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詩寫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俗稱「氣泡魚」、「吹肚魚」、「河魨魚」、「蛤乖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廣東)、「雞泡」(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古時稱其為「肺魚」。
河豚魚肉質鮮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鮮」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說。 河豚肌肉主要為白肌,無肌間刺,是製作生魚片的上佳原料。野生河豚魚肌膜白色,而養殖河豚魚肌膜多為黑色,從而在製作生魚片時反映出野生和養殖河豚生魚片的品質差異性。宋人梅堯臣《河豚魚》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此魚味之鮮美可見一斑。
我生活的曹妃甸,是自九六年就開始養殖河豚魚的,這裡擁有全亞洲最大的養殖場,所養河豚大量出口,因此,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是能有機會一品河豚魚肉的鮮美的。河豚肉美,用河豚魚燉湯味道更是美妙。我初次接觸河豚魚,是受同學邀請去柳贊玩。同學聽聞我們前往,特意早早就將河豚魚燉煮上。
我知道河豚魚血液、內臟等一些地方有毒,於是電話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同學給我普及了一下常識,他說現在養殖的河豚魚不像野生,毒性過大,現在養殖出來的河豚毒性早已小上許多,而且現在殺魚是需要廚師有一種證件的,就是殺魚的資格,經過持證上崗廚師處理過的「蠟頭魚」,你只需好好體驗這魚肉的鮮嫩可口,美美享受美味帶來的舌尖上的誘惑就行了,其他事,根本不用操心。
「蠟頭魚」的好吃,那是從古至今耳熟能詳的,如今能夠親口品嘗,還被告知盡可放心,連後顧之憂都沒有了,這怎能不讓人期待。我們到達同學訂好的餐間時,魚香早已在餐桌上瀰漫了。小小的圓桌上擺放著時令菜蔬,海味是必不可少的,有皮皮蝦、燒八代、一些蛤蜊,幾樣炒菜,酒盅幾盞,吃碟幾隻。還未落座,口舌早已生津,十指更是忍不住交叉搓動。這魚香幾乎完全充斥在口鼻間,馨香、熱汽一起飄來飄去,濃白的湯汁似乎要從鍋中蹦跳出來,還沒開吃,就已經喜不自禁。真到坐好要吃河豚了,卻突然正襟危坐起來,似乎怕發出過大的響動,驚擾了燉煮的魚般,有些小心翼翼起來。
朋友給每個人盛上一碗湯,湯汁粘稠濃白,不談香氣,只是看著這色澤就夠養眼。喝上一口,鮮、美,濃鬱的美味口感在舌尖久久徘徊,味道香鮮到令人幾乎要流淚,不怪古人今人冒死也要吃河豚,這樣的人間美味,有幾個人能夠抵擋。飲湯之後,就是品味魚肉了,嫩滑、爽口,鮮、香,細膩,各種好味不一而足,只是吃著魚肉,就有滿滿的幸福在身邊久久迴蕩。
這時間,品過美味,就當敘舊了。觥籌交錯間,似乎回到童年時光,些許玩伴,整日裡朝夕相伴,歲月卻在一眨眼間,就讓人成長變大,朋友還是那個朋友,人也還是那個人,卻已今夕往昔,往日時光終是一去不復返。朋友相見,吃著美味、飲著美酒,如此樂事,會化作心間最美記憶,會在今後的時光裡,在一個人孤獨時,每每回味,溫馨溫暖。
文/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