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的殼聚糖/聚氨酯導電水凝膠支架,用於神經修復和運動感應

2021-01-18 Hydrogel

【背景介紹】

導電水凝膠和支架在應變傳感和組織工程中具有巨大潛力。先前,國立臺灣大學Shan-hui Hsu團隊設計了具有注射能力,應變/運動感應能力和神經再生能力的導電自修復水凝膠和可恢復形狀的支架。相關論文An Injectable, Electroconductive Hydrogel/Scaffold for Neural Repair and Motion Sensing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在生理條件下,由N-羧乙基殼聚糖(CEC),殼聚糖改性的聚吡咯(DCP)納米顆粒(40 nm)和獨特的醛封端的雙官能聚氨酯(DFPU)交聯劑合成並製備了水凝膠和支架的交聯網絡。CEC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與DCP混合,然後通過動態席夫鹼反應與DFPU交聯。通過流變學檢查,席夫鹼賦予水凝膠自愈性能。通過凍幹水凝膠獲得形狀可恢復的支架。

這些水凝膠和支架顯示出可注射性和電導率(3–6 mS/cm),而支架在重複變形後也顯示出高吸水率和持久的彈性。水凝膠和支架促進了神經幹細胞(NSCs)的附著,增殖和分化。所述支架在體外和離體具有優異的應變/運動感測特性,以及在體內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在斑馬魚腦損傷模型中,通過恢復運動功能(分別達到53和80%的功能恢復)可以證明導電水凝膠或充滿細胞的導電水凝膠的神經再生能力。這些水凝膠和支架是神經修復和運動感應的潛在候選者。

3.1 CEC主鏈,DCP納米顆粒和DFPU交聯劑的合成與表徵

按照圖1A所示的合成路線合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導電DCP納米粒子。CEC溶液和DFPU溶液的ζ電位分別為-41.20±2.4和-43.18±1.0 mV,表明CEC和DFPU在水性介質中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DCP懸浮液的ζ電位為+20.98±0.8 mV,表明DCP納米顆粒可能會聚集。DCP和DFPU的平均流體動力學直徑分別為137.52±19.7和36.67±2.5 nm。同時,在25°C下混合CEC,DCP和DFPU導致形成導電的自修復水凝膠,可將其在-20°C冷凍並冷凍乾燥後製成可注射的支架,如圖1B所示。

圖1.導電前體的合成以及導電水凝膠和支架的製備。

DCP納米顆粒在圖2A中顯示出平均直徑為38 nm的球形結構。CEC和DFPU的TEM圖像顯示在圖S2中。與CEC混合後,球形DCP納米顆粒沿著CEC鏈附著,如圖2B所示。添加DFPU交聯劑形成水凝膠後,DCP和CEC的這種形態沒有明顯改變(圖2C)。使用SAXS分析水凝膠的納米結構。如圖2D所示,單獨的三種成分以及膠凝前後混合物的SAXS輪廓顯示出非常清晰的形狀因數和不太明顯的結構因數。此外,DFPU的形狀因子和結構因子均隨交聯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圖2E),這表明DFPU的球形結構在通過Schiff聯結與CEC和DCP交聯後可能會變形。

圖2.用TEM和SAXS對CDD水凝膠的DCP和交聯體系進行表徵。

3.2 CDD自愈水凝膠和支架的特性和優化

如上所述,通過在25°C下混合CEC,DCP和DFPU製備導電CDD自修復水凝膠。為了獲得均質的水凝膠,必須先將水溶性CEC與DCP混合,然後再通過Schiff鹼反應與DFPU交聯。在凝膠化過程中,通過測量相對於凝膠化時間的SAXS曲線評估的結構演變如圖2E所示。SAXS圖譜揭示了凝膠化過程中CDD水凝膠的內部結構變化和席夫鹼動態交聯。隨著時間的推移,曲線的最大強度(在q0.01-1處)首先增加,然後穩定在一個固定值,而形狀因子逐漸消失。基於結構的演變,圖2F展示了CDD水凝膠的可能的膠凝機理。在具有8mm直徑的中心孔的盤狀CDD水凝膠上檢查了水凝膠在室溫下的宏觀自愈性能。凝膠中的中心腔在0.5小時後即完全癒合(即快速癒合),如圖3A所示。

圖3. CDD自修復水凝膠的特徵。

CDD水凝膠的應變依賴性粘彈性如圖3B所示。當動態應變從1到1000%變化時,G'值降低,並且在330%應變時發生了凝膠到溶膠的轉變。如圖3C所示,通過動態應變條件在1到350%之間的連續階躍變化來評估損傷-癒合周期。當施加約350%的大應變時,水凝膠的G'值從約250Pa降低至約90Pa,並且同時低於損耗模量(G″)。CDD自愈水凝膠在重複循環後可以完全恢復結構。CDD水凝膠的靜態穩態剪切粘度顯示在圖3D中,表明該水凝膠具有剪切稀化特性和良好的可注射性。如圖3E所示,可以輕鬆地通過34號針頭(內徑80μm)注入這種水凝膠。

CDD支架的宏觀形狀恢復能力如圖4A所示。圖4B中CDD支架的SEM圖像顯示平均孔徑為90μm,孔壁厚度約為10μm。CDD支架的3D共聚焦圖像如圖4C所示。此外,CDD支架的三角形切片(4 mm×3 mm×1 mm)可通過常規的20號針頭(內徑603μm)擠出並立即恢復到 推出後的原始形狀,如圖4D所示。

圖4. CDD形狀可恢復支架的特徵。

3.3 CDD支架的機械耐久性和應變傳感功能

測量了溼潤條件下水合圓柱狀CDD支架的靜態力學性能,並總結在圖5中。在每種壓縮應變(10%,20%,40%和60%)下,連續評估了10次靜態壓縮應力和應變曲線,如圖5A所示。所述曲線是具有滯後性的可重複的閉環,與CDD支架的形狀恢復能力一致。隨著壓縮應變的增加,在60%的壓縮應變下,閉合壓縮循環的不規則形狀與從支架中擠出的水有關(圖5B)。

圖5.在施加5 V電壓下,CDD支架的靜態壓縮行為和應變感應功能。

導電且耐用的CDD支架用於應變傳感時,對不同模式的變形(例如壓縮,扭曲和彎曲)表現出出色的敏感性。通過加載不同的重量引起壓縮變形(圖5C)。支架在壓縮前後保持導電性,並在去除負載後數秒內完全恢復其原始形狀。電導率的變化與負載增加的關係如圖5D所示。扭轉應變時的電導率變化顯示在圖5E中。將CDD支架的一端固定到所需的扭轉角。當CDD支架的扭曲角度達到360°和720°時,電導率分別從原始的3.89 mS/cm升高到4.81和5.92 mS/cm。彎曲應變也被施加到CDD支架上。在不同的V角(180至0°)彎曲時,電導率的變化如圖5F所示。CDD支架的彎曲導致電導率增加。

3.4 NSC的存活,附著,增殖和分化

嵌入CDD水凝膠後,NSC的生存力通過圖6A–E中的VB-48染色法得到證實。在培養基(對照),CEC,DCP,DFPU和CDD水凝膠組中,健康細胞的數量分別為94.8%,84.3、80.0、90.0和93.2%。在這些組中,未發現嵌入細胞的活力有顯著差異。同時,圖6F,G顯示了通過CCK-8分析評估的長達14天的長期細胞增殖。標記蛋白基因的表達,包括巢蛋白,GFAP,β-微管蛋白和MAP2,在圖6H中顯示,其中表達相對於GAPDH基因進行了標準化,然後以相對比例表達。

圖6. CDD水凝膠和支架中神經幹細胞(NSC)的存活,增殖和分化。

3.5 大鼠皮下植入CDD的生物相容性

大鼠皮下植入模型用於評估體內CDD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將尺寸為1cm×1cm×1mm的每個CDD支架插入成年大鼠的皮下部位。H&E染色的移出樣品的組織學示於圖7A,B。植入後第14天對植入的CDD支架進行的組織學檢查顯示,隨著材料降解,白細胞以高密度浸潤(圖7C)。在對照支架周圍未觀察到浸潤的細胞。觀察纖維囊的厚度,並通過光學顯微鏡定量。CDD支架顯示出約70.8μm厚度的纖維囊(圖7E)。

圖7.大鼠皮下植入後,CDD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輕度異物反應。

3.6. 成年斑馬魚腦損傷模型中的功能搶救。

使用中樞神經系統(CNS)受損的成年斑馬魚模型來評估CDD水凝膠的神經再生能力(圖8A)。受傷的斑馬魚的存活率如圖8B所示。在大腦中接受NSC負載的CDD水凝膠的斑馬魚在6天後的存活率約為80%。相比之下,對照組中只有30%的斑馬魚受傷後6天存活,而僅接受CDD水凝膠(無細胞)的那些在6天之後存活了約40%。運動(遊泳)的恢復在圖8C中示出。

圖8.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和各種治療後,成年斑馬魚的功能恢復。

3.7對人類和斑馬魚的運動檢測

研究了CDD支架在人類和斑馬魚運動監測的實際應用中的傳感能力。圖9顯示了一段時間內不同動作的電導率變化信號,包括重複的手指彎曲,腕部脈搏和斑馬魚尾巴擺動。

圖9. CDD支架在實時運動檢測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doi.org/10.1021/acs.chemmater.0c02906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膠體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或投稿請後臺聯繫編輯。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修復受損神經,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可助一臂之力
    科技日報南京10月27日電外周神經組織可以將生物電信號從大腦傳遞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外周神經的損傷通常會導致慢性疼痛、神經紊亂、癱瘓或殘疾。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
  • ...Nano》:光熱響應型可伸展人工神經導電水凝膠可與受損周圍神經...
    天然或合成材料作為可植入的神經導管或支架,可用於神經細胞的生長。此外,為了修復10 mm以上的周圍神經缺損,通常需要在人工神經中加入支持細胞,如間充質幹細胞。但神經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需要較長時間,導致神經傳導功能恢復緩慢。
  • 《ACS 材料快訊》新加坡俞璟綜述:生物電子學功能導電水凝膠
    【科研摘要】導電水凝膠廣泛用於各種應用中,例如人造皮膚,柔性和可植入生物電子學以及組織工程。然而,配製具有高電導率的水凝膠而不損害其理化性質(例如韌性,可拉伸性和生物相容性)仍然是挑戰。另外,將其他功能(例如自修復,形狀記憶和溼粘合)結合到導電水凝膠中對於水凝膠生物電子的許多實際應用至關重要。
  • 《大分子》自修復加工的離子導電超分子水凝膠,用於柔性電子設備
    【科研摘要】  導電,自修復和粘合水凝膠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具有重要意義。導電自修復水凝膠最重要的性能是在室溫下有效恢復電氣和機械性能,並具有持久的耐久性。這裡,MUI充當超分子交聯劑,而鐵離子充當明膠和PSS官能團之間的離子交聯劑。水凝膠顯示出優異的拉伸性和出色的離子傳導性。動態氫鍵以及離子和金屬配位相互作用的可逆性使水凝膠具有自修復能力,強附著力和快速的電性能恢復能力。事實證明,Fe3+濃度的變化會影響水凝膠可加工性的時間窗口,並允許調整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和離子導電性能。
  • 鄭平院士:超拉伸抗凍,光刻3D列印導電水凝膠可運動感應/信號監測
    團隊提出了通過基於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的3D列印製造的導電納米複合網絡水凝膠,其能夠實現快速的製造能力和高精度。3D列印水凝膠具有超強的可拉伸性(2500%),超抗凍性(-125°C),極低的工作電壓(<100v)和超循環拉伸穩定性(100萬次循環)。基於水凝膠的應變傳感器即使在115°C左右的極低溫度下仍具有100μV的超低電壓,也可以探測大規模和微小的人體運動。
  • 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中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
    不同於廣泛的關於聚合物水凝膠的介電弛豫譜研究,在這個工作中我們針對的是殼聚糖水凝膠在低於凝固點時(冰凝膠)的介電響應。這樣殼聚糖-水界面分子的貢獻可以被分離出來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殼聚糖-水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緩慢,但與殼聚糖鏈和水分子相比具有較大極化值,且頻率大於∼104 Hz部分的介電弛豫大幅減弱。這些界面可極化分子的介電弛豫熱活化能可高達0.93 eV,即89.73  kJ/mol。
  • 《Science Advances》可注射光敏水凝膠,遞送神經保護蛋白
    【背景了解】多年來,用於蛋白質結合和組裝的新方法為各種生物活性蛋白質水凝膠開闢了場所。這些基於蛋白質的材料因其遺傳可編程性和功能多樣性而聞名,它們已成為替代其他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的有前途的替代品。先前,香港科技大學Bojing Jiang,Chao Yang和南方科技大學Xiaotian Liu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簡單的方法,用於通過His6標籤蛋白的金屬定向組裝來創建可注射的光響應水凝膠。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a)貽貝啟發的PDA裝飾的CNTs誘導的PAAM-PAA導電水凝膠具有抗凍性和粘合性。Wiley-VCH版權所有2017。(b)摻入PAAM水凝膠的明膠官能化CNT作為堅韌和可拉伸的應變傳感器。版權所有2019,Elsevier。
  • 俄用新型水凝膠修復神經組織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開發出由改型果膠製成的凝膠修復神經組織的技術。利用該技術創建的人工細胞外環境可用於修復神經組織,培育組織和器官,這對於切除惡性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後大腦的恢復非常重要。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生物學評論》期刊上。
  • UCLA賀曦敏《Matter》:普適製備用於可穿戴電子的高性能可拉伸導電水凝膠
    可拉伸導電材料是軟電子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通常需要多個組件協同貢獻良好的機械、電氣和界面性能。其內在的變形性和可靠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主要包括:對導電聚合物的分子結構或形貌進行修飾、在可伸縮網絡中加入導電納米填充物以及將液態金屬嵌入彈性體中等。
  • 《軟物質》最新綜述:導電/聚合物/肽水凝膠前沿進展
    聚合物水凝膠聚合物水凝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生產,根據其來源,製備步驟和性能,聚合物水凝膠可分為三類,例如,(i)交聯聚合物水凝膠,(ii)導電聚合物水凝膠,和(iii)天然聚合物水凝膠,下面將在以下各節中進行討論。
  • 基於水凝膠微粒的直接3D列印仿生細胞球體生長支架
    在列印前、列印過程中和列印後使用UV交聯來增加材料粘度和列印結構的強度或保真度。然而,優化粘度、剪切強度、壓力和保真度是具有挑戰性的。人們必須仔細平衡水凝膠的粘度、溶膠-凝膠轉變和強度,才能實現可接受的印刷。
  • 仿貽貝誘導羥基磷灰石原位礦化的高強度水凝膠用於軟骨修復
    具體來說,骨軟骨缺損包括關節軟骨和骨的破壞。此外,骨軟骨缺損可能導致關節功能惡化。然而,軟骨缺乏再生能力,因為它沒有血管或神經管。因此,找到治療骨軟骨缺損的有效方法是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水凝膠是一種軟性高含水量材料,是軟骨再生的理想材料。生物聚合物基水凝膠具有與細胞外基質相似的特性,為細胞黏附和增殖提供了三維結構。
  • 用於運動檢測的高度可拉伸且自修復的應變傳感器
    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傳感器已用於創建各種可以檢測周圍環境運動的設備,包括機器人,健康監測設備和智能人機界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新型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高度可拉伸,高效且對環境中與運動相關的變化敏感。
  • Mater|一鍋法原位凝膠體系製備IPN水凝膠用於組織再生
    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人工關節替代治療方法,自體軟骨細胞的植入用於關節軟骨的再生已成為一種有效且無創的治療方法。為了使細胞植入療法獲得高治療效果,需要將植入的軟骨細胞轉化為具有高彈性和減震特性的原始透明軟骨而不是纖維軟骨。目前,需要製備一種支架材料能夠用於關節軟骨組織再生,並且能為軟骨細胞提供良好的培養環境。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複合水凝膠|納米|水凝膠|納米...
    B)設計和組裝負載有細胞來源的外體納米囊泡的pH響應水凝膠。注射後可在酸性傷口微環境中自動釋放,並顯著增強再生過程和細胞外基質沉積。水凝膠結合賴氨酸基納米凝膠負載抗菌氯己定二乙酸酯產生混合平臺,顯示出改進的抗菌活性、止血效果和加速的傷口癒合率1.4 電響應型關於電響應納米複合水凝膠,3D電活性基質的開發通常包含導電無機納米材料和導電生物材料來實現。關於電響應納米材料,已經報導了多種金屬(金和矽)和碳基(石墨烯)納米顆粒,主要以納米片、納米管和納米棒的形式。
  • 華諾生物:研發自修復水凝膠材料,滿足創傷修復領域醫械耗材需求
    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水凝膠在人體組織和器官修復損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華諾生物自主研發的自修復水凝膠具備快速自修復、高拉伸性、高彈性、抗壓性強、操作性強、可注射、可列印、可塑形等優勢和特點,可用於創傷止血、組織粘合、骨修復等臨床場景。
  • 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課題組:可注射水凝膠及其於再生醫學中的應用
    近年來,水凝膠已經成為最有前途的可注射生物材料之一。水凝膠可以滿足多種臨床需求,例如藥物與細胞的遞送、組織修復與再生、生物黏附和免疫調節。由於水凝膠通常是通過前體溶液的交聯來實現「溶膠-凝膠」轉變,因此可以將其設計為可注射的生物材料,而不損害其原本的功能。
  • 西安交大開發適用於關節傷口處的自修復型抗菌水凝膠
    四肢上的瘀傷和擦傷構成了大部分皮膚創傷。由於踝關節、膝蓋和手腕等部位運動和彎曲頻繁,傳統敷料應用於這些關節時,患者被束縛在一起,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不適和不便。敷料材料和傷口部位之間的不穩定連接也削弱了它們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相反,水凝膠具有中等的拉伸和壓縮能力,良好的界面粘附和與人體軟組織相當的強度,使它們成為關節創傷敷料的一個理想的選擇。
  • 美國阿克倫大學鄭潔團隊《JMCA》:新型全聚合物導電水凝膠
    具體來說,高含水量的水凝膠,一方面,提供獨特和優良的仿生和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小尺度壓力引起的運動/變形無法快速、有效地轉換為可測量的電信號。由於其內部存在豐富的氫鍵和靜電相互作用,導電水凝膠基質不僅彌補傳統兩性離子聚合物凝膠的弱機械性能,而且實現超高的拉伸率(4000%~5000%),快速斷裂處修復(<3min)以及在多種無孔界面(陶瓷、玻璃、金屬和動物組織)的高粘附性(~1700J/m2)(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