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取得系列成果

2021-01-13 光學工程

隨著2月20日新一輪對地觀測周期的結束,天宮二號三維成像高度計已在軌運行888天。迄今為止,天宮二號高度計已經獲得大量重點海區和典型陸地區域的觀測數據。在海洋觀測中,在進行海平面高度測量的同時,觀測到了大量海面雨團、強降雨、內波、海洋鋒面、湧浪、溢油、渦旋、淺海地形調製等典型海洋現象,這些觀測數據將在海洋環境和海洋科學研究中發揮獨特作用。在陸地觀測中,天宮二號三維成像高度計成功獲取了我國青藏高原湖泊以及大量的內陸湖泊、江河水體、典型沙漠、亞馬遜熱帶雨林等典型地表的觀測數據。初步研究表明,其對較大湖泊水位高度變化的監測能力強於在軌的雷達高度計。由於對水體高度敏感,天宮二號高度計展現了對海岸帶的獨特觀測能力。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天宮二號高度計海面風速反演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海面風速的高精度反演,研究成果最近在遙感領域期刊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上發表。


圖1

 天宮二號高度計與歐空局ASCAT風速反演精度對比。色標圖中的數字代表入射角。


星載雷達高度計是一種能夠以釐米級的精度精確測量海平面高度的微波遙感器,是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的主要遙感器之一,其在海洋科學、海洋環境觀測和預報、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9月15日22:04分,由中科院空間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研製的天宮二號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成為國際上第一個突破傳統星載高度計只能進行星下點沿飛行方向一維線觀測、刈幅只有數公裡的局限,單側幅寬達到數十公裡、海平面高度相對測量精度達到釐米級、絕對測量精度達到分米級的寬刈幅雷達高度計(如果軌道高度800公裡以上則能夠實現單側100公裡以上的觀測幅寬)。天宮二號高度計在實現寬刈幅海面測高的同時,可對海面三維形態以及海洋內波進行觀測,還可對海面風速和海面有效波和波向進行測量。天宮二號高度計以前所未有的1-8度視角從太空對地球海洋和陸地進行雷達幹涉成像觀測,以這一獨特的視角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呈現了許多獨特現象,例如對海面和陸表水體呈現強散射,有利於對地球水體的觀測,對沙漠的幹涉觀測數據呈現出很好的相干性。

天宮二號高度計是繼美國NASA奮進號航天幹涉SAR(SRTM)試驗(2000年)、歐空局測冰衛星Cryosat-2(2010年)的SIRAL之後國際上第三個星載雙天線幹涉雷達,同時也是迄今對地球進行成像觀測的電磁波頻率最高的雷達。

天宮二號高度計自2016年9月22日首次開機以來,設備工作狀態良好,性能穩定,先後經歷了在軌測試階段和拓展試驗階段。在軌測試結果表明所有工程指標和儀器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任務要求,觀測刈幅超過了35公裡,在沒有搭載用於溼大氣路徑時延校正的微波輻射計的條件下,利用大氣數值模型進行路徑試驗估計,使海平面相對測高精度達到8.2釐米,在定軌精度為分米量級的情況下絕對測高精度達到21釐米,海面風速測量精度約1.65米/秒,波向測量精度優於15度。

天宮二號高度計實現了多方面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在總體技術方面,在國際上首次試驗驗證了採用小入射角和短基線幹涉測量技術以及新型高度跟蹤技術實現寬刈幅海平面高度釐米級測量精度的工作機理,並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三維海面形態觀測結果;在高相干雷達系統的設計、仿真、研製技術以及高精度信號處理技術方面,雷達系統的幹涉相位測量精度達到0.02度。所研製的高度跟蹤器和自動增益控制算法實現了全球海陸觀測的自動切換和自適應跟蹤與控制。

在單項技術方面,在國際上首次星載應用Ku 波段超過100W 大功率脈衝固態功放;憑藉Ku 波段高增益波導縫隙陣天線技術,實現了一體化設計,加工和焊接的單體電尺寸達到國內最大;推動實現了高保相成像算法、高精度定位算法以及高精度幹涉基線校正方法等信號處理方法和算法。


圖2

 天宮二號高度計與歐空局ASCAT風速反演精度散點圖對比。對比的誤差範圍用黑色直線標出。色標圖中的數字代表入射角。


圖3至圖9

給出了天宮二號成像高度計所觀測到的部分典型的海洋現象以及陸表水體和沙漠的觀測結果。

圖3

某海域的海面觀測結果。上圖:幅度圖像,下圖:三維海面。幅度圖像清楚反演了海浪的信息,而三維圖像更加清楚地反映了湧浪的信息。三維海面原始的空間解析度約為100m,可經多視處理成公裡量級以消除海浪對海面測高的影響,得到釐米級精度的海平面高度。


圖4

某海域的內波和海面溢油(上)、孤立波(左下)以及淺海地形調製現象(右下)的觀測結果。結果表明,在小入射角情況下,內波和孤立波以及淺海地形對海面後向散射的調製仍可得到清楚地反映。

圖5

 菲律賓東的多個處於不同生長期的雨團:有的處於快速生長期,有的處於成熟期,有的處於消亡期。由於小入射角觀測的特點,雨團的後向散射係數隨入射角的變化不再敏感,同時後向散射係數一般都大於10dB。雨團空洞區域的後向散射係數比其它區域的後向散射係數一般低10-20dB。雨團是一種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經常出現的反映大氣與海洋相互作用過程的現象。通過對雨團的觀測,有助於對海面強降雨形成機制的研究。


圖6

黃海海域不同大小船隻的尾跡觀測結果。四種船隻尾跡,即開爾文、窄V、內波、湍流尾跡均在此場景中觀察到。尤其是所觀察到的窄V 和內波尾跡與理論模型高度一致。船隻尾跡不僅在後向散射係數較弱的背景(低風速區)中,而且在後向散射係數較強的高風速區均能得到反映。說明在小入射角情況下,尾跡對海面粗糙度的調製作用仍可清楚地反映到後向散射係數的變化中。


圖7

 上圖是武漢地區長江以及多個湖泊的成像結果。下圖是將天宮二號高度計的幅度圖像和三維高程圖像與谷歌光學圖像(上圖)融合後的偽彩色圖像。對比光學圖像,融合後的圖像中水體的顏色更加鮮明,地表信息更加豐富。


圖8

江蘇如東沿海海岸帶的天宮二號高度計圖像與哨兵1號光學圖像的對比。天宮二號高度計圖像中的水體呈現強散射,所反映的海岸帶層次更加豐富。(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圖9

上圖是澳大利亞Great Victoria 沙漠的成像結果:下圖是將天宮二號高度計的幅度圖像和三維高程圖像與谷歌光學圖像(上圖)融合後的偽彩色圖像。對比光學圖像,融合後的圖像沙漠紋理更加清晰,特徵更加鮮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非常感謝。

文章來源: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本公眾號:光學工程

微信合作:022-59013419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科普:微波高度計在太空中測量海平面
    代表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承擔了「天宮二號」任務規劃、總體管理和技術集成工作。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大院將帶大家一起了解這些「高大上」太空實驗的神奇之處…今天我們來介紹國際上領先的可以三維成像的微波高度計。「天宮二號」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國際上第一次實現寬刈幅海面高度測量並能進行三維成像的微波高度計。
  • 微波高度計:告訴你大海有多深—新聞—科學網
    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天宮二號」搭載的一項先進儀器。
  • 太空觀測:天宮二號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
    在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中,天宮二號上搭載的特殊數位相機、太空雷達等觀測設備,就是名符其實的千裡眼。它們不但從宇宙的各個方位感知地球,還拍攝了大量照片,為多個領域提供數據。那麼,這些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小團隊的大創新
    本報記者 姜天驕  天宮二號實驗室此次科研任務之一,就是利用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實行衛星測高  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個很「敏感」的設備,一旦太空界溫度、受力等因素發生變化,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的性能就會大打折扣,接收設備不能準確知道發射設備輸出的能量,遙感測量就要「歇菜」。  為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天宮」找到了做出國內首個自主研發內定標鐵氧體微波前端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
  • 天宮二號「回家」帶來不少好消息
    來源:科技日報7月19日晚,天宮二號返回地球。從2016年9月發射至此,它的運行天數,定格在「1036」這個數字上。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接近三年的工作時間裡都忙了些啥?在天宮二號上,我國首次開展了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熱毛細對流實驗,研究了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熱毛細對流的失穩機理問題,拓展了流體力學的認知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使我國突破並掌握了微重力環境下的液橋建橋、液面保持和失穩重建等空間實驗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我國微重力流體科學的空間實驗能力和技術水平。
  • 搭載十四項應用載荷 天宮二號「回家」帶來好消息
    搭載十四項應用載荷開展六十餘項空間實驗天宮二號「回家」帶來不少好消息本報記者 付毅飛7月19日晚,天宮二號返回地球。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接近三年的工作時間裡都忙了些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了解到,天宮二號共搭載14項應用載荷,以及航天醫學實驗設備和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共開展了6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 天宮二號已「回家」!2分鐘獨家回顧她的燦爛一生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景海鵬和陳冬入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始了為期33天的太空駐留生活。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 天箭科技深交所上市:市值31億 因參研「天宮二號」成名
    天箭科技此次募資,擬投向的微波前端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均圍繞公司現有主營業務開展。一方面是擴大現有產品的生產能力,並增加新產品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研發中心項目建設,大幅提升公司技術研發實力,從而在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實力。
  • 天宮二號今晚發射 這些「秘密」不知道怎麼行!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中下旬發射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等待交會對接。  「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有何區別?  僅從外形上來看,「天宮二號」和「天宮一號」並無太大的區別,甚至說她倆是「孿生姐妹」也不為過,畢竟,「天宮二號」原本就是為「天宮一號」準備的備份飛行器。
  • 天宮二號進行首個太空實驗,這些黑科技彰顯了我國實力,太自豪了
    隨著轟天巨響,長徵二號F火箭帶著中國航天使命奔往太空。天宮二號圓滿升空,這裡到底有多少黑科技,今天就帶領大家看不看?&34;空間實驗室是在&34;目標飛行器基礎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兩者外形相同,但卻承擔著不同的任務。&34;作為目標飛行器,主要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在這個基礎上研製的&34;空間實驗室,是我國首個具備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空間實驗室。
  • 天宮二號計劃執行哪些任務?
    預計10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執行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載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後,計劃在天宮二號駐留30天,加上獨立飛行3天,總飛行時間從神舟十號的15天增加到33天,將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不僅完美執行了各項既定和拓展任務,更用主動受控離軌這一『壯烈』方式,為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這是我國堅定履行負責任大國國際責任的有力擔當,也是中國人和平科學利用太空資源的生動實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談起剛擁入地球母親懷抱的天宮二號,不舍的話語中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 「身強力壯」為何「退休」?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天宮二號今晚升天 天宮一號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落
    央廣網酒泉9月1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喆華 王晶 李瑞)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說起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很多人都會想起四年發射的天宮一號。那麼即將發射天宮二號和天宮一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在有了天宮一號之後,還要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二號又承擔著怎樣的使命?昨天,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就這些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 竟然擁有全球兩大最尖端科技,中國天宮二號到底多厲害?
    :1)在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先後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完成了4次交會對接;2)天宮二號成功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了30天;3)突破性掌握了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並在超期服役的300多天裡,完成多項拓展試驗;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
  • 太空養蠶小CASE 「天宮」實驗個個「高大上」
    日前,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指尖「遛蠶」的視頻令網友大呼過癮。其實,「太空養蠶」只是此次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眾多科學實驗中的一個。藉助太空特殊的環境,利用空間飛行器的特殊平臺,開展許多地面上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活動,這是人類探索太空、建立空間站等航天平臺的終極目標之一。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謝謝你為我們指明去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在天宮二號之前,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天宮二號,依然在發揮最後的價值。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非常高效率的任務成果,直接使得我國原計劃的天宮一號、二號、三號三個任務「三步並作兩步」,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二階段全面目標,下一步就是開建終極版本——天宮空間站。
  • 天宮二號明明還可以再飛數年,為何主動退休?答案在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談起剛擁入地球懷抱的天宮二號,不舍的話語中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他說,「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不僅完美執行了各項既定和拓展任務,更用主動受控離軌這一壯烈方式,為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這是我國堅定履行負責任大國國際責任的有力擔當,也是中國人和平科學利用太空資源的生動實踐。」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主動微波遙感技術  星載雷達高度計是最重要的海洋微波遙感器之一。近年來,國際上提出了一些性能更好的新體制高度計。歐洲航天局於2016 年和2018 年發射的哨兵3 號(Sentinel-3)系列衛星(A 星和B 星),是首顆在全球海洋進行合成孔徑測高的衛星,大大提高了測量的精度和近岸地區的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