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總是被救.....好萊塢為達蒙也是操碎了心。
大象用微信【我的印象筆記】收集整理了一些內容,把它帶進影院,開場廣告時看一遍,對觀影絕對有幫助,同伴不懂時給TA看一遍,對裝X亦有貢獻。
雖然安迪威爾筆下描寫的是二十年後的世界,但現在很多片中的科技設備都在研發中。
01.【居住艙】(Habitat)
居住艙是馬克瓦特尼在火星上的家,是小說主要場景之一。居住艙中備有大氣調節器,太空人在艙間內不需穿太空衣就可活動。
在真實世界中,太空人會在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進行星球生存模擬(HERA),為長期任務做訓練。HERA擁有完全獨立的生存系統,這個兩層的居住艙內有起居空間、工作站及模擬氣閘艙。
HERA提供有用的維生數據,幫助NASA了解該如何改進相關的深空作業。
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隸屬NASA,位於休士頓。中心內的HERA簡單講就是一個模擬居住艙。
02.【作物農場】(Plant Farm)
農業是太空科學重要的研究項目。小說中,瓦特尼把部份居住艙改造成自體循環的小農場,靠馬鈴薯維生。火星史上第一個農夫瓦特尼:
在今天的國際太空站上,太空人擁有豐富的食物補給。但在六千五百萬公裡外的火星,太空人就像瓦特尼一樣必須自給自足,因為糧食送達最快也要九個月後。
在近地球的軌道上,生菜是最容易生長的作物。目前,NASA正積極開拓可種植的作物種類,以確保未來登陸外星球的太空人能夠滿足營養需求。太空人正在國際太空站的實驗室中收成生菜,特殊紅光是專門栽種太空生菜的必需品。
03.【再生水回收系統】(Water Recovery System)
火星沒有川水湖泊,太空人需要自行製造水。有讀過小說就知道,聰明的瓦特尼不曾浪費一滴水資源,在沒有任何外來救助的情況下,他研發了一套系統,儘可能地收集所有水氣以求生存。
水資源實在太珍貴。在國際太空站上,同樣沒有一滴汗水、眼淚或尿液會被浪費。透過這套再生系統,太空艙內的水份會不斷被過濾、淨化。有位太空人曾這麼說:「今日的咖啡來自昨天的咖啡。」
PS. 2015年9月28日,NASA發布「重大發現」,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
04.【制氧系統】(Oxygen Generation)
除了住所、食物和水,在火星上生存還有一項重要的條件:氧氣。
火星上沒有氧氣,瓦特尼無法恣意進行艙外活動,他必須隨身攜帶氧氣補給。國際太空站也備有相同的制氧系統,以電解方式分離水分子中的氧氣和氫氣。氧氣就這麼被釋放到空氣中,至於氫氣則進入制水循環系統。
目前NASA正致力於將更多空氣中的殘餘物質(副產品)轉化為可用的氧氣。
由俄羅斯設計的制氧機:
05.【火星太空裝】(Mars Spacesuit)
火星地表對人類並不是太有善,那裡沒有空氣並且極其寒冷。太空人若要在火星上進行各種採樣任務,一定得穿著特製的太空衣。
太空衣亦是小說中的救命必備物,相當有創意的瓦特尼把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火星救援》中的火星太空衣,可以在左手臂上看到生命指數顯示屏:
NASA也正在努力研發適用於火星的太空衣,設計師需要詳細研究火星的各種險峻環境,以便製作能完整配合任務內容的太空衣。
火星上那些大量的塵埃也是漫遊火星的一大難題,過量的塵土會嚴重影響太空人和太空艙的運作。因此,NASA設計出一套特殊裝置,讓太空人可以「從背部」離開太空衣進到艙內,把太空衣留在外頭,以防灰塵汙染太空艙。
NASA最新的太空衣設計樣本Z-2,當時還應邀大眾投票選出太空衣的三種顏色(但這個造型....)
06.【火星探測車】(Rover)
電影中的探測車,有六個大輪子:
太空人一登錄火星,就必須在那裡待上整整一年,因為火星運轉的軌道和地球的距離在一年後才會再次來到最小值,方是最適合返航的時機。因此,太空人將會有大量時間進行各種火星研究。NASA當然不希望研究範圍受制於人類的腳步,專門探索火星的坐騎「漫遊者」由此誕生。
火星車被設計得相當強大,能夠翻山躍谷,頑強得足以應付嚴峻的火星生態,以及各種突發狀況。NASA目前仍致力打造能適應各種地理環境的火星探測車,Multi-Mission Space Exploration Vehicle(MMSEV)。
07.【離子推進器】(Ion Propulsion)
在片中,戰神計畫三號的成員所搭乘的赫密斯號,就是利用離子推進器來完成這趟超過28億哩的航程。離子推進器將帶電的離子加速後,以每小時 20 萬哩的超級高速噴出。
太空船雖只是感受到輕微的風吹,但它會持續加速,積年累月後便能達到超凡速度,加上離子推進不需很多燃料,替整個航行計畫省下可觀的資源,是當今最經濟實用的推動技術。
NASA目前正持續研發更新型的離子推進器:
美國太空總署在2007年發射的無人探測太空船曙光號(Dawn Spacecraft),便是使用這項技術,以每小時25萬哩的飆速打破其他探測船的紀錄,率領人類的腳步首次光臨兩顆行星(穀神星以及灶神星)。
08.【太陽能面板】(Solar Panels)
火星上沒有石油,沒有風,因此太陽能在太空任務中扮演極重要的能源補給角色。書中的赫密斯號就是運用太陽能電池組作為能量,瓦特尼也多次使用太陽能板,進行長時間驅車旅行。
現今的國際太空站擁有足以讓40個家庭使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太空站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大量的電力,但多餘的電能可以減輕任務失敗帶來的損害。NASA現階段的火星探測先鋒獵戶座,將以太陽能電池發電的方式,帶領人類朝未知的宇宙邁進。
ISS的太陽能面板相當穩定,打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被送上太空站起,它就敬業地持續供電直到現在:
09.【放射性熱電產生器】(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四十年來,NASA已經使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支援超過20次的太空任務,包括火星探測車好奇號,以及即將流浪者Mars 2020,都是使用這項新世代的發電技術。
大致圓筒形狀的RTG:
我們可以把「放射性熱電產生器」視為一種太空電池。同位素鈽在衰變過程會產生大量熱能,RTG便將這些熱能轉換成電能。
鈽擁有極強的輻射線,為了防止輻射外洩,書中的太空人把這玩意埋在離居住艙很遠的地方。
真實的RTG以多層堅固的高科技材質包裝,即便發生災難性事故也不會產生一絲裂痕。RTG以放射α射線為主,α射線僅能在空氣中移動數英寸,並且無法穿透衣物或皮膚。除非射線被分化成更細小的顆粒或蒸發,被人體吸入後才會產生影響。RTG中的同位素通常被製成陶瓷顆粒狀,所以一般來說不太可能被人體攝入,尤其是這個同位素無法溶於液體。
RTG實體:
科學家正在竭力分析火星上的輻射環境,以便為太空人設計有效的防護系統。
為了能在火星上生存,未來的探險家們需要絕對可靠又耐用的電力來源。
這些能源系統可能包括輻射能、太陽能、燃料電池和核分裂等。
10. 【人工重力】(Artifical Gravity)
載人登陸火星的過程中,航天員處於長期失重飛行的狀況,對航天員的生命形成威脅。在影片的赫密斯號就擁有一個超大的輪狀物體,不停的旋轉,它就是人工重力生成裝置,通過離心機的原理可以產生1/3g的重力,從而減緩失重對航天員身體健康的影響。
實際上NASA的科學家們也正在加緊研究人工重力的生成裝置,以及通過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任務,來研究長期飛行對航天員的生理、心理影響以及醫監醫保和健康監測方面的有效措施。
11. 其他科學依據:
1. 影片獲得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劇本有50頁的內容都是有關NASA的細節,力求呈現出的太空人形象和行動符合實情。影片中最開始的火星任務正是NASA未來打算實施的。
2. 影片開場的沙塵暴幾乎全部是實景拍攝的。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希望電影完全依賴數字特效,但也想讓電影中的場景看起來儘可能真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專門在片場安裝了多架大型鼓風機,把土和砂石颳得到處都是。
這些沙子甚至從航天服的通風口進入了演員的面罩裡,這一度讓大家連呼吸都十分困難。拍攝這些場景花了超過3天時間。
3. 2015年9月28號,也就是影片在美國上映的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4. 原著小說作者Andy Weir是一名專業碼農,他甚至編寫了軟體來精確計算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時間。5. 雷德利·斯科特看過劇本後非常喜歡,甚至推遲《普羅米修斯》續集的拍攝。6.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親自繪製了一張劇本封面草圖,內容是馬特·達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說「我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上幹出生天」 (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這張草圖在2014年12月5日隨美國「獵戶座」載人飛船的首次未載人試飛上太空,並圍繞地球飛行兩圈。15. 最後一個沒什麼節操:當Mark得知NASA沒有告知自己還活著,連連爆粗。火星任務主管提醒他對話是全球直播的,要他注意語言,Mark聽完說了一句話,NASA局長臉都綠了。這句話在電影中被掐掉了,在原著裡是這樣一句話:
Look! A pair of boobs! -> (.Y.)
看,一對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