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言人當地時間4月7日證實,已經從川普政府獲得出口許可,允許向中國商飛C919客機出口Leap航空發動機。
今年2月,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美國政府官員表示將阻止通用電氣的申請獲得批准,因為擔心中國展開逆向工程進行仿造,對美國航空企業構成威脅。
中國外交部就此回應說,美方採取的相關做法不僅損害中國的合法權益,從長遠看也不符合美國企業自身利益,而且嚴重幹擾兩國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與技術合作。
才過去不到兩個月時間,川普政府一改初衷,批准了通用電氣的申請。是什麼原因讓美國改變了立場?
通用電氣虧損嚴重
首要原因是通用電氣虧損嚴重。
通用電氣是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巨頭,以多元化經營和充當美國企業高管的「黃埔軍校」著稱。自上世紀80年代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通用電氣的市值擴張了4500倍,最高峰市值曾達到6000億美元。
通用電氣完成這個奇蹟的主要辦法是大規模併購。此外是充分利用法律和美國的長臂管理。
在滾雪球的同時,通用電氣的戰略重心逐漸向金融業務傾斜。結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重創了通用電氣金融板塊,此後擴張勢頭逐漸減弱,市值縮減到850億美元左右。
這幾年,通用電氣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逐漸加碼。但他們犯下了戰略判斷失誤,能源板塊成為通用電氣的主要失血點。
除了耗費154.38億美元收購法國企業阿爾斯通帶來的負擔,能源業務沒有起色。2019年,通用電氣虧損達到了223.5億美元,居世界500強企業之冠,放在上世紀80年代等於破產兩次。
今年3月份,因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未能在OPEC+會議上達成減產協議,國際石油價格暴跌到20-30美元一線。通用電氣寄予了厚望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前景不妙。
通用電氣航空板塊營收佔據全集團收入的35%左右。面對不斷出現的危機,通用電氣靠擴張航空業務止血是自然選擇。放眼國際市場,具有高信用和持久購買需求的買家只有中國。出口航空發動機,也是投中國C919之所好。
▲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川普需要放開市場拯救航空業
通用電氣急需擴大航空業務補血,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擋了道。
好在通用電氣和川普政府關係還不錯。把通用電氣從百億市值做到6000億市值的傳奇CEO傑克·韋爾奇曾經公開表示,不喜歡歐巴馬。
他給川普的政策和團隊曾經打分為「A」,只是給川普的管理能力打了「D-」,原因是川普政府不斷有人離開。但韋爾奇認為這只是「新手的錯誤」。
今年3月2日韋爾奇去世後,川普也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悼念。他說:「傑克·韋爾奇是一個商業傳奇……他是我的朋友和支持者。」
在2月美國政府官員警告不會批准通用電氣的申請後,川普就曾一反常態,暗示他或許會考慮批准申請。
2月份川普還有點猶豫,但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迅速泛濫導致美國航空業在波音737故障醜聞的基礎上又雪上加霜,迫使川普加快了決策的步伐。
美國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反映了川普政府的焦慮。起初準備只給航空業提供貸款擔保,最高額度是500億美元,但在形成法案後,救援計劃改為25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和250億美元直接經濟援助,總的救援數額還可能繼續提高。
但是,只授人以魚是沒用的。以美國三大航空公司為例,任何一家下遊企業,通常超過2000家,就算500億美元都給到一家頭上也是杯水車薪。
通用電氣的航空業務雖然以提供技術和服務為主,但道理相同:只有放開航空相關國際市場才能有活路。
種種因素疊加,促成了通用電氣發動機向中國C919的出口。
▲嘉賓在C919飛行模擬機中體驗駕駛飛機。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C919需不需要通用電氣發動機
還有一個問題:雖然美國基於各種原因放開了通用電氣的民用航空發動機出口限制,中國C919需不需要?
C919在2017年就已經研製成功適配的國產發動機CJ1000A。這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嚴格按照民航適航要求研製的發動機。也就是說,C919可以完全國產化。工信部曾介紹說總體性能「瞄準Leap發動機的技術水平。」
但瞄準畢竟只是接近而不是相當。
從C919的運營考量,在繼續自行研發的同時,需要一開始就引進更先進的Leap發動機,以避免今後形成技術代差。Leap發動機不同型號已在歐洲空客和美國波音多年實踐應用,因此C919從開始就選擇了Leap1C發動機,通用電氣航空也做了適應以C919的優化設計。
引進通用電氣航空發動機的另一個好處是為開拓國際市場作好準備。
C919現在訂單已經有1000架,初期部署在國內航線飛,但遲早要進入國際市場。開拓國際市場需要申請民航適航證,Leap發動機已經商用多年,比國產CJ1000A說服力更強。
應該看到,通用電氣發動機獲準供應C919,不只是一家美國企業和一家中國企業的事。
這件事還反映出以下兩點:一是儘管通用電氣發動機屬於敏感產品,出口中國肯定也經過了美方的安全審查,但也說明中美之間的市場互補性仍然存在。
二是貿易摩擦和疫情在破壞全球供應鏈的同時也在部分修復供應鏈。即使是階段性的修復,也能為中國擴充內需、填補技術短板贏得一些時間。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