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推開窗抬頭就能看到的璀璨星空,如今已難得一見。何時才能再見璀璨星空?今年暑假,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師生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尋找璀璨星空,並且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來分析城市夜空的光汙染情況。
實地觀測城市中心比郊區觀測點天光亮度高出25倍,郊區相隔五公裡,天光也相差3倍。
實踐團隊在三個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了實地觀測,分別是上海為數不多的觀星「聖地」——南匯嘴觀海公園;臨近上海天文館(在建)的滴水湖;位於市中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
經實測發現,從南匯嘴到滴水湖,雖然直線距離不足5公裡,但天光亮度卻相差近3倍。而位於市中心的徐家匯地區,更是比南匯嘴的天光亮度高出了25倍。
此外,實踐團隊還分析佘山觀測站1.56米望遠鏡近20年的數據發現,從1994年到2011年,佘山地區天光亮度竟增加了170倍。
據悉,在多年的實踐中,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師生團隊走訪了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貴州射電天文臺、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雲南天文臺等觀測臺址,實踐歷時500餘小時,總計覆蓋1000餘人次。
城市的天空太亮,這也對天文觀測等科研工作也帶來了巨大影響。以坐落於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的1.56米望遠鏡為例,該望遠鏡的設計、製造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佘山地區夜天光越來越亮,嚴重影響瞭望遠鏡的觀測。上海天文臺於2008年在浙江天荒坪新建了一個觀測站。
近日,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舉行研討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就實踐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根據此次實踐調研結果,結合了各位代表、委員、專家的意見,實踐團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科學用光。通過添加燈罩來減少雜散光是一個可行性較強的方案;減少深夜不必要的照明在降低了光汙染的同時也實現了節能減排。
二是建議開闢夜天光保護區,建立「觀星公園」。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城市裡稀有的璀璨星空將會是迷人的、震撼的、直擊心靈的。因此,建議在經濟尚未發展起來的某些小的區域開闢夜天光保護區,建立「觀星公園」,比如把「南匯嘴觀海公園」改名為「南匯嘴觀海觀星公園」,併科學控制周邊的燈光,相信會吸引更多的市民前往。
作者:儲舒婷 章龍飛 王佳琪 梁欽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均為上海交通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