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無線充電技術開發成功 不接觸遠距離工作、能量幾乎無損失

2020-11-26 電子發燒友

紅外線無線充電技術開發成功 不接觸遠距離工作、能量幾乎無損失

雪花 發表於 2020-11-24 09:20:27

試想下,如果你的手機進入某個區域,直接就能無接觸的充電,這是不是很科幻?

據韓國媒體報導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這種紅外線充電使用半導體光放大器件產生的高功率紅外光線,是一種真正的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工作距離可達數米或者更遠,能量在傳遞過程中幾乎沒有損失。而且可以選擇不同波段同時對多個電子設備進行充電。

同RF方式相比,紅外無線充電不產生電磁波,避免了電磁汙染對人體的危害。而且工作距離遠遠超過當前的接觸式或者近距離電磁充電技術。

當然了,上述技術並沒有停留在紙面上,目前研究團隊開已經完成了韓國和國際專利申請,正在註冊商業實體進行商業化開發。

責任編輯:PS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手機紅外充電技術亮相:不接觸遠距離工作、能量幾乎無損失
    試想下,如果你的手機進入某個區域,直接就能無接觸的充電,這是不是很科幻?據韓國媒體報導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 紅外線手機無線充電技術:不產生電磁波 能量幾乎無損失
    試想下,如果你的手機進入某個區域,直接就能無接觸的充電,這是不是很科幻?據韓國媒體報導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 試想下,如果你的手機進入某個區域,直接就能無接觸的充電,這是不是很科幻?
  • 超級手機充電技術亮相:遠距離工作、能量無損失
    試想下,如果你的手機進入某個區域,直接就能無接觸的充電,這是不是很科幻?據韓國媒體報導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 紅外無線充電技術亮相:可支持數米距離傳輸,能量幾乎無損失
    那麼是否有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呢?比如蘋果新推出的Magsafe無線充電器,就是通過磁吸與iPhone 12的無線充電接收端進行緊緊貼合併精準對位。那麼是否有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呢? 正是由於短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存在諸多掣肘,於是中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開始興起。
  • 真無線充電!韓國開發紅外線無線充電 工作距離達數米
    為此,各大手機廠商都在大力發展無線充電技術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無線充電  近日,中國科技網報導,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這種紅外線充電使用半導體光放大器件產生的高功率和紅外光線,是一種真正的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工作距離可達數米或者更遠,並且能量在傳遞過程中幾乎沒有損失,還能選擇不同的波段同時對多個電子設備進行充電。研究者表示,紅外線充電技術的問世,意味著韓國業界有了一種技術方案可以對華為的雷射充電技術進行回應。
  • 韓聯社:韓國世宗大學研發出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IT之家11月24日消息 據科技日報援引韓聯社日前消息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據介紹,這種紅外線充電使用半導體光放大器件產生的高功率紅外光線,是一種真正的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
  • Wi-Charge紅外線雷射無線充電技術曝光
    (原標題:Wi-Charge紅外線雷射無線充電技術曝光)
  • 「反雷射」技術可能實現遠距離無線電力傳輸
    「反雷射」技術可能實現遠距離無線電力傳輸自從尼古拉·特斯拉在1891年用他的線圈成功試驗了無線電力傳輸以來他們的夢想是為手機或筆記本電腦充電,甚至是為心臟起搏器等醫療設備充電,而不需要電線和插頭。難題的是如何讓電找到它的目標,並讓目標吸收電,而不是將電反射到空氣中,同時不會危及到沿途的任何人。目前,只要將智慧型手機放在距離充電站一英寸以內的地方,就可以為其無線充電。但是,從一個房間的一側到另一個房間,甚至跨越一棟建築的遠距離無線電力傳輸仍然是未解決的難題。
  • 顛覆性RF遠距離無線充電方案已通過FCC認證
    無線充電技術是目前應用市場的一個新增長點。今天市場上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感應式或基於諧振線圈的無線連接,基本上是零距離接觸而且要求被充設備必須落在諧振線圈有效感應範圍之內,由於感應線圈的成本很貴,目前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成本還很難做下來。
  • CES2018最佳創新獎:Wi-Charge紅外線自動充電技術
    【僑報編譯凱森1月11日報導】以色列的公司WI在獲得FDA認證後,再獲捷報,該公司研發的Wi-Charge紅外線自動充電技術摘得CES2018最佳創新獎。據美國商業新聞社報導,這項無線充電技術是利用發射機通過紅外雷射發射能量到接收器,光伏電池再將光轉換成能量,首次成功結合無線充電解決室內照明問題,該專利已獲得FDA批准。Wi-Charge紅外線雷射無線充電技術最初亮相是在2015年,經過兩年的改進後,成品更加精緻,接收器看起來更精巧整潔,功率輸送設備也看起來更小。
  • 用紅外線充電的新奇技術 你期待嗎?
    儘管這是一項非常奇妙的充電技術,但是Wi-Charge公司表示,他們的紅外線充電系統並不適合所有設備。比如感應充電(如Qi標準)或者磁力充電(如Rezence)比較適合給大物件充... 幾年以後,給手機無線充電或將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這一切離不開這家名為Wi-Charge的無線充電創業公「功勞」。
  • 解析無線充電技術的工作原理
    打開APP 解析無線充電技術的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9-08-04 10:22:36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各種電子產品
  • 兩項值得期待的短距離技術——RF遙控器和無線充電
    而NFC技術,卻由於涉及到支付安全、政府法規、產業環節緊密協調等方面的因素,在短期內仍然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   短距離無線充電   2008年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技術就是短距離無線充電。目前,中國市場上也在出售一種無線充電器,但是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無線充電,僅僅是一個備用電池。
  • 無線充電從原理到技術之歷史的秘密解讀
    不久前三星Galaxy S8發布,其亮點功能之一便是無線充電。同時蘋果已在Apple Watch上成功試水,使用了無線充電技術,據說,未來的ihone 8極有可能支持無線充電技術。正因為如此,充電座線圈產生的磁場隨之不斷在變換方向,並非保持不變,符合電磁感應的條件。 但是不幸的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在充電的時候,只要離充電座的距離稍遠一些,充電效率就會明顯下降。即便是最新的技術,充電距離也不能超過 5 公分。 事實上,目前絕大部分可以無線充電的行動裝置,都是要完全平放在充電座上才能進行,和想像中隨走隨充的無線充電仍有點差別。
  • 無線充電黑科技:磁共振技術
    團隊的趙毓斌介紹,用磁共振技術實現無線充電,充電距離在半米以內都是有效的,充電效率非常高,在一個較近的距離,效率能達到90%以上,與有線充電的體驗幾乎一樣。目前,他們做出的無線充電系統,實現了發射線圈10cm以內都是接收區。這意味著手機在此距離內可以隨意「活動」,拿起、放下都沒問題。用這種充電方式給手機充電和我們用充電線充電的功率相同。
  • 「隔空」充電!「無線充電器」是如何做到的?
    他在紐約建造了無線電能發射塔,並構想出了無線輸電方法: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放大發射機以徑向電磁波振蕩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Hz的低頻共振,再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雖然這一構想在當時沒有實現,但卻是百年前科學家對無線充電的一次大膽探索。現如今,人們在此基礎上不斷研究和試驗,成功研製出了無線充電技術,最初的科學構想在逐步落地。
  • 5米無線充電射頻技術成真
    該技術包括了DA4100功率發射器和DA2200、DA2210無線充電接收器;用小型、低成本的天線替代目前較大的線圈,並能夠在4.5米範圍內成功採集RF能量,實現對設備的充電。目前市場上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大都是基於電磁感應或磁共振技術,接收器與發射器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要求受電設備必須落在諧振線圈的有效感應範圍之內。相比之下,RF無線充電方式使用起來更加靈活方便。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也徹底擺脫了因充電物理接口不一致帶來的煩惱。 無線充電也稱為無線電力傳輸(WPT),在一些消費級可穿戴產品中可謂是風靡一時,比如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和健康手環等,但是這個創意本身已經存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了。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目前市面電動以及混動車型所採用的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甚至鉛酸電池幾乎都可以通過Halo進行充電。本文主要高通Halo的概念,Halo的安全性以及高通Halo的感應大功率無線充電工作原理發展前景,一起來看下文。        Halo是什麼?
  • 為什麼說iPhone 8/iPhone X無線充電很雞肋,從Qi講起無線充電的故事
    研究小組把共振運用到電磁波的傳輸上而成功「抓住」了電磁波。他們利用銅製線圈作為電磁共振器,一團線圈附在傳送電力方,另一團在接受電力方。當傳送方送出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後,經過電磁場擴散到接受方,電力就實現了無線傳導。這項被他們稱為「無線電力」的技術經過多次試驗,已經能成功為一個兩米外的60瓦燈泡供電。儘管最遠輸電距離還只能達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電源已經可以在這範圍內為電池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