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推開窗抬頭就能看到的璀璨星空,如今已經變得難得一見了,其根源就在于越來越嚴重的夜間光汙染。上海,如何容下更多星星?這可急壞了「追星族」。
「我們發現,位於市中心的徐家匯地區,比南匯嘴的天光亮度高出了25倍!」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師生們,今年利用暑假開展「尋找璀璨星空——上海城市光汙染調研」社會實踐活動,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分析城市光汙染情況。
(圖說:「尋找璀璨星空——上海城市光汙染調研」社會實踐團合影)
【光汙染:人類健康隱形殺手,科研工作巨大威脅】
對於夜間光汙染的危害,公眾還沒有形成普遍認知,這與光汙染本身的特性有關——因為無汙染物殘留、無顯著症狀,專家把光汙染稱為健康的「隱形殺手」。當前,部分過度的城市亮化工程在影響公眾身心健康、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與城市綠色協調發展的理念相悖。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與此同時,光汙染對天文觀測等科研工作也構成了巨大威脅。以坐落於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的1.56米口徑望遠鏡為例,該望遠鏡的設計、製造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可惜的是,隨著經濟發展,佘山地區夜天光越來越亮,嚴重影響了光學望遠鏡觀測,上海天文臺於是2008年在浙江天荒坪新建了一個觀測站。
此外,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同樣面臨光汙染日趨嚴重問題。由此可見,光汙染對可見光波段的天文觀測影響是「致命」的。
(圖說:觀測實況)
【縱橫對比:從南匯嘴到滴水湖,5公裡間天光亮度差3倍】
在多年連續實踐中,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師生團隊走訪了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貴州射電天文臺、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雲南天文臺等觀測臺址,實踐歷時500餘小時,總計覆蓋1000餘人次。
今年暑期,上海天文臺湯海明也為團隊分享了他多年積累的野外觀測經驗。經過充分前期準備,實踐團在3個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觀測,分別是上海為數不多的觀星「聖地」——南匯嘴觀海公園;臨近上海天文館(在建)的滴水湖;位於市中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
結果他們發現,從南匯嘴到滴水湖,雖然直線距離不足5公裡,但天光亮度卻相差近3倍。
此外,在上海天文臺邵正義研究員和上海交大天文系劉成則副研究員專業指導下,實踐團對佘山觀測站1.56米望遠鏡近20年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篩選、處理和分析。結果也證實,從1994到2011年間,佘山地區天光亮度增加了驚人的170倍!
因此,無論從空間跨度還是時間跨度上,都可以清晰看到經濟活動與光汙染的正相關。在觀測期間,實踐團開展多次針對公眾的「路邊天文」科普活動,吸引了眾多大小朋友參與,並傳播這一「追星」科學理念。
(上海市不同地區天光亮度對比圖)
(佘山觀測站光汙染情況逐年變化趨勢)
【專家研討:添加燈罩來減少雜散光,小區域開闢夜天光保護區】
本月初,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通過專家研討,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等通報社會實踐情況。上海市人大代表許麗萍總工程師,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文明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熊競研究員等專家均提出各自意見和建議,促進光汙染治理課題繼續做深做實。
(圖說:研討成果)
實踐團顧問專家表示,在經濟活動不斷發展的大前提下,如果不加以治理,可以預期的是城市光汙染會越來越嚴重。當然,治理將是一個非常複雜漫長的過程。
根據此次實踐調研結果,結合代表、委員、專家的意見,實踐團對現階段光汙染治理提出至少兩點建議:一方面,光汙染治理關鍵是科學用光,通過添加燈罩來減少雜散光是一個可行性較強的方案;同時,減少深夜不必要的照明,在降低光汙染的同時也實現節能減排。
另一方面,城市裡稀有的璀璨星空是迷人的、震撼的、直擊心靈的,建議在經濟尚未完全發展起來的某些小區域開闢夜天光保護區,建立「觀星公園」。比如把「南匯嘴觀海公園」改名為「南匯嘴觀海觀星公園」,併科學控制周邊燈光,相信會吸引更多的市民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