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學的考點分值圖
可以看出,第六章在整個基礎知識考試科目中所佔的分值是很高的,大致在7-10分左右。所以,對於這章的學習,同學們要重點把握。
健康教育學的思維導圖
對於健康教育學這一章的學習,同學們重點掌握第一節健康促進5大領域、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聯繫、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區別與聯繫;第二節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論、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第三節健康傳播的常用方法幾個部分。
01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概述
健康教育的含義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幹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
目的: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著眼點:促進個人或群體改變不良的行為與生活方式
核心:(1)傳播科學的健康信息
(2) 提供有效的行為幹預方法
(3)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
健康促進的含義
1.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
2. 健康促進是指一切能促進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於健康改變的教育與環境支持的綜合體。
3. 包含了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改變,以及政府行為(社會環境)改變。
活動領域:(1)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
(2)創造健康支持環境
(3)增強社區能力建設
(4)發展個人技能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關係
02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知信行」模式
模式實質上是認知理論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知信行模式認為: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
健康信念模式
運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理論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強調,人們在決定是否採納某健康行為時,首先要對疾病的威脅進行判斷,然後對預防疾病的價值、採納健康行為對改善健康狀況的期望和克服行動障礙的能力作出判斷,最後才會作出是否採納健康行為的決定。
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內容
(1)感知疾病的威脅:
①疾病的易感性(對自身患病或出健康問題的判定)
②感知疾病的嚴重性(對軀體健康的不良影響,疾病的疼痛、傷殘、死亡等)
(2)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和障礙:
①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 (對採納健康行為後能帶來的收益的主管判定,促進健康行為)
②感知健康行為的障礙(對採納健康行為面臨的主管判定,阻礙健康行為)
(3)自我效能:強調自信心對產生行為的作用。
(4)提示因素:指誘發健康行為發生的因素,如大眾媒介的疾病預防與控制運動、醫生建議採納健康行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種疾病等都有可能作為提示因素誘發個體採納健康行為。
(5)社會人口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民族、人格特點,社會階層等。
自我效能理論
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而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採納所建議的有益於健康的行為。
自我效能可以通過以下4種途徑產生和提高:
1.自己成功完成過某行為
2.他人間接的經驗
3.口頭勸說
4.情感激發:消除不良情緒,激發正面情緒
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
此理論把行為轉變分為 5 個階段,對於成癮行為來說,還有第6個階段即終止階段。
1)沒有打算階段
2)打算階段
3)準備階段
4)行動階段
5)維持階段
6)終止階段(成癮行為)
03健康傳播
傳播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1. 傳播的概念: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符號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健康傳播是傳播的一個分支,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是健康教育與 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2. 拉斯韋爾五因素傳播模式
人際傳播
1. 人際傳播的概念
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信息溝通的一類交流活動。主要通過語言來完成,但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動作、手勢、表情、信號(包括文字和符號)等來進行。分為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
2. 人際傳播的特點
優點: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簡便易行,不受機構、媒介、時空等條件的限制;
傳播中的反饋及時,雙方的交流充分;
交流的雙方可以互為傳播者和受傳者。
缺點:相對大眾傳播而言,信息量較少,覆蓋的範圍較小,傳播的速度較慢;
在多級的人際傳播活動中,信息容易走樣。
大眾傳播
1. 概念:指職業性信息傳播機構和人員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等大眾媒介和特定傳播技術手段,向範圍廣泛、為數眾多的社會人群傳遞信息的過程。
2. 特點
(1)傳播者是職業性的傳播機構和人員,並需要藉助非自然的特定傳播技術手段;
(2)大眾傳播的信息是公開的、公共的,面向全社會人群;
(3)大眾傳播信息擴散距離遠,覆蓋區域廣泛,速度非常快;
(4)大眾傳播對象雖然為數眾多,分散廣泛,互不聯繫,但從總體上來說是大體確定的;
(5)大眾傳播是單向的,很難互換傳授角色,信息反饋速度緩慢而且缺乏自發性。
傳播材料製作
1.分析需求和確定信息
2.制定計劃
3.形成初稿
4.傳播材料預試驗
5.材料的生產發放與使用
6.監測與評價
常用人際傳播形式與傳播媒介
人際傳播的應用:
1.講課:講課準備、ppt設計與製作
2.同伴教育:徵募同伴教育者、培訓同伴教育者、實施同伴教育者、同伴教育評價
3.演講與示範
針對個體的傳播材料:傳單、折頁、小冊子
針對群體的傳播材料:宣傳欄、招貼畫或海報、標語和橫幅、DVD
針對大眾的傳播媒介: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新型媒介的應用:網際網路、手機
健康教育學的學習要求
1.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概念
2.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知信行」、「健康信念」模式和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的概念
3. 健康傳播的概念與模式以及健康傳播的形式與媒介
4. 健康教育計劃設計的步驟、目標、實施和評價
| 真題演練
1.健康傳播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和部分他的出發點是 ( )。(單選)
A.健康管理
B.人人健康
C.健康教育
D.健康促進
E.與社會支持
2.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的主要工作不包括()。(單選)
A.組織機構建設
B.制定實施的工作時間表
C.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目標
D.設施設備與健康教育材料
E.實施人員培訓
|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第六章健康教育學第三節健康傳播。健康傳播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為出發點。故B選項正確。
2. 答案 C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基礎知識第六章健康教育學,第四節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實施與評價。通常,我們在健康教育/教育促進計劃的實施階段,要完成五個方面的工作:制定實施的工作時間表;實施的質量監控;組織機構建設;實施人員培訓;實施設備與健康教育材料。故C選項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