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評選2018香港十大年度新聞,取締「香港民族黨」在列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8即將過去,香港中評社港澳新聞中心評選出2018年香港十大新聞。除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香港高鐵與內地聯通、發布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等內容,「港獨」組織「香港民族黨」被取締一事也位列其中。

中評社評選2018十大年度新聞內容如下:

一、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10月23日於珠海舉行,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這個超級工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基建工程,對香港特區、澳門特區與內地的融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橋建成之後經歷了16級超強颱風的考驗,中國的建橋技術給港澳民眾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香港反對派對港珠澳大橋惡意阻撓、百般詆毀,但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必然產生非常積極發揮非常重大的聯通作用。

二、香港與內地高鐵聯通

9月23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首班車早上7時於西九龍站開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自2010年動工至今問題不斷,造價工程由2008年預估的約395億,到其後的669億元,最終超過844億元,成為造價全球最貴的高速鐵路。

高鐵香港段通車時間因反對派惡意阻撓等多重問題不斷延遲,最終距離最初的通車計劃,整整延期了三年。高通通車,標誌著香港終於衝破反對派的多方阻撓,使香港的快速軌道交通融入國家高鐵網絡,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強化身份認同、推動融合發展

8月19日:國務院發布「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通知,港澳臺居民9月1日起可申領「港澳臺居民居住證」。

身份認同長期困擾香港,缺乏身份認同也就缺少國家觀念,「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有望通過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強化國家觀念,如果在稅收等問題上處理得當,對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推動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發展,望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香港有意大規模填海造地

10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總成本需4000億至5000億元的「明日大嶼願景」人工島計劃填海達1700公頃,引發香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支持與反對者皆眾。

香港的房屋土地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在土地需求與實際政商限制之間,尋求填海可能是最為可行的方式。

五、超強颱風造成巨大破壞

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天文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是繼去年超強颱風「天鴿」襲港後,再一次發出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風力達到最高的17級,並且在各區造成嚴重破壞。

「山竹」襲港吹倒大量樹木阻塞馬路,甚至吹折起重機吊臂,造成交通異常混亂,九巴、新巴及城巴大部份路線停駛,港鐵東鐵線受塌樹影響,來往大埔墟站至上水站列車服務暫停,大量乘客嚴重受阻。

六、取締「香港民族黨」

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9月24日刊憲,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根據《社團條例》決定禁止「香港民族黨」繼續運作,即時生效。

這個決定標誌著禁止「港獨」有組織活動乃是底線,而爭拗過程中外國勢力的直接介入也讓眾多港人大為吃驚。其中8月14日香港外國記者會(FCC)不顧勸阻執意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以及相關人士會後的表態,也讓更多港人意識到香港推動國民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

港府於演講結束後約15分鐘發出聲明對FCC深表遺憾,署理特首張建宗會見傳媒時重申:FCC安排的講者明顯推動及宣揚「港獨」。10月5日《金融時報》證實,其亞洲新聞編輯、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被香港政府部門拒絕工作籤證續期申請。

特區政府禁止「香港民族黨」繼續運作的決定,以及對2016年年初一旺角暴亂相關者梁天琦判囚6年、盧建民判囚7年(為香港開埠以來最重的暴動罪判刑),對2014年佔領旺角清場行動中黃之鋒、黃浩銘阻礙清場行動分別判處監禁,對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等9名「佔領中環」運動參與者正式開審,都對「港獨」勢力產生極大震懾。

七、香港地鐵故障造成交通大混亂

10月16日港鐵發生自1979年啟用以來最嚴重的故障,導致當日上班繁忙時間全港交通大混亂。荃灣、觀塘、港島和將軍澳線因測試新系統而發生信號故障,上午繁忙時間只能夠提供約為正常日20%的服務。

大批上班市民只能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大量民眾無法及時上班,有乘客等候巴士時間長達兩個小時以上。港鐵表示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故障事件。

八、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獲得通過

6月14日香港立法會以40票贊成、2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12月13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一地兩檢合憲,判辭指香港的法院不應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認為全國人大的決定對香港有約束力,並同意政府方專家報告中所言:憲法賦予人大權力監督憲法實施,包括就議題是否符合「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作決定,及認為內地口岸區的設立正是體現了高度自治。

「一地兩檢」安排目的在於提高通關效率、方便兩地民眾,這件原本不須爭拗的合理安排,被香港反對派用來刻意阻撓能夠惠及廣大市民、有利香港經濟的高鐵正常運作,企圖通過再度拖延高鐵運作以削弱香港競爭力,反而讓廣大市民認清了反對派「逢中必反」的真實面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建制派在立法會補選中獲得了更多選票。

九、立法會議員補選顯示選民基礎有重要變化

3月11日2018年立法會補選舉行,填補香港島、九龍西和新界東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界別議席4個空缺。是建制派及反對派於各取2個議席。民主派的區諾軒及範國威分別奪得香港島及新界東地區直選議席,而建制派的鄭泳舜及謝偉銓分別奪得九龍西地區直選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界別議席。

鄭泳舜成為回歸以來首位在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中勝出的建制派代表。其後,獲得建制陣營劫難的陳凱欣在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中,又戰勝反對派候選人。有觀點認為,反對派長期在立法會選舉中「政治宣導高於經濟民生」的手法越來越受到選民質疑,選民更趨務實。

十、香港名人流年不利

以武俠小說影響華人社會億萬讀者的金庸、國學大師饒宗頤、諾貝爾獎獲得者「光纖之父」高錕等巨匠去世,還有著名作家劉以鬯、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香港政壇元老鍾士元、獲頒大紫荊勳章的企業家田家炳等,亦在今年辭世,令人唏噓。

相關焦點

  • 臺灣媒體評選2014年度十大新聞及人物 素人、負面成入選關鍵詞
    臺灣門戶網站雅虎奇摩再次評選出年度十大新聞及人物,16日結果公布。不同於去年榜單中奪人眼球的萌萌噠的熊貓「圓圓」,今年可算是一份「憤怒」的榜單。素人、負面成入選關鍵詞,「政治素人」柯文哲入選,高居排行榜第二。臺媒稱這顯示了公民發聲時代的崛起,期待「素人」能帶給臺灣改變動力。
  • 港中學生評十大新聞,「澳洲山火」居首,香港高校講師:反映出香港...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香港公益慈善機構學友社本月4日公布2020年「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澳洲山火連燒多月」以近六成的得票率成為香港中學生最為關注的2020年新聞,持續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這10則新聞中並沒有關於內地的。
  • 港媒:香港立法會兩反對派議員被捕
    據香港無線新聞網剛剛消息,香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林卓廷及許智峰的社交平臺網站透露,兩人早上已被捕。林卓廷臉書截圖許智峰臉書截圖香港「東網」援引消息稱,許智峰被指於去年7月6日,在屯門警署外串謀他人毀壞財物及妨礙司機公正罪名被捕。報導稱,去年7月6日,有團體發起「光復屯門公園」行動,批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執法不力,要求當局處理噪音滋擾、取締大媽不雅賣唱等活動,當日大會指約有1萬人參與,警方則稱有1800人參加。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日本讀者評選的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
    人民網東京12月22日電(趙松)日本讀賣新聞社日前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大村智、梶田隆章2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榮登榜首。 讀賣新聞社自1947年開始根據讀者投票評選每年的「日本十大新聞」和「海外十大新聞」,今年募集到日本國內外共10928份讀者投票。
  • 港媒:香港大學有意任命兩名內地學者任副校長
    港媒:香港大學有意任命兩名內地學者任副校長 2020-10-23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醫療協會抵制國產疫苗聊香港醫療體系
    但是有理哥翻了翻近來的香港新聞,感覺又好像不是這樣。10月份港媒報導,香港醫管局公布的《關鍵績效指標報告》,不少診斷放射檢查服務的時間均有延長,穩定病例的計算機掃描輪候時間由上年度的例如在彭博醫療系統效率排行榜,2018年香港在全球各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護理系統。
  • 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
    "『南京大學2018年12月15日針對該校39歲教師梁瑩抄襲和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公開給予一系列處分』等新聞入選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12月27日,在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8學術年會上,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旭明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和十大求真教育數據。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2020年通航企業社會責任獎暨公務與通用航空年度十大新聞發布會舉行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田以丹、胡夕姮 報導:10月24日,2020年通航企業社會責任獎暨公務與通用航空年度十大新聞發布會舉行。現場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公務航空十大新聞和通用航空十大新聞。2020通航企業社會責任獎頒獎嘉賓與獲獎企業合影(本文圖片由汪洋拍攝)《今日民航》雜誌自2017年起推出中國公務與通用航空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
  • 全球房價最高十大城市:香港居首 北上深超過紐約
    全球房價最高十大城市:香港居首 北上深超過紐約原標題:全球房價最貴十大城市:一半在亞洲,香港居首,北上深在列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6月5日,CBRE世邦魏理仕發布了《2020全球生活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住宅價格最高的十大城市有一半位於亞洲,香港以125.4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92.6萬元)的住宅套均價格居首,上海、深圳和北京再次躋身全球前十,分列第4、第5和第6位。報告顯示,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香港、慕尼黑、新加坡、上海、深圳、北京(城區)、溫哥華、洛杉磯、巴黎和紐約。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0年十大新聞
    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文字和照片,回顧港中大(深圳)的2020年,看看這些讓我們離夢想更近一步的校園新聞大事件!01三方共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中文大學就聯合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籤訂三方協議。
  • 港媒看香港樓市:新界西破頂 樓市"強弩之末"?
    港媒看香港樓市:新界西破頂 樓市"強弩之末"?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新界西一向給予人「偏遠」的感覺,地區「次一等」,屬於上車客的首選地區,是故樓價一向落後。有代理表示,通常要待外區樓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市民買不起市區樓後,「牛市最後一瓢水」就會流入新界西。
  •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友傅曉田成為「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候選人
    「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評選活動意在表彰內地來港的「新香港青年」在香港金融、地產、 建築、工程、醫療、文化、藝術、社會等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不斷做出的傑出貢獻。此次活動由益利樂生教育基金特別呈現,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評選組委會主辦,港漂圈承辦,香港青年聯會,香港菁英會,香港華菁會,港區政協青年聯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百川匯協辦。活動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不僅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還獲得了中央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
  • 蘇格蘭都這樣了,英國還有空插手香港?
    雖然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蘇格蘭民族黨領導人斯特金表示,當務之急是應對疫情,但有議員希望成立新的政黨,進一步推動實現獨立。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 新華社供圖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有54%的蘇格蘭民眾表示支持獨立。
  • 「2017年度燃氣十大新聞」評選投票已經開始!
    博燃風雲榜「2017年度燃氣十大新聞」投票開始了!,此次評選活動由博燃網主辦,今年首次邀請關注燃氣發展的廣大企業與網友直接參與徵集。 日程安排   評選日期: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8日    以下為本次參選的新聞,新聞以時間順序進行排列!
  • 香港多所大學介紹臺灣院校時 避用「國立」字眼
    (觀察者網訊)據港媒2月17日消息,香港多所大學在涉及與臺灣地區高校交流的新聞稿或介紹校長、教授在臺學歷時,將中英文校名中的「國立」或「National」字樣刪除。 報導稱,經查詢發現,12所香港大專院校中,有4所高校出現上述情況,包括中大、科大、城大及珠海學院。 這則新聞起因於1月初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份新聞稿。
  • 2007年GPS行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為了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衛星定位導航產業、廠商、產品和相關技術等資訊,推動衛星定位導航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的衛星定位導航產業的發展,普及相關的概念、知識、產品和技術等內容,51GPS世界網(www.51GPS.com)從2005年開始,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年度「GPS行業十大新聞」評選。
  • 港媒:香港珠海學院有望明年底「升格」為私立大學
    港媒:香港珠海學院有望明年底「升格」為私立大學 2017-02-22 14:13: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18香港十大珠寶品牌排行榜
    在我國眾多珠寶品牌中,許多知名珠寶品牌大都來自於香港。那麼香港珠寶品牌有哪些呢?香港珠寶哪個牌子好呢?下面介紹一下香港十大珠寶品牌排行榜,大家可以參考一下!2、香港謝瑞麟珠寶1971年成立的謝瑞麟珠寶公司至今已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如今依然躍身為香港乃至世界知名珠寶品牌。目前,香港謝瑞麟珠寶分別在亞洲多個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設有超過170間分店及銷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