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北京學生營養餐調查:6元營養餐成本不足3元(圖)
今年教委明令禁止學校收取「管理費」,但這個普遍存在的5%以各種方式畸形膨脹
■專題動機
9月1日,北京中小學開學的日子。中午,140中學,幾名學生將學校配送的營養餐盒飯丟進垃圾桶,溜出學校去吃快餐。這樣棄食營養餐的情況,在京城各中小學普遍存在。一筷子未動的營養餐,會被企業作為「返殘」運回。北京頤澳等幾家大型營養餐供餐公司提供的數據是,「返殘率」超過30%.北京匯文中學、培新小學等學校的抽樣調查顯示,不喜歡吃營養餐的佔48.3%,偶爾倒掉的佔45.2%.另一方面,代表北京營養餐公司「臉面」的三大「標杆企業」已萌生退意。
目前,北京食用營養餐的學生已達35萬人。而已有8年歷史的營養餐,被營養專家認為「並不營養」,而在營養餐的製作、配送過程中,多有環節從中「揩油」。
儘管北京市教委明令禁止,「回扣」問題仍普遍存在於各學校,有的學校向送餐公司索要的回扣比例甚至高達20%以上,而在選擇供餐企業時的「暗箱操作」,更滋生了一群「餐蟲」遊走於學校和企業之間,從中再拿去5%,這樣,每份6元的飯吃到孩子嘴裡不過兩三元。
另一方面,為了從源頭把控原材料質量和降低成本,2000年開始,由京育中心統一供應營養餐原材料,但這個由私人控股的壟斷企業,部分商品的供應價格卻超過了市場價,使得營養餐的成本不降反升。
而企業為了保證利潤空間,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量、甚至使用劣質材料,或者超能力生產;同時,企業為了爭得市場,又不斷提高給學校的回扣比例,以此惡性循環。
目前,北京市教委已經認識到問題的所在。已開始醞釀成立「行業協會」來規範市場,並將結合國外先進技術,準備推出從一月到半年都不重樣的菜譜。
■名詞解釋
餐標:企業經由學校向學生收取的每餐的就餐費用,價格由北京市教委指導,具體由學校和企業協商。目前北京的餐標主要有5元、5.5元、6元三種。
管理費:學校以老師在中午組織學生吃飯為由,向供餐企業收取的一筆費用(或者實物)。企業將其稱之為「回扣」。通常是餐標的5%.北京市教委禁止。
餐蟲:幫學校聯繫供餐企業、或者幫供餐企業聯繫學校的中介,通常是學校的退休教師,或者是學校後勤主管領導的親戚。
餐蟲在幫學校聯繫到企業後,抽取3%-5%的中介費。
近3個月過去了,張貴增仍然無法忘記那兩分鐘裡發生的事。
「我剛開始介紹我們公司的優勢,就被麗澤中學的主持人打斷了。」張貴增回憶,「他說,這些東西我不感興趣,你直接說說能給我們什麼好處。」
張貴增是頤澳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參加了6月11日麗澤中學舉行的學校食堂招投標會議。中標公司將直接在該校食堂為全校學生製作營養餐。招投標會議吸引來了頤澳等五家具有營養餐生產資質的供餐企業。
張貴增答應為學校的老師免費供餐,在首輪就被淘汰。最後勝出的是一家名叫「鑫源比佳」的供餐企業。
麗澤中學當時負責招投標的李山河主任說,鑫源比佳中標的原因除了保證多數學生對食品滿意和能分窗口製作回民餐等,還願意每天免費給老師提供兩頓飯、每個星期給學校280個職工各送兩箱水果,並解決學校食堂原來17個人的工作(平均月薪2000元)。
「這都是他們自願的。」李山河強調。他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願意給學校一些贊助,是很正常的事。
為了獲得向學校供應營養餐的機會,供餐企業向學校給予各種形式的「回扣」在業內已成潛規則。而在今年2月之前,學校從學生餐費中提取5%作為「供餐管理費」也得到了教委的認可。
在人大代表等社會人士的反映之下,北京市教委向各學校下發通知,要求「原則上不再收取管理費」,但對企業來說,給學校「回扣」這一「行規」並未發生變化。至少5家供餐企業和教委人士向記者證實,「餐蟲」等多重環節仍在從學生的營養餐中「摳肉」,最高可拿走餐費的20%或30%.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表示,下一步打算在供餐企業中成立行業協會,「所有企業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就能解決回扣的問題。」
5%管理費的前世今生
「林文漪在一次大會上說,學校收取5%的管理費是從孩子們嘴裡摳錢,可恥!」
「學生營養餐從試點到實施的10年裡,三起三落。『三落』的原因都和學校5%的管理費不斷膨脹有關。」滿頭白髮的張貴增從1989年北京試點營養餐即在此行業內工作,他專門找出一個小日記本講述營養餐的往事。
「當時主管學生營養餐的北京市副市長林文漪在一次大會上說,學校收取5%的管理費是從孩子們嘴裡摳錢,可恥!」他回憶。
但是,這一筆錢款卻一直存在著。
尹先生曾協助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呂乃光對北京市學生營養餐進行調研。他介紹,學校每個月集中從學生手裡收到營養餐費M元,而這筆錢款到供餐公司手裡的時候,則變成了N元(N小於M)。
但是,不管是在供餐公司和學校籤訂的訂餐合同上,還是在供餐公司給學校出示的現金收據上,寫的都是M、而看不到N的任何影子。這樣,兩者之間神秘流失的錢款,不會出現在任何可以公開的帳目上。
8月31日,周舜武(九三學社原北京市市委副主委、北京市政協原常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1999年學生營養餐正式在北京推廣以後,不到一年,就又暴露出了學校收取管理費的問題。
資料顯示,2000年,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組成的一個學生營養餐調研組發現,「學校普遍收取供餐管理費,大多以回扣的形式出現,管理費普遍不低於5%,有些學校高達10%,甚至更高;有些學校極力壓低企業的供餐價格,從而增加學校收入。例如,有一所學校已將企業的供餐價格壓低到4.2元/份,仍不滿足,又聯繫了一所未經審定的供餐企業,以3.8元/份的價格供餐;另一所學校按6元標準向學生收費,而付給營養餐企業僅為4元,學校從中獲取了極大的利潤。很多學校供餐管理費用處於暗箱操作,滋長了腐敗。」
2005年,北京市人大代表顧婉儀、孟小紅在提交的建議中,再次就學校5%的回扣提出質疑:「這相當於學校每天從每個學生嘴裡摳了一塊肉。」
在給顧婉儀、孟小紅的建議辦理回覆中,北京市教委解釋了收取管理費的初衷,「考慮到教師在組織學生就餐時負有一定的責任,市教委比照學生食堂可以收取10%管理費用的規定,曾允許學校向供餐企業提取不超過5%的管理費。」
教委在回覆中表示,「這種方式在學生營養餐起步階段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諸多非議之下,今年2月份,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原則上不再允許學校提取5%的管理費。」
5%的畸形膨脹
學校收企業回扣比亂收費性質更惡劣,「這是從學生嘴裡摳(錢)。」
「5%的管理費是從孩子的嘴裡掏出來的。」北京市學生營養餐辦公室主任肖燕平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份營養餐價格在5元到6元之間,按每份5.5元來算,生產成本在1.5元(這主要包括上繳國家的稅金、工人工資、水電費等等),5毛的餐盒,5毛的利潤空間,孩子們吃到嘴裡的最多只有3元。而在生產成本、餐盒、利潤空間不變的情況下,5%的管理費只能來自孩子嘴裡的3元。
但這並非餐費流失的全部。在激烈的競爭下,5%的管理費日趨膨脹。
「儘管學生營養餐的利潤空間小,但是它數量大,所以許多企業都盯上了這一塊生意。
競爭越來越激烈。」劉桐說。
劉桐是頤澳餐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他說,自己的企業在生產學生營養餐的硬體方面,有多項符合國際標準。「但是好多學校在選擇營養餐定點企業時,並不在意你的生產條件。」
他並不區分「管理費」和「回扣」,「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筆錢。」他承認自己給一些學校的回扣最多達到了20%.同時,他的公司開有一家洗衣房。「在說服學校和我們籤約時,我往往答應免費幫學校清洗兩次窗簾。」這筆費用也是要記入公司運作成本的。
而見諸顧婉儀、孟小紅兩位教授提案上的回扣膨脹,表現在三方面:
1、公開的5%的管理費。
2、20扣1.即每二十份營養餐中一份免費。也就是說這又是一個5%.
3、師生餐標不一樣。學生們一份營養餐5.5元(或者6元),而老師們的往往只要3元左右。
8月23日上午,顧婉儀在中國郵電大學接受了記者採訪。她說上述三種情況,有一些學校只存在一種,而有的學校則兩種、或者三種情況同時存在。
「還有許多學校,要求供餐公司免費給老師提供午餐。
而這些錢儘管不要孩子掏,但是企業最終肯定是要把成本算到孩子頭上去的。」她說。
根據9月7日教育部第19次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字,全國目前的師生比例為19.4:1.這表明,至少又有一個5%從孩子嘴裡掏走了。
曾在一家中型供餐企業工作過的知情人士為此在網上發帖呼籲,監督和檢查營養餐供餐公司。他在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說,「雖然各大快餐公司都明爭暗鬥,但是統一到最後的利潤是相同的。不過也有不要命的快餐公司,他們敢給學校1.5—2元。」
9月7日,北京市學生營養餐管理辦公室主任肖燕平說:「企業為了相互競爭,會給學校一些回扣。我們內部掌握一個5%,只要你不出圈,不超過5%,我們只是批評教育。」
但是對於這5%管理費惡性膨脹的問題,肖燕平的說法是:即使知道,也無法查處。
至於送餐企業給學校送水果、洗窗簾,肖燕平認為,如果公司願意讓利,這也無可厚非。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認為,學校收企業回扣比亂收費性質更惡劣,「這是從學生嘴裡摳(錢)。」
「餐蟲」的空間
教委「基本認可這樣的業務關係存在。而學校也免除了選擇企業的負擔。」
這尚不是「5%」變化多端的全部。活躍於學校領導與企業之間的「餐蟲」不僅拿走了中介費用,也成為校領導本人收取「回扣」的通道。
曾做過營養餐企業調查的尹先生說,不少供餐企業在給學校一些「好處」之外,還會給學校領導部分「回扣」,有的是直接賄賂,有的就是通過「餐蟲」。數家供餐公司證實這一說法。
在給人大代表的回覆中,北京市教委將「餐蟲」定義為:社會上以為供餐企業介紹學校餐份為職業的人,或者叫職業中介經紀人。
北京市教委認為,這些人(「餐蟲」)發揮自己與學校和供餐企業熟悉的優勢,在為供餐企業推薦餐份的同時,收取一定的業務費用。供餐企業節省了本單位業務人員的開支成本,因此,「基本認可這樣的業務關係存在。而學校也免除了選擇企業的負擔。」
但是劉桐不這麼認為:「餐蟲必然要給校領導回扣,從某種意義上說,餐蟲的5%是把某些校領導的這部分回扣合法化了。」
海澱區人大代表呂乃光介紹,餐蟲有兩種身份構成:學校主管學生營養餐的領導的親戚朋友;教育系統的退休職工。
據北京市學生營養餐管理辦公室主任肖燕平介紹,餐蟲作為中介,解決了供餐企業找不到學校主管領導,或者,學校主管領導找不到供餐企業的問題。
他認為,餐蟲存在的癥結在於,供餐企業和學校之間能不能彼此信任。他說:「餐蟲能和校長掛上鉤,是因為校長相信餐蟲,餐蟲大多是以前的老教師,或者是校長的熟人。」
所以,就又有3%-5%的學生口糧到了校長的熟人那裡去了。
2005年,顧婉儀、孟小紅兩位北京市人大代表提交建議,呼籲消滅「餐蟲」。她們建議參照學生餐按教委規定統一進貨的辦法,由教委召開供需雙方見面會,在會上確定下一學期的用餐合同。
在北京市教委給顧婉儀、孟小紅兩位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案回覆中,記者看到:「為儘量減少中間環節、不給「餐蟲」揩油留下機會,市教委還計劃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指導學校和供餐企業之間聯繫、籤訂用餐合同。」
肖燕平介紹,朝陽區曾經搞了一次現場會,把所有的供餐企業和朝陽區所有學校聚到一起,讓彼此雙向選擇,但是校長們連話也不肯多說,只是拿了幾份材料,就匆匆離開了。
而另一項保障公平的措施是「擇優錄取」,即以招投標的方式讓學校選擇、選定供餐公司,是教委目前讓學校選擇供餐公司的方針。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陳國才說,該校選擇供餐公司的程序是,先確定幾個候選公司,然後讓班主任、老師代表、學生代表去供餐企業參觀、考察,然後回來再討論確定。
這種方式在各校中較為普遍。
而多家供餐企業表示,由於並無有效的監督,一些學校的招投標成了給學校回扣多少的「競標」。
自辦食堂的憂慮
一些學校自辦食堂製作營養餐,更加劇了營養餐的監管難度。
讓肖燕平擔心的,還不止是供餐企業的無序競爭,一些學校自辦食堂製作營養餐,更加劇了營養餐的監管難度。
肖燕平和京育中心總經理王清霞均證實,在北京目前35萬名食用營養餐的學生中,一半左右是學校食堂自己製作的,向本校學生提供。
「我們學校的營養餐都是自己做的,家長們普遍不願意從外面訂。」東交民巷小學的薛校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減少了運輸等中間環節,該校餐費遠低於供餐企業的價格:低年級90元/月,高年級100元/月。
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一些學校,則採取了自己做一部分、再從供餐公司訂購一部分的做法。
肖燕平說,學校食堂的好處有兩個,一個是減少了路途運輸時間,孩子們吃到嘴裡的是熱飯熱菜,再者,生產環境、就餐環境可以受到校長的及時管理。
「當然,學校食堂劣勢在於,受生產能力的限制,最多只能生產1000份,但是冷藏、進貨等都必須要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於是一些學校就只能偷工減料。應該有一個大冷庫,卻只能有一個小冰箱。」他說。
按照衛生部門規定,自辦食堂的操作間面積不能低於50平方米(200人),另外必須要有就餐場地。但是那些創辦多年的老學校往往不能滿足這些條件。
「一些學校校長有私心。」肖燕平說。
事實上,早在2000年的時候,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成立的調研組發現,少數學校存在「學校保護主義」,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指導下,保護不符合要求的自辦食堂向學生供餐。
京育中心總經理王清霞認為,學校食堂相對於供餐企業,在許多方面,都不及後者正規。
而對於衛生監管部門而言,大量學校食堂的存在,也增加了衛生監管部門的對營養餐的監管難度。肖燕平說,「2000所學校監管容易,還是50家企業監管容易?」
目前,北京市有200多所學校的食堂是經過驗收的,還有一些正在申請驗收。(記者 楊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