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中科院院士舒德幹:原來人類最早的祖先是「蟲」

2020-11-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教授做客北大書店,圍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進化學說,舒教授結合他一生從事的古生物學發掘和研究經歷,帶領我們跨越數億年的歷史,向前追溯,尋找地球上人類最早的祖先。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有人把它稱為人類的「終極命題」。幾千年來,統治我們思想的「神創論」認為,人類還有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但這些並非是事實。人類歷史上,有兩場偉大的思想革命,它們否定並最終推翻了「神創論」:其中一個是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說」,他否定了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主體,人類也不是上帝唯一創造的主體;還有一個就是1859年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無機界不是上帝創造的,連有機界也同樣不是。

後來,進化論不僅構成了生命科學的核心和靈魂,而且還深刻影響了其他的學科。特別是在一百年前,作為當時最領先的學科,物理學一直不承認進化論。在那之前,我們想像的宇宙空間是無邊無界的,時間是古往今來沒有起點和終點的。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是從大爆炸開始的,有起點、有終點,也有邊緣,中間是不斷演化的。而且,不僅僅是宇宙,銀河系、太陽,還有地球也都在演化。諾貝爾獎得主普利戈金曾經說過:「放眼向宇宙各個方向、各個層次、各種物質去看一看,發現的只有兩個字『演化』或者『進化』,所以「進化」被稱為整個宇宙的第一原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達爾文貢獻非常之大,應該是思想史上第一偉大的人物。

《物種起源》(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

「進化論」是怎麼產生的?

達爾文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進化論大師,除了他的稟賦,熱愛自然、擅於觀察和思考之外,五年的環球航行也是客觀的一個因素。1831年大學畢業以後,偶然一個機會,他環球航行來到了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翻譯成漢語是「龜島」的意思,前些年我有幸曾經訪問過這個群島。達爾文當時去了四個島,一共待了35天。群島是海底火山噴出來的玄武巖形成的,在板塊運動的推動下,三四百萬年就形成了一個群島。達爾文認為這裡是他進化論思想的源頭,當時他發現不同島上的烏龜是不一樣的,他就思考為什麼不一樣,可能是地理原因;而且他還在當地採集了一種叫Finch的鳥,並且回到英國後把標本交給了著名的鳥類學家古爾德,結果古爾德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告訴他:這不是一種鳥,它發生的變異已經超出了「種」的範圍,有些甚至都超出了「屬」,這便促成了達爾文從「神創論」的「物種不變論」到「物種可變論」的改變。後來為了紀念達爾文,這種鳥被叫做「達爾文雀」。

之所以能夠變成不同的物種,達爾文是這樣猜想的,後面也得到了證實:這個鳥原來是吃果實的,飛翔能力也不強,從南美大陸飛到這個島上差不多要960公裡,當時有一小群鳥飛來之後,地上種子非常多,很快就繁殖成大群。但是後來由於遇到乾旱,植物種子不夠了,所以就開始發生鬥爭。有些鳥專門吃大種子,有些鳥專門吃小種子,所以它的喙部就發生了變化。等到種子都不夠吃了,其中比較弱勢的鳥就飛到樹上,吃樹上的葉子和果實,還有樹洞裡的蟲子;還有一類弱勢的鳥,種子吃不上,果實吃不上,蟲子也吃不上,只好吃漫山遍野的仙人掌,所以由最初的一個種變成了十四個種。根據這一猜想,達爾文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很簡單,即一個種群變成四個、八個種群的「生命樹」。他悄悄把圖藏了起來,成為他後來寫《物種起源》的思想基礎。現在的生命科學家普遍都接受了「生命樹」的基本思想,它構建了某一類生物如何沿著某一個分支向前進化。

1837年達爾文手繪的「生命樹」草圖

如何解開達爾文的「三個難題」?

沿著達爾文足跡往前走,就要發展進化論,實際上就是實證進化論。進化論曾遇到三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生物學難題,達爾文時代沒有遺傳學,儘管他裡面提到了變異和遺傳,但是他搞不清楚,所以用的例子是混合遺傳,但混合遺傳是不可能支持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的。自然選擇的理論是建立在生物變異的基礎上,有些變異對生物有利,自然選擇把它保留下來,反之對生物無益的變異則會被淘汰。後來孟德爾創造了顆粒遺傳,並由摩爾根發展了基因理論,才真正破解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生命突然出現,當時人們總是拿這個事為難達爾文。達爾文解釋說生物並不是突然出現的,是之前的東西在海裡面我們沒有看見,等到以後科學找出更多證據會發現,它還是逐漸進化的。現在動物生物學家把動物由低等到高等歸為三大類,也即三個亞界。最低等的叫基礎動物,它們口和肛門是不分的,從口吃進去經過簡單消化還從口吐出來,它的胚胎只有兩層,比如水母和珊瑚。等到胚胎變成三層的時候,就是原口動物,它們有了專門的口和肛門,比如像低等的蚯蚓、高等的昆蟲、蜘蛛。但是,有一部分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出錯了,口和肛門顛倒了,這就是所謂的後口動物,我們人類就屬於這類「怪物」。

那麼,古生物學家就要回答,這三個亞界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時候形成的?我們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雲南省澄江地區一個距今5.2億年的化石庫找到了答案。澄江的化石有一個特點,當時掩埋得特別快,細菌都還來不及腐爛,所以許多動物的軟軀體就保留下來了,鼻子、眼睛、腸子都有,這叫做軟軀體化石,上面的生物學信息不僅豐富而且能提供一些本質特徵。我們從1984年工作到1994年,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在5.2億年前,三個亞界都發現了,可以說是一百多年來整個生物界和古生物學界一個重大的進展。因為在此之前,普遍認為寒武紀的時候東西很少,就是三葉蟲,但其實三葉蟲只是中間5%的成分。1995年,我們在

Nature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十篇文章,報導了過去大家都不知道的六個門類,其中五個是現在後口動物亞界門類的祖先,還有一個滅絕了。這三個亞界是分三個階段逐步形成的。當然也不是說寒武紀之前什麼都沒有,也有一些低等的,後面就變成高等的了,由此我們提出了「三幕式爆發」假說,可能最接近真實的自然。

第三個難題是人類的由來。在達爾文那個年代,所探索的實際上是狹義的人類由來,只研究人和猿之間有什麼關係。當時還沒有分子生物學,所以只能依靠古生物學家,達爾文指出要到非洲找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當時還有一個信奉達爾文的人,名叫黑格爾,他指出要到亞洲去找,後來發現了爪哇人。達爾文在1881年發表了《人類的由來》,當時在科學界的爭議很大,所以接下來幾年發現了爪哇人也並未引起重視。直到後來在北京找到了化石,才得到了全世界公認。循著達爾文的指引到非洲找,先找到南方古猿,然後又找到直立人,又找到智人,隨著不斷演化的過程,腦容量也逐漸增大。

誰是人類最早的祖先?

但是,由於達爾文研究的是狹義的人類由來,因為時間比較近,所以並不涉及到器官等構造的創新。但我更關心的是廣義的人類由來,在這個過程中要回顧的是人類的器官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探索的工具有兩個,一個是進化邏輯,也就是「生命樹」的概念,另一個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證據:基因、蛋白質的分子演化是間接證據,化石是直接證據。

由舒德幹院士提出的人類由來的九大裡程碑

我提出了「九大裡程碑」的概念,也即廣義的人類由來的九個重大事件。在這張圖上,1、2、3是細胞級的不太確定,因為很多證據不充分;4、5、6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最後的7、8、9是器官的改造和改良。我們從現在往前倒過來看,第9個是剛才談到的狹義的人類由來,第8個是從水裡的魚登上陸地,變成了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其中發生了三次重要的器官改良,分別是由鰾到肺的呼吸,有了羊膜卵,出現了毛髮和哺乳。第7個是從無頜到有頜的轉變,這發生在4.2億年前,頜的出現讓我們成了有臉的動物。

再往前追溯,就是器官的形成時期,也就是第4、5、6個事件。脊椎動物一共有八大系統,包含了五十多種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消化系統裡的口、消化道,呼吸系統裡的腮裂(肺),循環系統裡的心臟,運動系統裡的脊椎,還有神經系統裡的腦。最早的動物是什麼?第一,它肯定很小,像人類的卵子一樣。第二,它是球形,也像卵子一樣。第三,它要有口,必須從口裡吃東西,不能從表皮滲透,這便是單囊體。再進一步演化成二分體,出現了可以專門進行呼吸的鰓裂結構,可以產生很多能量了,直到再後來的三分體有了腦和脊椎,以及肛後尾,就可以驅動魚往前遊動了。

動物演化樹

人類早期的胚胎形狀像一條魚,所以要找到人類的祖先,先要找到最早的魚。這是第6個事件,即出現了三分體,由中國科學家最早發現並命名了其中的昆明魚目,當時

Nature

上還刊登了「抓住天下第一魚」的評論。在脊椎動物的大譜系中,三分體在譜系的最底部。它的脊椎非常特別,是棒狀的,而且是等距離、軟骨型的,這跟人類胚胎的早期階段是一樣的:人類胚胎最早呈棒狀,第二階段有了軟骨,第三階段由軟骨變成硬骨,第四階段硬骨就靠緊了。可以說,它既有無脊椎動物的特徵,又有脊椎動物的特徵,是比始祖鳥更為重要的過渡類型,也為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提供了很好的證據。

再往前追溯,就是第5個事件,即二分體的出現,這也是我們發現的,叫華夏鰻。它的身體只有兩部分,雖然它的體型還像原口動物,但它前半部分的兩側有五對鰓裂,這是後口動物最重要的特徵,鯊魚也有腮裂的結構,人類胚胎時期也有五對腮裂,甚至有些人出生後腮裂沒有閉合,也就是「鰓瘻病」,這說明我們是由同一個祖先演化來的。二分體的肛門在後面,是肛前尾,也就意味著它無法像肛後尾的動物那樣做很大幅度的擺動,不然吃進去的食物都擺出去了。以古蟲動物為例,它前面的口很大,上面有肌肉,可以把水吸進去,其中的氧氣進行呼吸,廢水就從鰓裂裡排出去,而不是從肛門出去,不然腸道裡食物都一起排出去問題就嚴重了。所以說,這也是自然選擇的一個形態學證據。

Nature封面上人類最早的祖先「皺囊蟲」

繼續再往前追溯,就是第4個事件,是在陝西發現的皺囊蟲,距今5.35億年前,逼近寒武紀的底限。它是一個微小的、囊狀的有口動物,而且口很大,佔到了身體的1/3多,但它沒有肛門,消化道很窄,需要的能量也不多,也沒有鰓裂的結構,通過表皮來吸收氧氣。從時間上來看,它比澄江化石庫還要早一千五百多萬年,因而在世界範圍內被視為最早的動物,也是最早的人類的祖先。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希望繼續向前,在進化論的指引下,進一步認識已有世界,發現新的世界。

(註:以上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校核,未經主講人審定,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舒德幹院士團隊:破解達爾文世紀難題
    作為西北大學以舒德幹院士為主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一員,韓健研究員已將研究目光投向這裡十年之久。十年來的無聲對話,讓他們發現了最古老的人類遠祖: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這一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十分接近顯生宙始點(5.4億年前)的5.35億年前,其體積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 專家:人類的祖先是「第一魚」
    「第一魚」化石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幹團隊在雲南等地發現,並成為探索人類生命起源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5月18日,參加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化石高峰論壇的舒德幹院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人的祖先可追溯到「第一魚」。
  • 人類祖先從「釐米」推至「毫米」
    1月30日,全球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等單位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這個只有1毫米大小、卻有著一張大嘴的橢圓形動物,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  這個遠祖  長得像個橢圓的泳帽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是在化石中找到人類這個遠祖的。
  • 中科院院士陳顒受聘西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6年4月7日,中科院院士陳顒「雙聘院士」受聘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特邀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吳奇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 最早的人類長什麼樣子,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祖先離開森林?是因為森林資源的枯竭?還是因為同種競爭的失敗?對比黑猩猩的祖先,人類的祖先是森林競爭中的失敗者,當他們走向草原,面對他們所不熟悉的自然環境,以及擁有尖牙利爪的大型貓科和犬科動物時,這過程必然是十分悲壯慘烈的,這時候一種很大的演化可能性是,人類將進化成一種半猿半犬或半猿半貓體型的動物,如狒狒。
  • 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
    1月30日,全球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等單位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這個只有1毫米大小、卻有著一張大嘴的橢圓形動物,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
  •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什麼樣子?人類祖先介紹!
    對於最初「真正」的人類,我們其實知之甚少。我們從來沒見過他們。有時,在古時土壤的最深層,我們能找到一些他們的骨頭。這些骨頭和其他那些從地球上消失已久的動物的骨骼埋在一起。人類學家(那些終生把人類當成動物來研究的科學家們)在拿到這些零星的骨頭之後,經過長期研究,就能準確複製出人類最早的祖先的樣貌。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樣貌醜陋、毫無吸引力的哺乳動物。他們身材矮小,比現代人要矮得多。
  • 中科院院士:中國人祖先是非洲現代人和早期智人
    上海書展為科學家與公眾交流搭建了平臺,今天,由市新聞出版局、市科協主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舉行,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復旦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李輝,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為讀者介紹了「人類起源之爭」。對於非洲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這兩種學說,三位專家都認為,已有很強的證據表明,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 講座預告 | 中科院邢定鈺院士:物理學改變世界
    這次我們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邢定鈺院士結合自身科學研究的經歷講解物理學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改變了整個世界帶領廣大研究生同學體驗物理之美【主講人】邢定鈺【主題】物理學改變世界邢定鈺院士長期從事凝聚態理論研究,在電子和自旋輸運理論、磁性納米結構和低維受限的量子系統、超導和電子關聯理論等方面做出系列有創新意義的工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獎勵。
  • 十八大代表、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幹簡介
    舒德幹教授,男, 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生於湖南湘潭。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德國洪堡博士後,長江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古生物學專業,1981年獲西北大學地質系碩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理學博士學位。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現在的軟體動物包含諸多類型,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 中科院院士陳顒:我國發生大海嘯可能性較小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紀念日,當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在中國地震局專家講座中表示,雖然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是要注意防範小海嘯產生的災害。
  • 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原來是它
    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不是猿猴而是它!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幹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有機會分享多年來學習達爾文進化論、做科學研究的一些心得體會。
  • 中科院:元謀猿人北京猿人非現代人祖先
    它不僅是哲學家追問的問題,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也在力圖通過化石等手段尋找答案。現代人類祖先「走出非洲」,該觀點的得出是基於非洲許多古人類化石以及遺傳學的發現。不過,走出非洲後人類祖先又是如何遷徙演化的,這也是一個難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帶領的團隊,在亞洲各民族人民基因中尋找到了答案。
  • 中科院院士吳新智:現代人類進化很多疑點待解
    盛夏的早上,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裡,對著茶几上一溜兒人頭骨化石模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吳新智向網易科技《科學大師》記者介紹它們的來源,如數家珍一般。《科學大師》:曾經被視為唯一正宗的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夏娃說」是怎麼回事?吳新智:其實最先推斷現代人最早祖先是非洲的一個婦女,是遺傳學家在1987年提出來的。三位美國遺傳學者分析了148個胎盤線粒體的DNA,發現祖籍非洲的婦女的線粒體變異特別大,就是花樣特別多,亞洲或歐洲或大洋洲的婦女胎盤中的線粒體,變異都比非洲的少。
  • 科學網—海口蟲:揭開脊椎動物遠祖的面紗
    1995年,根據侯先光發現的化石,陳均遠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首次將雲南蟲解讀為脊索動物的最早祖先。 脊索動物包括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堪稱動物界最神奇的一門。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成了人類。正因其與人類密切相關,所以脊索動物的起源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昨日,剛從華龍洞回肥的周忠和院士,給聽眾講解《達爾文進化論與古生物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