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能力,不是「計算能力」,它們甚至並不「強相關」。哪怕是素有數學王冠上的珍珠之譽的「數論」領域,大宗師約瑟夫·劉維爾也會小學一年級程度的豎式加中翻車。數學能力更多地體現在數理邏輯推演,空間想像能力等思維的創造能力上。其實高考22道題,花在純計算上的時間是很低的,解題的思路與野視,才是刷題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數學的學習中,甚至在刷題訓練中,有一個搭檔是很重要的。我們甚至未必須要讓對方提供什麼思路或指正什麼問題,僅僅是你對著他陳述自己的困惑點,很多時候都可以令自己找到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如果雙方可以更相點撥,就會更有效率。數學界不乏才驚豔絕的天之驕子,像阿貝爾或伽羅瓦一樣,單槍匹馬開劈人類認知領域的新境界,但是更加可靠的,是當下的學術共同體機制。交流,是進階的不二之選。
高中數學裡,三角函數是計算工具中最好用的一個,沒有之一。無論是處理二階曲線(圓曲)還是純粹的不同等式或向量問題,能被應用時,往往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三角函數工具的應用,應成為每日練習的一部分,三角運算直覺這種類似棋手們所說的「棋感」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
不論是大題還是小題,數學之網一旦撒開,總有奇異解法。真正能影響到數學成績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計算能力」,而是解題思路與手中的工具夠不夠好用。
三維空間中的幾何對應體,往往對簡化二維視角中的二階曲線計算有不可言說之妙。類似的題目有很多,往往可以從三維幾何形態中獲得速解之道。評論區裡有朋友看明白了這個,握個手。「數形結合」不局限於常規的二維對象,數學的本質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