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師兄,誰???
本名朱旻棽,LabGirls的師兄,藝名朱師兄。
現任德國萊布尼茲研究所研究員,德國國家科學院士Prof. OliverG. Schmidt組微米級別儲能器件研究方向的Group Leader。
漫威的各路超級英雄在《無限戰爭》被滅霸收拾的服服帖帖,一半的人類在一個響指之後灰飛煙滅。
Dr. Strange 甚至推演了一千四百萬種可能性,其中只有一條獲勝的方法。
《終局之戰》給出了答案:變小,變小,再變小,直到能進入量子世界,時空穿梭,從而獲得先機。
《蟻人》系列則直接反應了科幻電影對未來科技的一個思考:當我們能變得足夠小並且與環境產生交互的時候,我們能獲得什麼?
回到現實,我們還沒有蟻人的能力,但是已經可以加工出微米尺寸的機器系統。
一個帶有計算功能的傳感器系統可以遠比一粒米小。
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微電子器件可以像機器人一樣行走。
變小之後能量哪裡來?
僅僅是尺寸縮小到微尺度並不能帶來革命性的進步。有賴於人體高效的能量儲存和供應,蟻人變小之後依舊能夠完成超級英雄需要的複雜行為,比如說打擊邪惡,拯救世界。在電子世界,複雜的行為可以通過開發聯結不同的功能模塊實現。
然而,它們說,要有電。首先就需要能量的轉化,比如說,動能,太陽能,化學能。這些能量往往不是持續且穩定的。好比我們不可能通過無時不刻吃東西來保證每天的所需的能量。因此,高效能量儲存也是開發最終形態的微納智能系統的必要條件。儲能太過於高效對我們來說,很可能是個煩惱(看看自己的肚子),而對於電子設備來說卻是個很大的設計挑戰。
怎麼在變小的同時保持高能量密度?
電池是迄今為止使用最多的儲能器件,小到一個耳機,大到卡車,都可以由電池提供能量。但是上文的兩個微型設備,沒有電池。為什麼「臣妾」做不到呢?
首先,加工方式太不一樣了。電子設備依賴於片上微納加工,是這樣的:
電池呢,是這樣的:
不同的加工方式導致了嚴重的材料不兼容性。很多高性能的電池材料不能很簡單的做到片上加工。
在片上,一個基本的電池形態是這樣的:
三明治結構。每一層可以通過微納加工準確地控制尺寸並沉積到片上制定位置。但是,厚度不能太厚,不然會帶來裂紋等問題。由於電量的儲存正比於電極材料的質量,材料的密度又是一個定量,小體積電極限制了電池的儲能能力,也就限制了複雜的高耗能的功能的實現。
我們可以直接加厚電極,但是帶來了緩慢的電荷轉移。通過在厚電極中創造電子高速公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可以通過堆疊數個薄電極來實現。無論是引入新材料還是新的結構設計,片上加工難度都會陡增,無數的工程問題在前方等待解決。
或者,我們可以改變設計,通過增大電極面積的方法來實現高負載和快速的電荷轉移。成熟的矽片刻蝕方法可以直接實現此類電極設計。增大長徑比可以進一步提高儲能能力。但是又高又瘦的電極柱提高了均勻的材料沉積的難度。
如果我們拆開常見的電池,會發現他們是這樣的:
通過捲曲或者摺疊的方式,增大單位面積/體積的能量。轉移到片上,在微納尺度上,我們怎麼做呢?
Micro-Origami
應力自助裝提供了解法。從薄膜到三維結構,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已經成熟的片上薄膜電池的加工方式,同時將最終的產品縮小到所需的尺寸上。
通常來說,材料內應力都會帶來負面作用,比如說裂紋,最終導致失效。但是,內應力也可以作為驅動力來改變器件的結構。通過可編程或者逆向設計的origami方式,將一個二維薄膜最終轉化為三維多層結構,通過有效增加單位面積上材料的負載量帶來儲能能力的提高。
顯然,增長捲曲或者摺疊的距離可以進一步提高性能。知易行難,簡單的原理帶來了比較複雜的材料和結構設計。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避免長距離的origami過程中的偏差。我們手動卷一張紙,隨著圈數越來越多,都很難避免對不齊的情況出現,何況在微納尺度上,沒有內應力意外的矯正機制。一個簡便的方式就是通過磁場矯正薄膜的捲曲行為。
材料的In-Device設計
除了片上微納電池結構的創新,電池材料的引入也需要適應片上加工策略。比如說,如何通過微納加工將電極材料準確地變成相應結構。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幾乎排除了所有常見的電極優化策略。片上加工要麼不適應高溫,要麼不能使用過於苛刻的化學合成,都極大限制了電極材料的選用。對於電解液來說,挑戰甚至更大。液態電解液幾乎不能在片上系統中使用。固態電解質在宏觀尺度上尚未被優化到最佳,轉移到微納尺度上,往往性能還會進一步損失。更不論能夠兼容的加工方法。聚合物電解質可以避免一些問題,但是如何在後續的微納加工過程(溶劑中lift-off,真空沉積)保持良好的性能也還需要研究與優化。
綜上所述,開發一個高性能的,片上集成的,微型電池不僅僅需要新穎的電極結構,還需要相應的由器件需求出發又回到器件的材料設計。然而,這兩個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兩個領域:電子工程和先進材料。唯有將兩者的經驗緊密結合,才能設計出所需要的電池,從而最終實現一個energy autonomous的未來智慧系統。
圖丨Nature
#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納米人
這本2分+SCI一審只要0.9周,國人友好,無版面費!快快收藏!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聽說十萬個為什麼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熵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