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非典,再上一線:我是唯一的黨員,應該去更危險的地方!

2020-12-04 廣州日報

「我是醫生,面對疫情,沒想太多,因為這是我的份內事!」

這是南沙區第二人民醫院(黃閣醫院)(以下簡稱「黃閣醫院」)內科主任馬迪輝同志在向醫院主動請纓到防治一線工作時說的話。他告訴院領導,2003年,他在珠江醫院進修,他經歷過非典疫情,這個時候,比任何人都適合去最一線的地方。

院領導被馬迪輝堅定的態度所打動,成立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病隔離區,立刻任命他為隔離病區負責人。面對疫情形勢嚴峻、人手緊缺、工作量驟增,馬迪輝不退縮不言累,與同事一起加班加點完成隔離病區的建設。

馬迪輝(左一)和同事奮戰在抗疫一線

他與同事張耀強醫生負責隔離區患者的收治、管理和情況上報,對每一名觀察病例進行會診、篩查、處置,與每個患者都建立無縫聯繫,將政策指引和重要結果及時告知,直到病人的症狀緩解或排除感染的可能性,才鬆了一口氣。有時候,難免遇到情緒煩躁不安的患者,他們會耐心聆聽患者訴求、疑慮,及時疏導心理壓力,結合每日幾次查房,一一回應解決患者的問題,不少患者為他們點讚。截至目前,黃閣醫院累計隔離住院19人,已出院5人。馬迪輝醫生和同事們最開心的是看到一個又一個患者健康出院,因為他說「與病毒較量,我們又勝利了!」

他的太太也是一名護士,為了更好地支持他的工作,除做好工作和家庭賢內助之外,經常把收集到的最新的防護知識發給他,甚至一有時間就與他一起查閱專業資料,研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等書籍。為了更好地勝任工作,馬迪輝將學習體會與全科同事一起分享,與同事們一起研究探討防治知識,竭盡全力護佑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陳煥容正在工作

和馬迪輝一樣的還有黃閣醫院的內科護師陳煥容,她從事護理崗位19年,曾被評為「南沙區優秀護士」以及醫院優秀護士、先進個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她主動請戰進入隔離病區工作,和同事們每天為病人量體溫、測血壓,做一些細緻瑣碎又日復一日的工作,當然,還有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她說:「說不怕是假的,我家裡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兩三歲的孩子,我先生也在黃閣社區醫院工作,他每天也很辛苦,但這是我們的工作,病人在的地方就是我們工作的地方,在這樣的崗位上我們就要做好本職工作,我們拼盡全力,病毒就能早點被遏制,疫情就能早些結束,大家就能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陳煥容每天工作到很晚,雖然累到筋疲力盡,但是無論多晚每天下班前要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醫院衝完涼換身乾淨的衣服再回家。她說:「我和先生都在一線,家裡只能靠年邁的家公家婆照顧,他們非常支持和理解我們,我們不僅要對病人負責,還要對家人負責,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把病毒帶回家,家人健康了,我們在一線才能更安心。」

像馬迪輝和陳煥容這樣的醫務工作者有很多,他們除了是「白衣天使」,還多了一個名字「最美的逆行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耿旭靜、董業衡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寬偉

相關焦點

  • 扛起責任 衝鋒在前——武漢疫情防控一線黨員剪影
    「我的病人需要我」 防控疫情戰鬥打響,第一批出現在救治現場的人,是無數白色身影。在現場,在一線,總是能聽到一個共同的聲音:我是黨員,我先上。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2月1日,剛在隔離病房值完夜班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醫生張瑞光,面向鮮紅黨旗莊嚴宣誓,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 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還是實習醫生的石蕊就奮戰在抗擊非典的一線,被病毒感染,幸運的是她最終痊癒。所以這次疫情,當初她又要報名上一線時,很多人都勸她不要來,尤其爸媽更是不同意。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感染十三科醫生 石蕊:我爸我媽就覺得這種事情不能再在我身上再出現一次了,他們確實是有很多的擔心。
  • 「直通疫情防控一線」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還是實習醫生的石蕊就奮戰在抗擊非典的一線,被病毒感染,幸運的是她最終痊癒。所以這次疫情,當初她又要報名上一線時,很多人都勸她不要來,尤其爸媽更是不同意。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感染十三科醫生 石蕊:我爸我媽就覺得這種事情不能再在我身上再出現一次了,他們確實是有很多的擔心。這一次我覺得真的是一種責無旁貸吧,也更願意把自己的一點力量貢獻出去。
  • 曾感染非典,如今在抗疫一線,軍醫石蕊:用親身經歷給患者加油鼓勁
    17年前,還是實習醫生的石蕊參加了抗擊非典的戰鬥;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抗疫一線,全力救治患者生命,用行動彰顯軍人本色、醫者仁心。在泰康同濟醫院感染十三科,作為臨床醫生的石蕊要擔負查房、診療、處理突發情況、進行心理疏導等工作。目前,科室還有幾位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他們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治療上需要更加科學、細緻。
  • 「我是黨員我先上」成江蘇抗擊疫情最響亮的口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陳瑜)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江蘇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挺身而出、衝鋒在前,用一次次「主動請戰」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光輝本色,「我是黨員我先上」成為最響亮的口號。
  • 「退居二線衝在一線」讓黨員幹部「生命之花」更燦爛
    早就退居二線,卻總是衝在一線;距離退休只有九個月,卻倒在了抗洪救災第一線;在短短7天裡,累計工作130個小時,最終因突發心肌梗塞,永遠離去。他就是重慶市奉節縣大樹鎮一名普通的基層黨員幹部林國寧。
  • 抗「疫」一線:列車上的消毒 「女戰士」
    (抗擊新冠肺炎)抗「疫」一線:列車上的消毒 「女戰士」  中新網南昌3月9日電 題:抗「疫」一線:列車上的消毒 「女戰士」  作者 王朝暉 郭鈺祺  「陳姐,今天又來消毒啊,能幫我們辦公室也噴一下嗎?」「我們今天任務比較緊張,列車作業完成後再來幫您辦公室消毒。」
  • 他75歲,穿越過羅布泊輻射區,經歷過非典,這次遇上新冠
    他75歲,穿越過羅布泊輻射區,經歷過非典,這次遇上新冠 2020-03-02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03年的非典,最後是怎麼消失的?
    病毒是很可怕的,它很「聰明」,也非常會隱藏自己,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往往不會立刻引起大眾的注意,非典也不例外。2002年11月16日,是非典第一次出現的日子,它向人類打響了它的「第一炮」。這天,廣東省的一位中年男性隱隱感到自己身體不舒服,但病有很多種,有些病的症狀是差不多的,因此,他沒有在意,以為自己感冒了,只是去買了點藥來服用。
  • 抗疫一線表現突出 陽光融和醫院入黨積極分子「火線」成為預備黨員
    參加山東援鄂醫療隊的陽光融和醫院護士魏震、劉曉曙,以及戰鬥在陽光融和醫院隔離病區的一線醫護人員梁豔軍、郭金、張倩倩等5名入黨積極分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積極請戰、勇敢頑強,工作中表現突出,被黨組織「火線」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
  • 非典時你們保護我們「90後」這次我想成為你們的「愷」甲
    2020年2月10日,距離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RCU護士張司愷在武漢一線奮戰,已經過去16天了。作為北京醫院第一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的成員之一,她是一名有擔當的「95後」,她來自一個「逆行者之家」,她還即將成為一位「最美短髮新娘」。
  • 大學生黨員感受一線工人的「黃大年引力」
    原標題:大學生黨員感受一線工人的「黃大年引力」 「沒想到紀念品是一份刊登黃大年事跡的報紙,看似很輕的禮物,其實很重。我要好好珍藏!」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的學生黨員張靈均說。7月28日,帶著這份頭版刊載《黃大年的「萬有引力」》的報紙,來自17所高校的18名大學生黨員以情景劇、座談會等形式分享在國網冀北電力的所見所聞。
  • ...抗疫鬥爭一線發展黨員在壯大隊伍中彰顯黨組織磅礴力量情況綜述...
    據統計,全國共在抗疫一線發展黨員2.5萬多名。在國家危難時刻,在疫情肆虐隨時面臨危險甚至犧牲生命的嚴峻關頭,一個人積極申請入黨,絕不是為了要一個黨員名號,也絕不是為了什麼個人私利,而是希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儘快取得抗疫鬥爭的勝利。
  • 中國首例報告非典病人黃杏初:我並沒有逃避!
    中國首例報告的非典患者康復後究竟去了哪裡?轉自搜狐  當初他是怎樣感染上非典的呢?轉自搜狐  身為廚師的他此時此刻最大的心願是什麼?轉自搜狐  治癒後倍受歧視的他又是怎樣渡過這段痛苦的日子?後來救治黃杏初的河源醫院的9位醫護人員先後染上同樣的疾病,當地衛生防疫部門把情況向省裡匯報,黃杏初就這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首例報告的非典病人。)轉自搜狐  記:你現在知道自己怎麼得上非典的嗎,是不是與你的職業有關?轉自搜狐  黃:不清楚。我是廚師,只管做菜,而且我做菜的地方離宰殺禽畜的地方有五六米遠呢。
  • 「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報導」預備黨員不「預備」戰「疫」一線踐初心
    她叫成瓊,是小店區黃陵街道煤機社區的一名預備黨員。從小就在煤機社區長大的她,在疫情防控「集結號」吹響後,就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加入到了基層防控隊伍當中。小店區黃陵街道煤機社區黨支部預備黨員、志願者成瓊說:「我覺得是義不容辭的,人們就會說你怎麼在這兒,我說是我想和大家在一線共同奮戰,我想盡我的一份努力去保護你們。」從早八點到晚八點,連續工作12個小時,已經成為了成瓊這段時間每天的工作常態。談起為什麼要這樣拼時,成瓊這樣告訴我們。
  • 戰疫故事|哪裡最危險就派我到哪去
    「任書記,現在疫情形勢這麼嚴峻,我請求立即返崗!」1月25日(正月初一),何奇龍撥通了磨溪鎮黨委書記任科仲的電話。疫情面前,作為黨員幹部,何奇龍主動放棄休假,衝鋒在防疫一線。  1月26日,何奇龍回到了崗位並立即投入戰鬥,按照宣傳—摸排—管控的安排部署,正式吹響了磨溪鎮防疫的號角。「任書記,疫情最危險的地方讓我去,管控工作有困難也讓我去。」
  • 忘卻的「非典後遺症」
    似有某種預感,在大哥的建議下,全家決定「去醫院檢查也要吃飽飯再去」。17日中午,楊志霞悶上米飯,大哥做了爆羊肉、炒芹菜和西紅柿雞蛋湯。「沒想到,這竟成了我家的最後一頓團園飯。」 被確診後,在北京市胸科醫院治療的數十個日夜,楊志霞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 17年前,非典感染人數並沒有新冠肺炎多,為何人們反而更害怕?
    其實,只要是傳染病,人們都會害怕,更不要說致死率那麼高的非典了。如果不是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相信沒有人願意去回憶17年前的那場非典。有人問:為何非典只感染了8000人,卻讓人如此害怕?到2003年7月13日,非典疫情才正式結束。人們對非典為何如此恐懼?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衝在鐵路抗疫一線的後勤兵:我是黨員我先上!2個月獻了4次血
    其中,負責車站後勤工作的高慰,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衝鋒一線,奏響了抗擊疫情的凱歌,被大家稱為「衝在一線的後勤兵。」 高慰 我是黨員我先上
  • 只有在一線,我的心裡才踏實!鶴壁這位全國先進的背後故事……
    咱的老百姓也非常熱情,至今我都不能忘記村民為我端來的那一碗糊糊麵條。」張衛源說,在防疫站工作那幾年,他進山區、下農村,一邊為適齡兒童接種疫苗,一邊宣傳預防接種知識。△工作中的張衛源回想起當初的工作場景,張衛源感慨萬千,風裡來雨裡去,讓他更加了解了群眾的所需所想。也正是那段時間的工作經歷,讓張衛源看到疾控事業發展的迫切,也讓他對工作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