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火箭在發射升空時,完成一系列的加速推進動作後,身體各個部分就開始一節節地分離。
火箭分離後產生的殘骸,有的墜落地面,有的墜入大海,還有的會進入太空。
火箭產生的殘骸有很多種,其中一些殘骸會在火箭上升過程中墜落回地面。
因為上升的高度不高,這些殘骸會在三分鐘之內墜落回地面。
科研工作人員會設計專門的方案,控制殘骸落入指定的範圍,甚至應用精確落點的控制技術,對殘骸進行可控回收。
還有一類殘骸是火箭的末級(或最頂端)。
當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與衛星分離,這部分火箭末級分離後會和衛星處於同一軌道中。
比起火箭殘骸,太空垃圾的危害也越來越大。
隨著發射升空的衛星越來越多,形成的太空垃圾也越來越多。
這其中包括:火箭末級助推器,一些無用的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排出的凝固液體以及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未燃燒顆粒等一些空間碎片。
還有一些是因為太空人疏忽而製造的垃圾。
丟失的太空熱毯
太空人埃德·懷特在太空行走時丟失的手套。
太空人麥可·柯林斯在雙子座10號附近丟失的相機。
被蘇聯太空人拋棄的垃圾袋和牙刷。
還有太空人在工作中丟失的鉗子、扳手和公文包大小的工具袋等等
截至2019年1月,科學家們估計太空垃圾有超過1.28億片小於1釐米的碎片。大約有900,000片1到10釐米的碎片,還有10釐米以上的大碎片34,000片。
計算機生成的代表太空碎片的圖像。兩個主要的碎片場是地球同步軌道中的物體環和低地球軌道中的物體雲。
太空垃圾可能會對活動中的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造成危害。
挑戰者號在一次飛行中,一小撮油漆撞擊其前窗,在1毫米(0.04英寸)寬的地方形成一個凹坑。
奮進號的前窗凹進了其一半的深度
暴露於太陽光下的太陽能電池板也會因為微小的撞擊而受到磨損。這會減少電池板的使用壽命。
大多數的碎片和殘骸會在大氣中燃燒,但還有一些較大的碎片會墜落到地面。
根據NASA的資料統計,在過去50年中,平均每天都有太空碎片掉回地球。
2007年,一名駕駛空客A340的飛行員在智利飛往紐西蘭的行程中看到燃燒的太空垃圾在天空中飛馳,因為距離實在是太近了,駕駛員甚至可以聽到碎片發出的隆隆聲。
後來這些碎片被證實是俄羅斯間諜衛星的機載碎片。
幸運的是它們並沒有擊中這架載有270名乘客的空客。
美國的第一個太空站Skylab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垃圾。
即將離任的Skylab
這個太空站在1973年至1979年之間繞地球旋轉。但由於太陽活動增強導致對飛行器的阻力增加。
空間站即將失控的消息瞬間傳播開來,這個重達77噸的空間站就像一枚散裝大炮,讓人們憂心忡忡。
甚至還有保險公司推出了Skylab保險,該保險將支付承保者因碎片造成的死亡或傷害的費用。
工程師們最終操控Skylab讓它脫離了正常的運行軌道,並促使其墜落至地面。
Skylab最終墜落到印度洋區域,有一些大塊的部件墜入了海洋,還有部分區域散落在了澳大利亞西部的人口密集區。幸運的是,沒有人受傷。
當時,還有一份美國報紙提供了價值一萬美金的賞金,在72小時內第一個拿到碎片並交到報社的人可以獲得這個賞金。
報社知道在美國大陸附近並沒有墜落軌道,所以製造噱頭,打賭沒人能夠領到這份賞金。
這個消息也傳到了澳大利亞。
當Skylab在大氣層破裂,燃燒後的空間站碎片砸到房屋時,17歲小埃斯佩蘭斯被驚醒了。
他立刻就從院子裡撿了一些燒焦的材料,在截止日期前送到報社。最終,報紙支付了該賞金。
火箭發射成功後的殘骸,大多數都是掉落海中或者是偏僻無人的區域。
在我國的酒泉、太原、西昌發射基地都位於內陸,每次發射後都會回收一批殘骸。
而位於海南的文昌發射基地,因為在海邊,所以一些大型中型火箭都安排在這裡發射。
發射後的火箭殘骸直接掉到海裡,不會對人們造成任何的威脅,也不需要回收了。
因此,被火箭殘骸及太空垃圾擊中的可能性還真是少之又少。
如果哪天你的房子真的被擊中了,是幸運還是不幸,還真是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