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到中國:奧斯卡得主激進環保路

2021-01-10 和訊網

  [摘要] 2015年8月,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上演了一幕燈光秀,大廈南面中段33層樓的牆面上3小時內播放了160種瀕危動物圖像。這場燈光秀不為別的,只為宣傳一部紀錄片—《競相滅絕》(Racing Extinction)。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 供圖

  時代周報記者 馬歡

  2015年8月,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上演了一幕燈光秀,大廈南面中段33層樓的牆面上3小時內播放了160種瀕危動物圖像。這場燈光秀不為別的,只為宣傳一部紀錄片—《競相滅絕》(Racing Extinction)。

  四個多月後的2015年末,關於這部紀錄片的故事突然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風傳。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上一部作品,是那部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海豚灣》。這一次,他將目光瞄準了更多物種。他帶著團隊,利用掩藏攝像機和各種高科技拍攝手段,深入非法捕殺、銷售瀕危野生動物的窩點進行拍攝,從更廣泛的視角揭示生物滅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我的目標不是創作一部僅能喚醒覺知的電影,它還要能夠激勵人們充滿力量地去改變當下這條瘋狂的道路」,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路易·西霍尤斯表示,「電影對我來說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一把由大眾構建的武器。」

  而這部紀錄片裡,路易·西霍尤斯拍攝的地方,很多就在中國。

  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風傳之際,2015年12月28日,據澎湃新聞報導,一頭長江江豚被發現在湖南湘江磊石山水域死亡。武漢水生所一位研究人員透露,這頭江豚屬非正常死亡。有環保志願者稱,在江豚死亡水域發現有電捕魚船在作業。據悉,長江江豚數量每年減少13.7%,現已不足800頭。

  「一年會失去3萬個物種"

  來自美國的紀錄片導演路易·西霍尤斯,同時也是一名攝影師,曾就職於《國家地理》雜誌,這樣的背景讓他拍攝殘酷題材的紀錄片,卻有著驚人講究的鏡頭。

  西霍尤斯於2009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海豚灣》,該片講述在日本和歌山縣一個景色優美的小漁村,每年數以萬計的海豚經過這片海域,漁民們將海豚驅趕靠近岸邊擱淺,先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訓練師挑選合適的對象,剩下的大批海豚則被漁民屠殺。

  這部片不僅令許多觀眾看到了海豚遭受的殘忍屠殺,也在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在《競相滅絕》中,導演再次直面另一敏感的全球問題:由人類造成的全球物種滅絕問題。

  「哈佛大學一位偉大的環保主義者E.O.Wilson,他估計我們一年會失去多達3萬個物種。」路易·西霍尤斯表示,「很難知道究竟是多少,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物種活著。科學家們只收錄了約180萬個物種,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在這幾個數量級內有多少物種與我們分享這個星球。」

  在西霍尤斯看來,隨著棲息地的大幅減少,物種消失的速度要超過人類記錄物種存在的速度。「這就像把全球所有知識放在一座圖書館中,在我們讀這些書之前,我們就放火燒起圖書館了。」他說。

  西霍尤斯深知,上一部紀錄片《海豚灣》在喚醒覺知和改變行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他的野心也更加大。《競相滅絕》不僅將利用畫面給觀眾的情感帶來巨大衝擊,也將拉來科學家、環保行動者、自然攝影師等,試圖喚起人們對生物滅絕問題的關注。

  身上的象牙,桌上的魚翅

  為了拍攝這部片,他和團隊暗訪中國漁類黑市,深入印尼的小村莊,還有美國的汙染工廠。

  電影拍攝了在亞洲地區,由於人們熱衷將魚翅和海馬作為補品,導致世界各地對鯊魚和海馬的瘋狂捕殺;它也講述了在中國,白鰭豚是如何滅絕的;它還告訴全球觀眾,環保主義者如何努力讓印度尼西亞一個村莊的稀有蝙蝠不被趕盡殺絕,這種蝙蝠,被華人視為一種有神奇療效的中藥材。

  這部片也關注了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給物種生存帶來的影響。在美國,西霍尤斯拍攝由國土安全部把關的煉油廠,在工廠外面拍攝不到十分鐘後,就有保安過來趕走他們。

  「如果我只是拍下那些煙囪裡煙霧可以嗎?」他問道。保安告訴他,那些煙霧只是蒸汽而已,可是西霍尤斯知道,煉油廠裡釋放的是分明會成空氣汙染的硫化物。

  西霍尤斯是個狂熱的素食主義者。「我想要人們感覺到被賦予力量並被激怒。化石燃料的燃燒正在殺害這個星球,以非常驚人的速度酸化海洋—如果沒有特別監測工序,幼體期的牡蠣在美國西北部再也不能成長了。這不是未來一代要擔心的問題,這一切就發生在現在,在我們有生之年。不但是牡蠣,浮遊生物也處於危險之中,這些生物不僅是海洋所有生命的基礎,還關係到你的每一口呼吸。另外,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人類大規模飼養的牲畜排放了和整個交通運輸一樣多的溫室氣體。所以,如果你想為你的孩子拯救這個星球,或是為其他人類和動物著想,那就採用植物性飲食。」西霍尤斯表示,「我們人類離偉大和災難都只有一步之遙」。

  5年前,當《海豚灣》獲得奧斯卡獎之後,該片主演奧巴瑞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表態說:「如果我身上佩戴著象牙,那大象滅絕的原因就是我,而不是森林裡持槍的獵人。海豚的捕殺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我們向人們呼籲『不要買票,你們正在參與著海豚的屠殺』。在這個每年20億元的產業中,人們從來就不曾過問那些海豚是從哪裡來的。」

  引申到《競相滅絕》,人們身上佩戴的象牙,就是餐桌上的一碗魚翅。

(責任編輯:張振江 HN061)

相關焦點

  • 美紀錄片《海豚灣》獲奧斯卡 激怒日本漁民(圖)
    3月7日,奧斯卡頒獎禮上,《海豚灣》製作者舉起牌子,邀人們發送簡訊「海豚」,獲得保護太地町海豚的信息。  2010年3月8日,太地町一個海豚池裡,一隻海豚躍出水面。環保組織建議太地町以海豚觀賞項目替代捕殺海豚。  2003年10月,太地町漁民在海豚灣捕殺海豚,海水被血染紅。
  • 外媒稱中國電影質量持續走低 奧斯卡與中國漸遠
    美國喜劇演員在頒獎禮上調侃「好萊塢都在看中國人的錢」,清晰地指明了好萊塢與中國的蜜月期關係,也讓外媒對中國導演發出評論,在這樣的時機,如果不抓住好萊塢的好意,還是用爛片回禮,將離奧斯卡越來越遠。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劇本四項獎項花落《鳥人》,也使得《鳥人》與同獲四項大獎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一起並列今年奧斯卡獎最大贏家。  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也成為繼詹姆斯·卡梅隆之後又一位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三提三中,並斬獲最佳影片(以製片人身份)、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以編劇身份)三項大獎的得主。
  • 科學界的奧斯卡——突破獎公布得主,僅有一位中國人
    2021年突破獎(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得主於昨夜揭曉。其中,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憑藉其在產前基因測試方面的研究獲得生命科學獎。突破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300萬美元,包括生命科學獎、基礎物理獎以及數學獎。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奧斯卡外語片報名截止 53部影片爭奪金人(圖)
    搜狐娛樂訊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工作近日塵埃落定,來自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的53部影片將角逐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四個月前,奧斯卡主辦方向96個國家和地區發送了報名申報表,10月1日收回的有效參賽表為53份。這些影片經過獨立評審組織的三輪選拔之後,將在2009年1月22日公布提名的五部電影名單。
  • 成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是華人影星首次榮獲此獎項 成龍電影全集!
    成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是華人影星首次榮獲此獎項 成龍電影全集!成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北京時間9月2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理事會8月30日晚投票選出了本屆奧斯卡4位終身成就榮譽獎得主,華人巨星成龍榜上有名,而這也是他首次獲得奧斯卡獎!而這也是華人影星首次榮獲此獎項。和他一同獲獎的還有資深電影剪輯師安娜-寇茨(Anne V.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
    網傳消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的消息在海外社交媒體廣泛散播。本庶佑現年78歲,是日本著名免疫學家,因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做貢獻,獲頒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闢謠來源:新華網
  • 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中國研製」?
    流傳內容:美國社交媒體有傳言稱,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爆料說,自己曾在武漢研究所工作,並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研製」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稱新冠病毒系「人造」?
  • 《寄生蟲》和奧斯卡,對中國導演來說是一個打擊
    最佳音效剪輯得主唐納德在獲獎感言中說:「《極速車王》應該是20世紀福斯製作的最後一部影片,我們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應該提名最佳導演。」 新貴Netflix今年幾乎全面遇冷,重磅影片《愛爾蘭人》全軍覆沒。
  • 動物界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獨眼鯊魚
    電影明星已經走過紅地毯,參加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角逐,他們或者收穫成功的喜悅,或者因失敗陷入沮喪。如果動物王國也舉辦一場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哪些動物明星能夠在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配樂和最佳演員等競賽單元捧走小金人呢?1、最佳影片這個含金量最高的獎項頒給年度最熱門動物新聞中的主人公。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日本京都大學:九個諾貝爾獎得主出自該校
    中國網11月2日(記者 王龍龍 實習記者 趙亞楠)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2013中國國際教育展11月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記者了解到,今年參展國家和地區達到42個,國家展團達到22個;繼法國、俄羅斯、歐盟、加拿大、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成為主賓國之後,今年值此中西建交40周年之際,西班牙成為主賓國。
  • 從汙染天堂到環保奇蹟:日本的天空是如何變藍的?
    雖然不乏有識之士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提出抗議,可是隨著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這種做法似乎得到了最好的辯護。政府進一步投入工業和軍事發展,空氣汙染也隨著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劇。這以後,日本向朝鮮、中國的殖民擴張使得更多冶金與化學工廠成為必需,那時候日本小學的校歌以「工廠的煙囪上有七彩的煙」這樣的詞句來讚嘆日本經濟的增長速度。
  • 第86屆奧斯卡預測:萊昂納多或再無緣影帝
    科幻片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項目競賽中本來就毫無優勢,想想2009年第82屆奧斯卡,比《地心引力》紅好幾倍的《阿凡達》,最終不也在這一項目中不敵《拆彈部隊》。綜合看來,《為奴12年》在這項目上的勝算,沒9成也有8成了。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塞勒還曾客串出演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將獨得735萬元獎金從2017年開始,諾貝爾經濟學的獎金由原來的800萬瑞典克朗(約619萬元人民幣)上升為900萬瑞典克朗(約735萬元人民幣),塞勒成為獎金提升後的第一位經濟學獎得主。諾貝爾官網提供的信息顯示,塞勒將心理學洞察融入經濟分析的嘗試最早見於1980年。
  • 奧斯卡「神仙打架」背後:《寄生蟲》帶來「開放性」,中國資本集體...
    當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評論稱,奧斯卡的提名陣容是17年來種族多樣化最差的一次,四大表演獎項被提名人選全是白人。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1998年,當年的大贏家是《鐵達尼號》。到了2017年之後,情況有所好轉,但「白人」、「男性」、「政治正確」仍然是外界對於奧斯卡爭論焦點。
  • 「科學界奧斯卡」獎官宣;40%三級醫院研究者承認曾有學術不端
    important}「科學界奧斯卡」獎官宣;盧煜明,cpr.cuhk.edu.hk9月10日,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史蒂文·溫伯格獲得科學突破獎特別獎,「以表彰他在基礎物理領域,包括粒子物理、引力、宇宙學以及公共科學傳播領域,持續性的領導作用」。 今年的科學突破獎包括:數學獎得主1名,基礎物理學獎得主3名,和生命科學獎得主4位。
  • 三位臺前幕後資深影人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非裔女演員茜茜麗·泰森(Cicely Tyson) 東方IC 圖由2009年開始,為搶救奧斯卡頒獎晚會每況愈下的收視率,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決定壓縮典禮流程,將原本安排在當晚頒發的終身成就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和歐文·薩爾伯格紀念獎統統提前到了前一年的11月頒出。
  • 新片前瞻:誰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有力競爭者?
    昆汀·塔倫蒂諾新作《好萊塢往事》將於2019年上映將於2020年頒發的第92屆奧斯卡獎已經開始有所指向了。打響第一槍的是聖丹斯電影節,它的入圍名單極大地縮小了奧斯卡紀錄片類獎項得主的選擇範圍。亞馬遜和Netflix將依照奧斯卡獎即將於四月宣布的新規,繼續參與奧斯卡獎項的角逐。演員獎方面,梅麗爾·斯特裡普、蒂莫西·柴勒梅德、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亞當·德賴弗等人將帶著自己的作品加入到獎項的競爭中。以下是2020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17位有力競爭者,按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1、佩德羅·阿莫多瓦 《痛苦與榮耀》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