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劉東波
1985年1月擔任原唐海縣副縣長,主管農業及水產養殖等方面,在水稻種植新模式上頗有研究,獲得省級獎勵多次;在水產養殖方面也頗有建樹,曾就河豚魚和對蝦混養等方面的可行性技術在全省做過專題報告。
大家都知道河豚魚是水中珍饈,許多人都被它的至尊美味所傾倒,但你知道嗎,在曹妃甸,河豚魚不僅僅味鮮肉嫩,是人們餐桌上的佳餚,還曾經為曹妃甸三大經濟支柱之一的養蝦業立下奇功,成為本地人交口稱讚的水中衛士。
曹妃甸水產養殖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74年至1984年為混合養殖,水裡有啥就養啥;二是1984至1993年是鼎盛時期;第三個階段就是1993到現在的逐步精養階段,也就是擴大品種,提高品質,增加收入。
曹妃甸的前身唐海縣是全國水產養殖大縣,水產養殖一度佔全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從1990年開始,原唐海縣的魚蝦養殖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尤其是對蝦養殖。到了1992年,對蝦的單產收入成倍增長,刺激了養殖技術人員的信心和決心。也就是這一年,魚蝦養殖收入成了唐海縣三大經濟支柱之一。1993年開春,各個養蝦場的積極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期,投入隨之增加,投放的蝦苗也突破了正常值。不料到了秋季出蝦的前幾天,一場意想不到的全球蝦病席捲而來。
此時,副縣長劉東波作為中方代表的團長正在香港參加全球蝦業大會,得到這個消息後非常不安。鑑於唐海做為河北省乃至全國的養蝦大縣,其餘55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到唐海來考察實際情況,了解對蝦發病的原因以及尋找解決的方案。到達唐海以後,代表們顧不上休息,馬上深入到八裡灘和十裏海實地查看受災的情況。蝦病過後的養殖池邊,漂浮著一層層的因病而死去的對蝦和死魚,腥臭的空氣刺激著每個人的鼻孔。
第二天上午,當專家們走到十裏海的一個養蝦池邊時,突然欣喜地發現這個池子裡的死魚死蝦很少,裡面的河豚魚和油光魚以及少量的對蝦在遊動著。這是怎麼回事呢?養殖場的場長透露:他們管理的這幾個蝦池,一直放養著河豚魚,等魚蝦一起生長後,河豚魚吃掉的只是病蝦,這樣就減少了蝦病的傳染。就是這麼嚴重的全球性蝦病流行,養殖場不但沒有損失還略有盈利。
自然規律有其特殊性,違背了這個法則必受其害。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實驗,尤其是遭受93年自然災害的侵襲後,養殖戶們改變了養殖模式,採取了魚蝦混養﹑蝦蟹混養﹑魚蟹混養等方式,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