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帶進影院的《火星救援》觀(zhuang)影(bi)必備指南!附彩蛋

2021-01-18 印象筆記

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總是被救.....好萊塢為達蒙也是操碎了心。

大象用微信【我的印象筆記】收集整理了一些內容,把它帶進影院,開場廣告時看一遍,對觀影絕對有幫助,同伴不懂時給TA看一遍,對裝X亦有貢獻。


雖然安迪威爾筆下描寫的是二十年後的世界,但現在很多片中的科技設備都在研發中。


01.【居住艙】(Habitat)


居住艙是馬克瓦特尼在火星上的家,是小說主要場景之一。居住艙中備有大氣調節器,太空人在艙間內不需穿太空衣就可活動。




在真實世界中,太空人會在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進行星球生存模擬(HERA),為長期任務做訓練。HERA擁有完全獨立的生存系統,這個兩層的居住艙內有起居空間、工作站及模擬氣閘艙。


HERA提供有用的維生數據,幫助NASA了解該如何改進相關的深空作業。

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隸屬NASA,位於休士頓。中心內的HERA簡單講就是一個模擬居住艙。




02.【作物農場】(Plant Farm)


農業是太空科學重要的研究項目。小說中,瓦特尼把部份居住艙改造成自體循環的小農場,靠馬鈴薯維生。火星史上第一個農夫瓦特尼:




在今天的國際太空站上,太空人擁有豐富的食物補給。但在六千五百萬公裡外的火星,太空人就像瓦特尼一樣必須自給自足,因為糧食送達最快也要九個月後。


在近地球的軌道上,生菜是最容易生長的作物。目前,NASA正積極開拓可種植的作物種類,以確保未來登陸外星球的太空人能夠滿足營養需求。太空人正在國際太空站的實驗室中收成生菜,特殊紅光是專門栽種太空生菜的必需品。




03.【再生水回收系統】(Water Recovery System)


火星沒有川水湖泊,太空人需要自行製造水。有讀過小說就知道,聰明的瓦特尼不曾浪費一滴水資源,在沒有任何外來救助的情況下,他研發了一套系統,儘可能地收集所有水氣以求生存。


水資源實在太珍貴。在國際太空站上,同樣沒有一滴汗水、眼淚或尿液會被浪費。透過這套再生系統,太空艙內的水份會不斷被過濾、淨化。有位太空人曾這麼說:「今日的咖啡來自昨天的咖啡。」


PS. 2015年9月28日,NASA發布「重大發現」,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


04.【制氧系統】(Oxygen Generation)


除了住所、食物和水,在火星上生存還有一項重要的條件:氧氣。


火星上沒有氧氣,瓦特尼無法恣意進行艙外活動,他必須隨身攜帶氧氣補給。國際太空站也備有相同的制氧系統,以電解方式分離水分子中的氧氣和氫氣。氧氣就這麼被釋放到空氣中,至於氫氣則進入制水循環系統。


目前NASA正致力於將更多空氣中的殘餘物質(副產品)轉化為可用的氧氣。

由俄羅斯設計的制氧機:




05.【火星太空裝】(Mars Spacesuit)


火星地表對人類並不是太有善,那裡沒有空氣並且極其寒冷。太空人若要在火星上進行各種採樣任務,一定得穿著特製的太空衣。


太空衣亦是小說中的救命必備物,相當有創意的瓦特尼把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火星救援》中的火星太空衣,可以在左手臂上看到生命指數顯示屏:



NASA也正在努力研發適用於火星的太空衣,設計師需要詳細研究火星的各種險峻環境,以便製作能完整配合任務內容的太空衣。


火星上那些大量的塵埃也是漫遊火星的一大難題,過量的塵土會嚴重影響太空人和太空艙的運作。因此,NASA設計出一套特殊裝置,讓太空人可以「從背部」離開太空衣進到艙內,把太空衣留在外頭,以防灰塵汙染太空艙。


NASA最新的太空衣設計樣本Z-2,當時還應邀大眾投票選出太空衣的三種顏色(但這個造型....)




06.【火星探測車】(Rover)


電影中的探測車,有六個大輪子:




太空人一登錄火星,就必須在那裡待上整整一年,因為火星運轉的軌道和地球的距離在一年後才會再次來到最小值,方是最適合返航的時機。因此,太空人將會有大量時間進行各種火星研究。NASA當然不希望研究範圍受制於人類的腳步,專門探索火星的坐騎「漫遊者」由此誕生。


火星車被設計得相當強大,能夠翻山躍谷,頑強得足以應付嚴峻的火星生態,以及各種突發狀況。NASA目前仍致力打造能適應各種地理環境的火星探測車,Multi-Mission Space Exploration Vehicle(MMSEV)。




07.【離子推進器】(Ion Propulsion)


在片中,戰神計畫三號的成員所搭乘的赫密斯號,就是利用離子推進器來完成這趟超過28億哩的航程。離子推進器將帶電的離子加速後,以每小時 20 萬哩的超級高速噴出。


太空船雖只是感受到輕微的風吹,但它會持續加速,積年累月後便能達到超凡速度,加上離子推進不需很多燃料,替整個航行計畫省下可觀的資源,是當今最經濟實用的推動技術。


NASA目前正持續研發更新型的離子推進器:




美國太空總署在2007年發射的無人探測太空船曙光號(Dawn Spacecraft),便是使用這項技術,以每小時25萬哩的飆速打破其他探測船的紀錄,率領人類的腳步首次光臨兩顆行星(穀神星以及灶神星)。


08.【太陽能面板】(Solar Panels)


火星上沒有石油,沒有風,因此太陽能在太空任務中扮演極重要的能源補給角色。書中的赫密斯號就是運用太陽能電池組作為能量,瓦特尼也多次使用太陽能板,進行長時間驅車旅行。


現今的國際太空站擁有足以讓40個家庭使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太空站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大量的電力,但多餘的電能可以減輕任務失敗帶來的損害。NASA現階段的火星探測先鋒獵戶座,將以太陽能電池發電的方式,帶領人類朝未知的宇宙邁進。


ISS的太陽能面板相當穩定,打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被送上太空站起,它就敬業地持續供電直到現在:




09.【放射性熱電產生器】(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四十年來,NASA已經使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支援超過20次的太空任務,包括火星探測車好奇號,以及即將流浪者Mars 2020,都是使用這項新世代的發電技術。


大致圓筒形狀的RTG:




我們可以把「放射性熱電產生器」視為一種太空電池。同位素鈽在衰變過程會產生大量熱能,RTG便將這些熱能轉換成電能。


鈽擁有極強的輻射線,為了防止輻射外洩,書中的太空人把這玩意埋在離居住艙很遠的地方。


真實的RTG以多層堅固的高科技材質包裝,即便發生災難性事故也不會產生一絲裂痕。RTG以放射α射線為主,α射線僅能在空氣中移動數英寸,並且無法穿透衣物或皮膚。除非射線被分化成更細小的顆粒或蒸發,被人體吸入後才會產生影響。RTG中的同位素通常被製成陶瓷顆粒狀,所以一般來說不太可能被人體攝入,尤其是這個同位素無法溶於液體。


RTG實體:



科學家正在竭力分析火星上的輻射環境,以便為太空人設計有效的防護系統。

為了能在火星上生存,未來的探險家們需要絕對可靠又耐用的電力來源。

這些能源系統可能包括輻射能、太陽能、燃料電池和核分裂等。

10. 【人工重力】(Artifical Gravity)


載人登陸火星的過程中,航天員處於長期失重飛行的狀況,對航天員的生命形成威脅。在影片的赫密斯號就擁有一個超大的輪狀物體,不停的旋轉,它就是人工重力生成裝置,通過離心機的原理可以產生1/3g的重力,從而減緩失重對航天員身體健康的影響。



實際上NASA的科學家們也正在加緊研究人工重力的生成裝置,以及通過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任務,來研究長期飛行對航天員的生理、心理影響以及醫監醫保和健康監測方面的有效措施。


11. 其他科學依據:





1. 影片獲得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劇本有50頁的內容都是有關NASA的細節,力求呈現出的太空人形象和行動符合實情。影片中最開始的火星任務正是NASA未來打算實施的。


2. 影片開場的沙塵暴幾乎全部是實景拍攝的。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希望電影完全依賴數字特效,但也想讓電影中的場景看起來儘可能真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專門在片場安裝了多架大型鼓風機,把土和砂石颳得到處都是。


這些沙子甚至從航天服的通風口進入了演員的面罩裡,這一度讓大家連呼吸都十分困難。拍攝這些場景花了超過3天時間。

3. 2015年9月28號,也就是影片在美國上映的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4. 原著小說作者Andy Weir是一名專業碼農,他甚至編寫了軟體來精確計算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時間。5. 雷德利·斯科特看過劇本後非常喜歡,甚至推遲《普羅米修斯》續集的拍攝。6.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親自繪製了一張劇本封面草圖,內容是馬特·達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說「我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上幹出生天」 (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這張草圖在2014年12月5日隨美國「獵戶座」載人飛船的首次未載人試飛上太空,並圍繞地球飛行兩圈。




7. 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種了土豆,並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8. 影片裡的一個火星全景鏡頭中出現了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這是太陽系中目前為止被發現的最高的火山。奧林帕斯山火山口深約3公裡,頂峰高26公裡,平均高度22公裡,是地球上珠穆朗瑪峰的三倍。9. 火星表面的氣壓平均為600帕(0.087psi),約地球海平面氣壓100千帕(14.69psi)的0.6%。因為氣壓太低,火星上的一個「猛烈風暴」實際上相當於清風拂面。作者Andy Weir承認這是他的小說裡不得以而為之的最大的漏洞。10.《普多米修斯》中的很多科研成果在本片裡得以應用,尤其是太空衣。劇組一共製作了15件太空衣,供影片中的6位太空人穿著。11. 馬特·達蒙的個人場景拍了連續五個星期,以致於他直到電影宣傳期才有機會跟其他大部分演員碰面。12. 女主「勞模姐」傑西卡·查斯坦在電影拍攝前訪問了JPL(噴氣推進實驗室)和NASA,跟真的太空人見面,還讀完了原著小說。13. 唐納德·格洛弗在拍攝自己第一個場景時跌倒了,這個鏡頭被放進了電影裡。你可以注意一下。14. 火星營救行動被命名為愛隆計劃,這個名字取自《指環王》中的愛隆會議。巧合的是,演員肖恩·賓在兩部影片裡既參與了愛隆計劃也出席了愛隆會議。


15. 最後一個沒什麼節操:當Mark得知NASA沒有告知自己還活著,連連爆粗。火星任務主管提醒他對話是全球直播的,要他注意語言,Mark聽完說了一句話,NASA局長臉都綠了。這句話在電影中被掐掉了,在原著裡是這樣一句話:

Look! A pair of boobs! -> (.Y.)
看,一對咪咪!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首日票房超5千萬 排片第一統治影市
    《火星救援》首日票房超5千萬 排片第一統治影市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觀主 分享到:
  • 彩蛋 春節自救指南
    熟悉物理所公眾號的朋友都知道工作日我們一般只推送四條信息然而考慮到春節將至我們特別廣大的粉絲準備了新春福利彩蛋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火星救援丨附資源
    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抵達火星,誰知一場破壞力極其巨大的風暴向太空人們襲來,阿瑞斯3號被迫中斷任務,緊急返航。撤離途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飛船上吹落的零件擊中,由於生還希望渺茫,隊友們只得匆匆返航,並向世人宣告他已犧牲的事實。出乎意料的是,馬克以極低的概率活了下來。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
  • 《火星救援》|一份來自火星的生存指南
    火星的地表情況,並沒有嚇退各國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多年來,他們仍然在不斷觀測、了解這顆星球,試圖挖掘火星深藏的秘密。在眾多奔赴宇宙探測的太空人中,有一個太空人受到了上帝的戲弄,意外的留在了火星,開啟了驚險萬分的自救生涯。他就是《火星救援》裡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
  • 火星救援:我在火星種土豆的那兩年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近幾年來最知名的一部關於火星的電影——《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片,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傑夫·丹尼爾斯、凱特·瑪拉、塞巴斯蒂安·斯坦、切瓦特·埃加福特聯袂主演。該片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
  • 在《火星救援》拍攝地,帳篷裡看星空,帶你睡進火星
    酒店位於約旦佩特拉古城《火星救援》拍攝地,這家酒店爆火一定是有原因的,獨一無二的泡泡設計,還有如果你是《火星救援》的電影迷,想要體驗睡在「火星」的感覺,那這裡絕對值得打卡!連「火星」都睡過,足夠你吹一輩子牛嘍!
  • 《火星救援》,可能真的被高估了
    Ridley Scott執導的《火星救援》,幾乎跟他的另一部電影《黑鷹墜落》一樣,會成為一部細節摳到極致的影史經典。雖然IMDb 8.2的高分推動它不斷地刷新票房紀錄,但可能仍舊與經典無緣。 這要扯出另一部可能被IMDb低估了的老電影,由被譽為"美國的希區柯克"的大導演Brian De Palma花巨資拍攝的《火星任務》。其實,15年前在美上映的《火星任務》,在火星和國際空間站等方面的細節呈現,即使與《火星救援》相比,也並沒有差多少。但從IMDb評分來看,2.7的分差實在不敢苟同,IMDb 5.5分已經足以把《火星任務》劃入爛片之列。
  • 《火星救援》原來出自一本普通小說
    即使逃過了一時性的梗塞或是失溫而死,火星間隔地球最少有500天以上的飛翔間隔,而完成這麼一次飛翔所費計較、預備、人力、物力,簡直不可想像。怎樣往返於火星和地球之間,是全人類的待解難題。動物學家馬克·沃特尼(馬特·戴蒙飾)就在一次火星任務中成功,因而他在火星外表花了4年時光一一應對了這些困難,終極在世返回了地球。這就是《火星救援》的故事。
  • 《火星救援》角色特輯"冬兵"亮相 塞巴斯蒂安斯坦帶你直擊太空救援...
    原標題:《火星救援》角色特輯"冬兵"亮相 塞巴斯蒂安斯坦帶你直擊太空救援行動 《火星救援》曝光角色特輯,"冬兵"塞巴斯蒂安·斯坦揭秘太空救援內幕。《火星救援》即將登陸內地銀幕時光網訊 將於11月25日與觀眾見面的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曝出一款角色特輯。以演員塞巴斯蒂安·斯坦所扮演的隊醫太空人克裡斯·貝克為主角,講述了阿瑞斯3號的小組成員在火星上的遭遇和經歷。
  • 影評《火星救援》:你有一份困境生存指南待領取
    ——《火星救援》假設有一天你被困在火星,你會怎麼做?《火星救援》給出了一份詳細的生存指南。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描述了一個火星版「荒野求生」的故事。本片講述了前往火星執行任務的科學家兼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被零件擊暈,同伴在他生還機會渺茫的情況下拋棄他離去。不料馬克卻奇蹟生還,為了堅持到離開火星,他必須想盡辦法在荒蕪的火星上生存下去。
  • 解碼《火星救援》的視效和設計
    從在太空休息站裡苦心鑽研外星土豆培育,到穿著太空衣在紅色火星荒漠中孤獨穿行,極具真實感的外星體驗讓看官們過足了癮。緊接著,「火星雙程特價票各大影院有售」的消息被買帳的觀眾們傳開了。一來二去,票房自然是吃香得緊。迄今為止,《火星救援》已納入了約6.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總收入。    但在影片上映之前,誰也無法預料票房的走向,因此投資、策劃都必須謹慎。如何能夠確保人氣、口碑雙豐收?
  • 《火星救援》生存指南:電力問題如何解決?
    《火星救援》終於登陸中國,總體上說,相對於那些充斥著奇形怪狀的外星人和開著飛碟的納粹分子的科幻電影,和NASA合作後拍出的科幻片顯然更加科學合理,雖然局部存在一些不太科學的地方(《馬特·達蒙真的需要被第三次拯救嗎?
  • 穿越火星基地大海道、帶你探秘遠古侏羅紀時代
    置身在內似乎有了穿越是空的感覺近年來,隨著大海道的名聲在越野圈和攝影圈逐漸被人所知,成為越野自駕和攝影的樂園,一些攝影師甚至在這裡拍攝各種玄(zhuang)幻(bi)大片喜歡大自然的朋友們趕緊行動吧來一場黃色基調狂野而粗狂的冒險我們此生可能真的無法到太空旅遊,來大海道無人區同樣可以感受火星上行走的滋味
  • 《火星救援》發主創特輯 IMAX3D版獲一致好評
    《火星救援》IMAX版海報  搜狐娛樂訊 儘管已上映兩周,好萊塢太空題材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依然熱度不減在全國影院中持續熱映。  雷德利-斯科特贏得視效終身成就 稱IMAX更好呈現《火星救援》  曾導演過《異形》、《銀翼殺手》、《角鬥士》等多部經典影片的好萊塢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此次攜口碑之作《火星救援》再度回歸觀眾視野,在中國更以IMAX 3D格式特別呈現這部影片。
  • 《火星救援》繼續領跑北美票房
    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上映第二周繼續領跑北美周末票房,休·傑克曼領銜主演的奇幻影片《小飛俠:幻夢啟航》開畫乏力。  《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由美國男星馬特·達蒙主演,講述美國宇航局一支執行火星勘察任務的小隊在火星上突遇強雷風暴,達蒙主演的太空人馬克在風暴中與隊友失去聯繫並自力更生等待救援的故事。影片上映第二個周末入帳3700萬美元,較上一周下滑了32%。
  • 本周北美票房榜出爐 《火星救援》登頂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本周以5500萬美元票房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映兩周的3D動畫片《精靈旅社2》退居第二。  《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美國男星馬特·達蒙在片中飾演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太空人馬克。
  • 科幻片《火星救援》登頂北美票房榜
    新華網洛杉磯10月4日專電(記者張超群)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本周以5500萬美元票房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映兩周的3D動畫片《精靈旅社2》退居第二。《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美國男星馬特·達蒙在片中飾演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太空人馬克。因為一場意外風暴,馬克與外界的聯絡中斷,而共同參與火星登陸計劃的隊友也因惡劣天氣無法展開營救。
  • 火星救援,什麼才是逃離火星的正確姿勢?
    萬萬沒想到運載補給船的火箭剛升空就爆炸了,NASA員工們內心一定有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不過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在地球這端出事,總好過補給飛船花了八個多月時間降落火星時再發生事故的好,不然沃特尼真的將成為「迄今為止唯一死在火星上的人」了。
  • 《火星救援》: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
    結果影院爆滿,一票難求。換了一家影院,售票小哥說:「只有第一排的票了,要嗎?」我咬著牙說:「要!」心想大不了就撤。結果,我們在第一排仰著頭60度角大氣不敢喘地看完了全片,連廁所都忘記了去上。片尾音樂響起時,我回頭看大廳,滿滿當當的觀眾席上沒有一個人起身去上廁所。上一次這情景時,還是在2009年《阿凡達》首映的時候。
  • 《火星救援》票房北美奪冠 但沒有中國幫助美太空人回不了地球
    2015年第40周,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點亮了北美影市,影片開畫票房達到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億),成為周末票房冠軍,並且口碑爆棚。電影《火星救援》極有可能引進中國。因為這部好萊塢太空題材電影,再次向全世界宣示: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太空人回不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