鼠模型的體內傷口閉合。A) 使用粘合劑(頂部)和縫合線(向下)治療0至28天的傷口照片。B) 術後2天的受傷皮膚拉伸過程。C) 術後2-28天後,使用縫合線和粘合劑處理過的原始皮膚和已癒合皮膚的拉伸強度。


綜上所述,作者利用TA和PEG-SG的氫鍵結合設計和製造了一種可注射、可自愈的組織粘合劑,用於傷口的癒合。這種PEG-SG/ TA粘合劑可以反覆粘附在豬皮的剛性組織上,並承受2 kg的重負荷。在體內實驗中,這種粘合劑極大地促進了大鼠模型的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為自救和外科手術提供了新的選擇。


作者: HYH 審校: LJH

DOI: 10.1021/acsami.0c01022

Link: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1022

上一篇


相關焦點

  • 這款「膠水」或可助傷口癒合
    當損傷導致的創面較大時,我們往往需要藉助外力輔助創口封閉,從而促進組織癒合。在現階段,這一過程通常需要縫合的介入。這種方法很難獨立完成,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要承受額外的疼痛。同時由於縫合難以完全封閉傷口,手術後空氣、體液的滲漏和外源感染同樣不利於傷口癒合。
  • 南大研發出可加速傷口癒合的醫療專用粘合劑~
    就在近期,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一款適用於人體內的生物粘合劑,除了能幫助病人更好的癒合傷口,也能將手術時間縮短25%,這無疑是一項醫學方面的巨大進步。以往,醫院用到的粘合劑只適用於皮膚表層,但這款粘合劑卻可以用在人體內,能幫助病人粘合肌肉組織和血管,並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
  • 清華大學《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通過碳納米管制備自我...
    本文要點: 1、將導電的排列CNT薄板(ACNTS)鋪在CNT-可交換鍵(xLCE)複合膜的表面上來開發自修復導電膜。 對齊的CNT片使複合材料具有導電性,因此複合材料不僅可以通過光癒合,還可以通過斷裂後的電來癒合。由於取向的CNT片的電熱效應,在1.18V/mm的電壓下,可輕易修復自愈膜上的劃痕。與原始樣品相比,修復後的薄膜具有幾乎相同的機械性能。薄膜的電氣和機械自修復來自碳的電氣重新連接納米管和酯交換誘導的網絡拓撲變化分別。
  • 傷口護理新理念,國產品牌衝擊百億市場|醫用粘合劑|醫療器械|護理|...
    傳統縫合效率低,市場需要更優的傷口護理理念在臨床上,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對手術方法和輔助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傷痛,縮短傷口癒合時間,而且要求在恢復功能的同時,外觀也能完美地恢復。
  • 醫用「膠水」被發明,20秒癒合傷口,中國科學家還原了科幻電影?
    現在中國科學家又研究出一種粘合劑,可以在幾秒鐘內就癒合致命傷口。這種粘合劑可以被用在無法立即就醫的情況下,挽救患者的生命。這可都是科幻電影中的橋段啊,沒想到現在成為了現實。研究人員通過在豬的肝臟上測試發現,這種凝膠形物質被紫外線活性化後20秒以內,在組織開口周圍形成密封,止住出血現象。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飛秒雷射3D列印光纖MEMS器件用於氫氣傳感
    封面圖: 用於快速和高靈敏度氫氣檢測的光纖端面聚合物微懸臂梁傳感器圖源: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https://pubs.acs.org/toc/aamick/12/29?
  • 西交大郭保林《材料化學》水凝膠敷料雙管齊下,加速傷口閉合癒合
    最近,西安交通大學郭保林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基於季銨化殼聚糖(QCS),聚多巴胺塗層的還原氧化石墨烯(rGO-PDA)和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的生物力學活性的可注射自愈水凝膠,以促進多功能傷口敷料的發展。傷口閉合和傷口癒合。
  • 自癒合材料——航天夢魘的「終結者」
    他們研發出一種神奇塑料,能夠在被子彈或者其他碎片射穿後立即自愈。 研究參與者、密西根大學博士斯科特·扎瓦達表示:「我們對在一定條件下觸發的化學反應很感興趣」,扎瓦達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於研發醫用自癒合材料,例如可取代縫線的手術用粘合劑。在得知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發類似技術——讓航天服上的孔洞和空間站等在遭受損傷後迅速癒合——之後,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改變了研究方向。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超靈敏柔性日盲光電探測器
    成果介紹由於在未來植入式傳感器和可摺疊
  • 新型醫用級粘合劑可粘結COC/COP基材
    原標題:新型醫用級粘合劑可粘結COC/COP基材   Dymax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設計InSe範德華界面用於多級電荷存儲
    Interfaces:設計InSe範德華界面用於多級電荷存儲  成果介紹隨著浮柵電晶體的不斷小型化接近物理極限,對器件架構、工作原理和器件材料的新創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Interfaces, 2020, DOI:10.1021/acsami.0c16336)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6336
  • 靜電紡絲製成殼聚糖納米纖維在作為敷料用於傷口癒合展示出潛力
    2殼聚糖納米纖維的應用2.1醫用敷料近幾年,靜電紡絲製成殼聚糖納米纖維在作為敷料用於傷口癒合已展示出巨大的潛力。殼聚糖納米纖維材料本身具有的微小毛孔和高的比表面積使它可以抑制外來的微生物入侵並且能輔助控制傷口液體的流出。理想的醫用敷料應當具有透氣性、透溼性和保溼能力,抵禦外界細菌的侵入,防止創口感染。
  • 新型水凝膠可助傷口快速癒合
    新華社華盛頓6月1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水凝膠「創可貼」可以幫助傷口快速癒合。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從「層粘連蛋白」獲得啟發,發明了這種水凝膠。層粘連蛋白是皮膚等人體組織中存在的一種蛋白質,可向細胞發出信號,促使細胞分化並黏合在一起。研究人員發現,層粘連蛋白中一個叫A5G81的片段對傷口癒合很關鍵。他們將A5G81加入一種抗氧化分子中,所得物質可在體溫條件下自聚集後形成一個「支架」,提高傷口處組織的再生能力。使用蛋白片段而非整個蛋白來製作這種物質,是因為前者合成相對容易,生產成本更低。
  • 告別縫針,60秒內癒合傷口!醫學史上最強黑科技來了
    那麼,人的身體受傷,能不能也像東西開裂一樣,塗點膠水傷口就能自動癒合呢?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能在身體的表面發揮作用,它還能治癒身體內部比如心臟、肺部甚至動脈的傷口。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的Anthony Weiss教授是發明團隊的一員,他認為「超級膠水」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可以迅速阻止血液的流動,在很多傷員需要救助的緊急情況下表現出色。它也可以應用在手術中,60秒內就能夠癒合傷口。」
  • 《AM》:仿昆蟲表皮硬化,超強醫用粘合劑!強度媲美3M環氧膠
    大自然中有許多生物能在水下實現強力的黏附,在海洋貽貝中發現的苯酚-胺的協同作用激發了研究人員開發萬能黏附的表面化學和醫用軟性粘合劑。迄今為止,已經有不少研究開發了包括應用於表面化學中的聚多巴胺塗層以及鄰苯二酚和沒食子酸酯系的軟粘合劑。
  • 《AM》:仿昆蟲表皮硬化,超強醫用粘合劑!強度媲美3M環氧膠
    大自然中有許多生物能在水下實現強力的黏附,在海洋貽貝中發現的苯酚-胺的協同作用激發了研究人員開發萬能黏附的表面化學和醫用軟性粘合劑。迄今為止,已經有不少研究開發了包括應用於表面化學中的聚多巴胺塗層以及鄰苯二酚和沒食子酸酯系的軟粘合劑。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系統地綜述了使用生物啟發方法製備納米複合水凝膠製劑的最新生物製備策略,並且也強調了與生物製備納米複合水凝膠在止血和傷口癒合應用中有關的最新進展。還討論了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未來前景。本文深入探討了生態友好型生物啟發性策略的進展,該策略可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應用的納米複合水凝膠的生物加工。
  • 可注射的殼聚糖/聚氨酯導電水凝膠支架,用於神經修復和運動感應
    先前,國立臺灣大學Shan-hui Hsu團隊設計了具有注射能力,應變/運動感應能力和神經再生能力的導電自修復水凝膠和可恢復形狀的支架。相關論文An Injectable, Electroconductive Hydrogel/Scaffold for Neural Repair and Motion Sensing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
  •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自癒合凝膠和傷口修復領域取得原創成果!
    論文題目為《可注射、電活性自癒合凝膠敷料的快速製備及其活動部位傷口修復的評價》(Rapid fabrication of self-healing, conductive and injectable gel as dressings for healing wounds in stretchable parts of the body)。
  • 國家局對一次性可注射針刀等61種產品分類界定 - 中國消費者協會
    9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於一次性可注射針刀等產品分類界定的通知》(國食藥監械[2007]597號)。  為適應醫療器械監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國家局組織有關專家對一次性可注射針刀等61種產品進行了分類界定。  一、一次性可注射針刀(不含藥):由氣囊、手柄、針刀體三部分組成。氣囊採用一次性輸液管材料,可吸取和儲存少量利多卡因麻醉液;手柄採用一次性注射器材料;針刀體採用不鏽鋼材料。氣囊中吸取少量的利多卡因麻醉藥液做患處皮內或皮下的麻醉,然後再做針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