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兩枝,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宋人蘇東坡《惠崇春江曉景》
河豚古名鮐、稪魳 、鯉魚、 曁魚或河魨。在生物學上,河豚屬於哺乳類之鯨類,並非魚類;可是古代中國人一直把它誤認作魚。
它的體形圓長肥滿,頭部扁扁的,身體向尾部逐漸細小,呈紡錘狀,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背面蒼黑,有濃黑紋,腹面白。
大約在兩千萬年以前, 河豚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哺乳動物, 後來由於水陸變化,才以水為家。 它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兩個前肢變成了鰭,後肢退化消失,形成魚身。它形體像魚卻沒有鰓,靠肺呼吸,每隔幾十秒鐘要浮出水面一次,在受驚時,可長達幾分鐘不出水面。
河豚與海豚同屬一類, 只因棲息之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河豚在我國分布很廣, 江、河、海中皆有;海中稱海豚,上溯江中稱魚或江豚,棲息在河裡就稱河豚了。 它多半棲於江中多沙處,江海之交,即淡水與鹹水交匯之處,分布尤多。
河豚種類很多,有箱河豚、團扇河豚、模樣河豚、條河豚、虎豚、鯖 、刺河豚等等,體形之大小與體色隨種類之不同而互異, 長可丈餘、大如百斤豬(豚就是豬的意思,取名「河豚」 是說它是河裡的豬,不光體形相似,黑黑的顏色,肉味鮮美都像豬);小的只有十二釐米長,一般食用的河豚是虎豚與條河豚。
河豚遇到敵人,會把空氣吸入胃中,使腹部膨大如球,而後仰 天而浮使敵人無法入嘴(人們卻乘機用網在水面浮撈,可輕易捉 住它);刺河豚在鼓氣時,全身上下棘刺怒張,敵人更不敢侵犯;所以它又叫嗔魚、吹肚魚或氣泡魚。 河豚這種愛生氣的個性成為人們用來捕捉它的弱點。
清初人屈大均博學多聞,對故鄉廣東省的風土民情知道得尤其詳盡;他在《廣東新語》卷二十二裡說:廣東省沿海在秋潮來臨時,盛產河豚,漁人在網間系上數以千計的魚鉤,撒網水中,河豚 愛生氣,一觸到魚網,就不肯走了,要跟魚網鬥個高下,所以每每 被魚鉤勾住。
另一方法是以一大繩系千百小繩,每一段小繩的末端都綁一個魚鉤,鉤上不需要掛餌,稱為「生鉤」 ,只要有一隻河豚中鉤,其他河豚個個都不服氣,要跟鉤比鬥,也全都會上鉤。
但是用生鉤法勾上的河豚多半是母的,母河豚多子,味道不美,在海面上撒網而勾到的河豚,才多半是公的,公河豚腹部多嫩肉,稱「膟」 ,俗名「西施乳」 ,其味至美。
河豚的肉質細嫩鮮美,又有嚼頭,吃起來滿嘴麻麻辣辣的,令人回味無窮,所以古往今來的老饕們,都推崇河豚為天下至味。
河豚的肉雖鮮美,但是它在四五月間產卵時,卵巢與肝臟皆含劇毒(這是它防止敵人攻擊,以便順利孵育後代的手段),這種 毒名叫「河豚酸」 ,無色、無臭、無味,約為氰酸鉀毒的十三倍;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只要吃了0.5毫克的河豚酸,就會立刻命喪黃泉;
而一隻虎豚的毒量,足以使三十個人昏睡,河豚酸不但毒性劇烈,久煮也不會分解,更不會被酸性調味品所調和,這真是件可怕的事,讓愛吃河豚的人每回在吃河豚時都要提心弔膽傷腦筋。
但是,河豚的肉太鮮美刺激了,許多人拼著中毒而死,也要先大快朵頤一番再說。
河豚之味消得一死
鮐之名很古,在講究美食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已被國人列為珍饈了;所以晉人左思《吳都賦》中說:「王鮪鮐。 」
唐人李善注云:「 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性有毒,蒸煮啖之肥美。 」
說河豚狀如蝌蚪,是形容它大頭小尾的紡錘狀體形。 李善的註解,可見由晉至唐,國人都視煮或蒸河豚為美味佳餚,而甘冒中毒之危險。
宋朝時,吃河豚之風氣大盛,如《宋史·張根傳》說:張根是孝子,他的母親嗜食河豚及蟹,張母死後,張根終生不食此二物。
宋朝詩人愛吃河豚, 吟詠河豚之作品也極多; 如梅聖俞詩: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 說河豚在春天上市,價格昂貴超過一般魚蝦。
而宋儒蘇東坡吃河豚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蘇東坡謫居常州(今江蘇武進、陽湖縣)時,因當地盛產河豚,每逢河豚上市,東坡必大快朵頤。
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聽說蘇學士頗嗜河豚,便請他來家吃一頓。 家人久聞「蘇學士」 之名,當蘇東坡吃河豚時,全都躲在屏風後面,想知道蘇學士如何品題佳餚。
蘇東坡埋頭大嚼,來不及讚美,等吃光、吃飽了,這才停下筷子,抬頭對主人說:「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 」招待的主人和躲在屏風後面的人聽了,個個都大為高興。
發生意外急救有方
南宋初年時袁尚之也有個吃河豚的故事,「楓窗小牘」 一書裡說:有次袁尚之經過平江(湖南湘陰)姻親家,親家公張老先生說:「南渡以後沒什麼得意事,只學會了煮河魨,還可以獻醜一番。 」 便親自下廚煮河豚。
過了片刻,張某端出煮好的河豚放在袁尚之面前。香味撲鼻, 令人饞指大動。 他倆正舉筷要吃時,忽然有客人來訪,兩人一起站了起來,出門迎客。
回頭一看,那鍋河豚被饞貓跳上桌打翻了,地下的狗與貓爭著吃河豚肉,張某正大喊可惜時,不料貓狗全中毒而死了,兩人這才連嘆命是撿回來的。
吃河豚中毒有兩個原因:一是吃非其時,在四、五月河豚產卵 期間還貪吃。 二是煮非其法,處理河豚時沒有把毒去盡。
吃河豚中毒時,有許多急救的方法;元人陶宗儀《輟耕錄》卷十說:「吃穢物(糞便)、喝龍腦浸的水、服至寶丹(成藥)、吃橄欖,都可以解河豚毒。 另有一妙方是將槐花微微炒過,加上等量的幹胭脂(女人化妝品),搗成粉末,調水灌服。清人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十二裡則說:河豚上市時,滿地生長的蔞蒿可以解河豚毒———這真是造物者的巧妙安排。 所以安徽丹陽人煮河豚時,一定放黃芽白菜、蔞蒿和荻芽同煮,吃時就不會中毒了。
宋人蔡條《鐵圍山叢談》上有個「吃河豚中毒」 的故事,令人捧腹。
書上說:宋徽宗崇寧年間,有一名士經過蘇州時,州將設河豚筵招待他。 名士怕中毒,又不能不赴約,臨出門時對家人說:「我聽說河豚有大毒,中毒必死,如今州將請我吃河豚,我沒法不去,如果我中毒了,只有人屎可以解毒,你們千萬要牢記。 」 交代完畢後,才忐忑赴筵。
這位名士抱著「慷慨就義」 的心情來到筵席上,沒想到主人對他說:「真是萬分抱歉,原打算請你吃河豚的,倉促間怎麼也買不到河豚,只好改吃別的了,希望你不要介意,開懷暢飲。 」
名士一聽,正中下懷,便真的開懷暢飲起來,喝到酩酊大醉, 才被人抬回家。
家人看他不省人事,以為他果真中毒了,圍著名士痛哭,有人 立刻到茅廁裡掏起一些大便,放在水中攪拌均勻了,奮力灌入名士口中。
名士被灌大便汁,立即翻胃嘔吐,家人見他吐了,有效,等他吐後再灌,灌後又吐,一直折騰到天亮,名士酒醒,能開口說話時, 早已經吃盡苦頭了。
明清以降嗜風日盛
明清人的筆記中,也提到不少關於吃河豚的事情,從這些記載來看,吃河豚的風氣似乎更普遍了。
如清人崔旭形容天津風物習俗的《津門百詠》當中,就有一首說天津人愛吃河豚,每當清明節前後,河豚上市時,大家冒死拚命吃河豚:
清明上冢到津門,野苣堆盤酒滿樽; 值個東坡甘一死,大家拚命吃河豚。
清人王士禎《香祖筆記》上則說江蘇蘇州人愛吃河豚;「吳俗有三好:鬥馬吊牌、吃河豚魚、敬五通神,雖士大夫不免。 」
江蘇淮陰縣人也愛吃河豚,當地風俗,每當河豚上市時,家家 例必接嫁出去的姑奶奶回娘家吃河豚,其對河豚之重視,可見一斑。
上海人也愛吃河豚,清人楊光輔纂《淞南樂府》中,有一首就說:「淞南好,命險一杯羹,生願西施乳下死,死憑和尚腹中生,生死眩奇情。 」
注云:「河豚,狀如蝌蚪,即吳都賦鮐也,腹極甘腴,故名『西施乳』 。
煮之非法,毒人立斃,紅目紅翅者尤毒。 蘆芽長尺許(之時,河豚)便不可食,中毒者急以橄欖汁灌之可解,諺云: 『拚死吃河豚。 』 宋蝦子和尚名知儼,嘗從魚船賒食鬥蝦,及登門取值,仍吐還之,悉活,今靜安寺無須蝦傳為奇蹟。 」
然則,貪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不幸事件,卻不時發生。 清中末葉同治、光緒年間,上海傷寒科名醫張玉書就是因為吃河豚不慎,中毒而死。
烹煮得法萬無一失
燒河豚只要得法,一點危險也沒有。 明朝時江蘇省常熟縣人李子寧精研出來的燒河豚法,就很安全。
燒河豚需先制醬,前一年,取上好黃豆數升,凡發黑、醬色、紫暈、微有黑點者,都需揀棄不用,豆已純黃者,還需逐粒挑去碎壞 蟲蝕者,然後下鍋置水煮爛,再用淮面拌作「醬黃」 ,加潔白細鹽, 覆紗罩在烈日中曬熟後,收入瓷甕,上覆瓷蓋,用油灰封口,藏到 第二年使用,稱為「河豚醬」 。
據傳,豆色不純,作醬燒河豚,能致毒。
宰殺河豚尤需特別小心,河豚之毒在肝臟、在卵巢、在魚子、在魚血,只要收拾乾淨,毒液不要沾到魚肉上,就沒有危險。
宰殺前,先用潔淨的江水把河豚洗乾淨,把魚眼割掉,判開膛肚後,小 心挖掉腹中魚子,洗淨血跡,魚肉肥厚之處有血絲,需用銀簪細細挑剔淨盡(銀簪可驗有毒無毒)。
將魚肉上的血筋一一剔除後,一刀下去,將頭連肝臟整個拿掉,剩下可食的部分大約只是全魚的三分之一。
將魚肉剝皮,將皮在沸水中一滾撈起,用鑷子箝去芒刺,然後切成方塊,連魚肉與骨,一起用豬油爆炒,隨即下河豚醬入鍋烹煮。
烹煮時要蓋緊鍋蓋,凡要掀蓋時,上頭一定要張傘,以免熱氣上衝,把煙塵灶炱飄進鍋裡。 煮河豚的人相信,煙塵入河豚鍋中,能致毒,食之必死;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一書卷四十四鱗類中談到煮河豚時,就如此主張。
除了醬燒外,還可紅燒河豚,必須把河豚燒透。 透不透有一法試驗:用一根紙捻蘸汁,如能點燃便是透了,否則即未熟。 換言之, 需燒到水分皆已蒸發,只剩下一層油,能夠點燃,才算火候到家。
日本人事事模仿中國,吃河豚也不例外。
在日本,比較流行的 是吃河豚生魚片,或做河豚火鍋,日本的煮河豚師傅,需經過通產省考試及格,取得執照,方能執業,因此他們對河豚有徹底的了 解,各種河豚哪種可食哪種不可食,一隻河豚中,哪部分可食、哪 部分不可食,都知之甚詳;對宰殺河豚的技巧、烹調的方法,尤其 講究;每年還舉行河豚祭,簡直可說自成一套「河豚文化」 。
在臺灣,也有一位葉姓師傅,從日本學習了宰殺、烹煮河豚的 方法,在臺中開業。 他只在十一月到二月間賣河豚生魚片與河豚火鍋,因為這段期間不是河豚的產卵期,毒素只集中在肝臟部位, 只要處理得當,算是相當安全的。
想吃河豚又怕中毒,可以先嘗一片,等十五分鐘,如果一切沒 事,只是嘴邊有麻辣之感,表示魚肉無毒,就可放心大嚼了;如果手腳末梢有麻痺的感覺,就得立刻停筷離桌了。 再貪吃下去,那就要灌糞急救,跟閻羅王打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