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廣義的教育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更狹義的教育有時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動與學校中常說的「德育」是同義詞。
3.從宏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環境、教育途徑六個要素。
構成;從微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四個要素構成。
4.從橫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態有:(1)學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會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態的教育。
5.根據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非制度化的教育」與「制度化的教育」;從教育系統賴以運行的空間特性看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從教育系統所賴以運行的時間標準以及建立於其上的產業技術和社會形態出發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
6.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
的根本特徵。
7.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1)教育具有永恆性;(2)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3)教育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此外教育還具有繼承族性等。
8.關於教育的起源有神話起源說、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其中生物起源說是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9.20世紀後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有:
(1) 教育的終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6) 教育全球化;
(7) 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學性
10.教育學的研究任務是:揭示教育規律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並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進提供依據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其中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是揭示教育規律。
11.教育學的研究價值包括:
(1)反思日常教育經驗
(2)科學解釋教育問題
(3)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
12.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信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思並重、溫故知新等教育觀點孟子持「性善論」觀點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荀子提出了「性惡論」的觀點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墨家教育內容的特色和價值主要體現在科學技教育和訓思維能力的教育上。
13.《學記》(收入《禮記》)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它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尤以教學原則的總結最突出主要教學原剛有:(1)教學相長;(2)尊師重道;(3)藏息相輔(4)豫時孫摩:(5)啟發語導:(6)長善得失。此外《學記》還主張「學不躐等」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指出「善學者師選而功義從而庸之」。
14.赫爾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莫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的出(1806年)志著規範教育學的建立這本書也被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在西方教學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
15杜威的理論是現代育理論的代表他提出了「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教育的本質一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教育的無目的論;」從做中學」五步探究教學法。
16.20世紀出現的教育學流派主要有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又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和批判教育學。
17.布魯納、贊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學理論克實了教育學的內容提高了教育學的科學化水平被視為現代教學理論的三大流派。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結構教學論」倡導發現法。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創立了範例教學理論。法國或人教直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公認為終身教育理論的代表作。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出了和諧教育思想。
18.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是:(1)選擇研究課題:(2)教育文獻檢索與綜述:(3)制訂研究計劃:(4)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據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