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河豚會中毒?只吃0.5毫克的河豚酸,就會命喪黃泉

2021-01-08 屈遠志

竹外桃花三兩枝,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宋人蘇東坡《惠崇春江曉景》

河豚古名鮐、稪魳 、鯉魚、 曁魚或河魨。在生物學上,河豚屬於哺乳類之鯨類,並非魚類;可是古代中國人一直把它誤認作魚。

它的體形圓長肥滿,頭部扁扁的,身體向尾部逐漸細小,呈紡錘狀,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背面蒼黑,有濃黑紋,腹面白。

大約在兩千萬年以前, 河豚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哺乳動物, 後來由於水陸變化,才以水為家。 它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兩個前肢變成了鰭,後肢退化消失,形成魚身。它形體像魚卻沒有鰓,靠肺呼吸,每隔幾十秒鐘要浮出水面一次,在受驚時,可長達幾分鐘不出水面。

河豚與海豚同屬一類, 只因棲息之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河豚在我國分布很廣, 江、河、海中皆有;海中稱海豚,上溯江中稱魚或江豚,棲息在河裡就稱河豚了。 它多半棲於江中多沙處,江海之交,即淡水與鹹水交匯之處,分布尤多。

河豚種類很多,有箱河豚、團扇河豚、模樣河豚、條河豚、虎豚、鯖 、刺河豚等等,體形之大小與體色隨種類之不同而互異, 長可丈餘、大如百斤豬(豚就是豬的意思,取名「河豚」 是說它是河裡的豬,不光體形相似,黑黑的顏色,肉味鮮美都像豬);小的只有十二釐米長,一般食用的河豚是虎豚與條河豚。

河豚遇到敵人,會把空氣吸入胃中,使腹部膨大如球,而後仰 天而浮使敵人無法入嘴(人們卻乘機用網在水面浮撈,可輕易捉 住它);刺河豚在鼓氣時,全身上下棘刺怒張,敵人更不敢侵犯;所以它又叫嗔魚、吹肚魚或氣泡魚。 河豚這種愛生氣的個性成為人們用來捕捉它的弱點。

清初人屈大均博學多聞,對故鄉廣東省的風土民情知道得尤其詳盡;他在《廣東新語》卷二十二裡說:廣東省沿海在秋潮來臨時,盛產河豚,漁人在網間系上數以千計的魚鉤,撒網水中,河豚 愛生氣,一觸到魚網,就不肯走了,要跟魚網鬥個高下,所以每每 被魚鉤勾住。

另一方法是以一大繩系千百小繩,每一段小繩的末端都綁一個魚鉤,鉤上不需要掛餌,稱為「生鉤」 ,只要有一隻河豚中鉤,其他河豚個個都不服氣,要跟鉤比鬥,也全都會上鉤。

但是用生鉤法勾上的河豚多半是母的,母河豚多子,味道不美,在海面上撒網而勾到的河豚,才多半是公的,公河豚腹部多嫩肉,稱「膟」 ,俗名「西施乳」 ,其味至美。

河豚的肉質細嫩鮮美,又有嚼頭,吃起來滿嘴麻麻辣辣的,令人回味無窮,所以古往今來的老饕們,都推崇河豚為天下至味。

河豚的肉雖鮮美,但是它在四五月間產卵時,卵巢與肝臟皆含劇毒(這是它防止敵人攻擊,以便順利孵育後代的手段),這種 毒名叫「河豚酸」 ,無色、無臭、無味,約為氰酸鉀毒的十三倍;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只要吃了0.5毫克的河豚酸,就會立刻命喪黃泉;

而一隻虎豚的毒量,足以使三十個人昏睡,河豚酸不但毒性劇烈,久煮也不會分解,更不會被酸性調味品所調和,這真是件可怕的事,讓愛吃河豚的人每回在吃河豚時都要提心弔膽傷腦筋。

但是,河豚的肉太鮮美刺激了,許多人拼著中毒而死,也要先大快朵頤一番再說。

河豚之味消得一死

鮐之名很古,在講究美食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已被國人列為珍饈了;所以晉人左思《吳都賦》中說:「王鮪鮐。 」

唐人李善注云:「 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性有毒,蒸煮啖之肥美。 」

說河豚狀如蝌蚪,是形容它大頭小尾的紡錘狀體形。 李善的註解,可見由晉至唐,國人都視煮或蒸河豚為美味佳餚,而甘冒中毒之危險。

宋朝時,吃河豚之風氣大盛,如《宋史·張根傳》說:張根是孝子,他的母親嗜食河豚及蟹,張母死後,張根終生不食此二物。

宋朝詩人愛吃河豚, 吟詠河豚之作品也極多; 如梅聖俞詩: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 說河豚在春天上市,價格昂貴超過一般魚蝦。

而宋儒蘇東坡吃河豚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蘇東坡謫居常州(今江蘇武進、陽湖縣)時,因當地盛產河豚,每逢河豚上市,東坡必大快朵頤。

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聽說蘇學士頗嗜河豚,便請他來家吃一頓。 家人久聞「蘇學士」 之名,當蘇東坡吃河豚時,全都躲在屏風後面,想知道蘇學士如何品題佳餚。

蘇東坡埋頭大嚼,來不及讚美,等吃光、吃飽了,這才停下筷子,抬頭對主人說:「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 」招待的主人和躲在屏風後面的人聽了,個個都大為高興。

發生意外急救有方

南宋初年時袁尚之也有個吃河豚的故事,「楓窗小牘」 一書裡說:有次袁尚之經過平江(湖南湘陰)姻親家,親家公張老先生說:「南渡以後沒什麼得意事,只學會了煮河魨,還可以獻醜一番。 」 便親自下廚煮河豚。

過了片刻,張某端出煮好的河豚放在袁尚之面前。香味撲鼻, 令人饞指大動。 他倆正舉筷要吃時,忽然有客人來訪,兩人一起站了起來,出門迎客。

回頭一看,那鍋河豚被饞貓跳上桌打翻了,地下的狗與貓爭著吃河豚肉,張某正大喊可惜時,不料貓狗全中毒而死了,兩人這才連嘆命是撿回來的。

吃河豚中毒有兩個原因:一是吃非其時,在四、五月河豚產卵 期間還貪吃。 二是煮非其法,處理河豚時沒有把毒去盡。

吃河豚中毒時,有許多急救的方法;元人陶宗儀《輟耕錄》卷十說:「吃穢物(糞便)、喝龍腦浸的水、服至寶丹(成藥)、吃橄欖,都可以解河豚毒。 另有一妙方是將槐花微微炒過,加上等量的幹胭脂(女人化妝品),搗成粉末,調水灌服。清人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十二裡則說:河豚上市時,滿地生長的蔞蒿可以解河豚毒———這真是造物者的巧妙安排。 所以安徽丹陽人煮河豚時,一定放黃芽白菜、蔞蒿和荻芽同煮,吃時就不會中毒了。

宋人蔡條《鐵圍山叢談》上有個「吃河豚中毒」 的故事,令人捧腹。

書上說:宋徽宗崇寧年間,有一名士經過蘇州時,州將設河豚筵招待他。 名士怕中毒,又不能不赴約,臨出門時對家人說:「我聽說河豚有大毒,中毒必死,如今州將請我吃河豚,我沒法不去,如果我中毒了,只有人屎可以解毒,你們千萬要牢記。 」 交代完畢後,才忐忑赴筵。

這位名士抱著「慷慨就義」 的心情來到筵席上,沒想到主人對他說:「真是萬分抱歉,原打算請你吃河豚的,倉促間怎麼也買不到河豚,只好改吃別的了,希望你不要介意,開懷暢飲。 」

名士一聽,正中下懷,便真的開懷暢飲起來,喝到酩酊大醉, 才被人抬回家。

家人看他不省人事,以為他果真中毒了,圍著名士痛哭,有人 立刻到茅廁裡掏起一些大便,放在水中攪拌均勻了,奮力灌入名士口中。

名士被灌大便汁,立即翻胃嘔吐,家人見他吐了,有效,等他吐後再灌,灌後又吐,一直折騰到天亮,名士酒醒,能開口說話時, 早已經吃盡苦頭了。

明清以降嗜風日盛

明清人的筆記中,也提到不少關於吃河豚的事情,從這些記載來看,吃河豚的風氣似乎更普遍了。

如清人崔旭形容天津風物習俗的《津門百詠》當中,就有一首說天津人愛吃河豚,每當清明節前後,河豚上市時,大家冒死拚命吃河豚:

清明上冢到津門,野苣堆盤酒滿樽; 值個東坡甘一死,大家拚命吃河豚。

清人王士禎《香祖筆記》上則說江蘇蘇州人愛吃河豚;「吳俗有三好:鬥馬吊牌、吃河豚魚、敬五通神,雖士大夫不免。 」

江蘇淮陰縣人也愛吃河豚,當地風俗,每當河豚上市時,家家 例必接嫁出去的姑奶奶回娘家吃河豚,其對河豚之重視,可見一斑。

上海人也愛吃河豚,清人楊光輔纂《淞南樂府》中,有一首就說:「淞南好,命險一杯羹,生願西施乳下死,死憑和尚腹中生,生死眩奇情。 」

注云:「河豚,狀如蝌蚪,即吳都賦鮐也,腹極甘腴,故名『西施乳』 。

煮之非法,毒人立斃,紅目紅翅者尤毒。 蘆芽長尺許(之時,河豚)便不可食,中毒者急以橄欖汁灌之可解,諺云: 『拚死吃河豚。 』 宋蝦子和尚名知儼,嘗從魚船賒食鬥蝦,及登門取值,仍吐還之,悉活,今靜安寺無須蝦傳為奇蹟。 」

然則,貪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不幸事件,卻不時發生。 清中末葉同治、光緒年間,上海傷寒科名醫張玉書就是因為吃河豚不慎,中毒而死。

烹煮得法萬無一失

燒河豚只要得法,一點危險也沒有。 明朝時江蘇省常熟縣人李子寧精研出來的燒河豚法,就很安全。

燒河豚需先制醬,前一年,取上好黃豆數升,凡發黑、醬色、紫暈、微有黑點者,都需揀棄不用,豆已純黃者,還需逐粒挑去碎壞 蟲蝕者,然後下鍋置水煮爛,再用淮面拌作「醬黃」 ,加潔白細鹽, 覆紗罩在烈日中曬熟後,收入瓷甕,上覆瓷蓋,用油灰封口,藏到 第二年使用,稱為「河豚醬」 。

據傳,豆色不純,作醬燒河豚,能致毒。

宰殺河豚尤需特別小心,河豚之毒在肝臟、在卵巢、在魚子、在魚血,只要收拾乾淨,毒液不要沾到魚肉上,就沒有危險。

宰殺前,先用潔淨的江水把河豚洗乾淨,把魚眼割掉,判開膛肚後,小 心挖掉腹中魚子,洗淨血跡,魚肉肥厚之處有血絲,需用銀簪細細挑剔淨盡(銀簪可驗有毒無毒)。

將魚肉上的血筋一一剔除後,一刀下去,將頭連肝臟整個拿掉,剩下可食的部分大約只是全魚的三分之一。

將魚肉剝皮,將皮在沸水中一滾撈起,用鑷子箝去芒刺,然後切成方塊,連魚肉與骨,一起用豬油爆炒,隨即下河豚醬入鍋烹煮。

烹煮時要蓋緊鍋蓋,凡要掀蓋時,上頭一定要張傘,以免熱氣上衝,把煙塵灶炱飄進鍋裡。 煮河豚的人相信,煙塵入河豚鍋中,能致毒,食之必死;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一書卷四十四鱗類中談到煮河豚時,就如此主張。

除了醬燒外,還可紅燒河豚,必須把河豚燒透。 透不透有一法試驗:用一根紙捻蘸汁,如能點燃便是透了,否則即未熟。 換言之, 需燒到水分皆已蒸發,只剩下一層油,能夠點燃,才算火候到家。

日本人事事模仿中國,吃河豚也不例外。

在日本,比較流行的 是吃河豚生魚片,或做河豚火鍋,日本的煮河豚師傅,需經過通產省考試及格,取得執照,方能執業,因此他們對河豚有徹底的了 解,各種河豚哪種可食哪種不可食,一隻河豚中,哪部分可食、哪 部分不可食,都知之甚詳;對宰殺河豚的技巧、烹調的方法,尤其 講究;每年還舉行河豚祭,簡直可說自成一套「河豚文化」 。

在臺灣,也有一位葉姓師傅,從日本學習了宰殺、烹煮河豚的 方法,在臺中開業。 他只在十一月到二月間賣河豚生魚片與河豚火鍋,因為這段期間不是河豚的產卵期,毒素只集中在肝臟部位, 只要處理得當,算是相當安全的。

想吃河豚又怕中毒,可以先嘗一片,等十五分鐘,如果一切沒 事,只是嘴邊有麻辣之感,表示魚肉無毒,就可放心大嚼了;如果手腳末梢有麻痺的感覺,就得立刻停筷離桌了。 再貪吃下去,那就要灌糞急救,跟閻羅王打商量了。

相關焦點

  • 「無毒河豚」你敢吃嗎?
    黃花菜含有秋水仙鹼,攝入後會在人體組織內被氧化,生成劇毒物質二秋水仙鹼。文獻表明,一個成年人如果一次攝入0.1—0.2毫克的秋水仙鹼即可引起中毒。的同時,也要知道每年因為吃河豚魚而中毒身亡的事例並不在少數。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對記者解釋說,河豚魚中含有兩種毒性極強的物質即河豚毒素和河豚酸,數據顯示,它的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河豚毒素即可毒死70kg體重的人,且化學性質穩定,能耐酸、耐高溫,不耐鹼,一般烹飪方法無法將其破壞。
  • 孩子在菜市場撿到一條河豚魚 一家四口誤吃中毒
    孩子在菜市場撿到一條河豚魚 一家四口誤吃中毒 2015-09-24 11:37:57來源:南方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一雙兒女誤吃河豚被送進ICU  據王先生的妻子回憶,20日當日傍晚,丈夫帶著一雙兒女到菜市場買菜時,哥哥在地上撿到了一條約二兩重的老虎魚。回到家後,丈夫把魚做成菜讓家人嘗。  「魚腹腔內還有一個如杏子大小的魚籽,哥哥吃了一半魚蛋和少量魚肉,覺得太鹹就沒有再吃。7歲的妹妹說魚好吃,吃了一半魚籽、魚眼睛和部分魚肉。」
  • 男子吃河豚魚乾半小時後中毒 搶救及時已無大礙
    河豚魚(圖片來源於網絡)東快訊(記者林雅)河豚魚身有劇毒,但不少人為了一嘗美味仍會進行舌尖上的冒險。上周四,閩侯24歲的青年小洪(化名)就因嘗鮮吃河豚魚乾導致中毒。醫生提醒,河豚魚的某些臟器及組織中均含有河豚毒素,0.5毫克便可致人死亡,即使經過炒煮、鹽醃和日曬等,也不能將其破壞。當下正是食用河豚魚的高峰時節,大家要提高警惕。嘗鮮吃了2條河豚魚乾1個多小時後被送進重症監護室除了吃新鮮的河豚魚,福州不少人還有吃河豚魚乾的習慣,居民們會將河豚魚醃好、曬乾,然後蒸著吃,又鮮又香。
  • 當街推銷河豚 老闆稱從菜市場買來自己吃被查處
    被查獲的河豚。  一家位置隱蔽的大排檔,將十幾隻河豚擺放在店門口吸引顧客。昨日下午,接到市民舉報後,衛生執法人員立即趕到現場查處,當場沒收這些含有劇毒的河豚,並對此事進行立案查處。  這家大排檔在島內太湖新城公交站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裡,昨天傍晚,記者在該大排檔門口看到,十幾隻河豚已經用一個塑膠袋裝起來,衛生執法人員正在現場調查記錄。「這是我們買來自己吃的!」面對衛生執法人員的詢問,大排檔經營者辯稱,這些河豚是從附近一個菜市場裡買來自己吃,不會賣給顧客。
  • 吃河豚的處理方法和要點,愛吃河豚的一定要知道哦
    一.河豚怎麼處理? 河豚魚的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及河豚酸兩種,集中在卵巢、睪丸、肝、腸等組織和血液中。河豚的毒素毒性穩定,經鹽醃、日曬和燒煮均不能被破壞。有人認為毒性強,較劇毒的氰化鉀還要大1000多倍。
  • 讓鯊魚中毒、讓海豚犯癮的魚 人類冒險也要吃它
    這種魚就是河豚。河豚其實是錯誤的叫法,學名是「河魨」,但寫的人多了,也就約定成俗。這是一種海魚,遇到危險時會把肚子搞大,令天敵無處下口。因此河豚的別名有:氣泡魚、雞泡、吹肚魚等等。河豚除了具備奇特的防禦功能,還具有更為厲害的防守手段——毒素。
  • 金華一家四口吃石斑魚中毒 原來是吃了魚籽
    吃魚會中毒,河豚肯定首當其衝,可淡水石斑魚放倒一家人的事卻鮮有聽說。前兩天,呂女士一家四口便「中招」了,齊齊進醫院搶救。最讓大家想不通的是,同桌吃飯的其他人,都好好的,獨獨他們一家四口中毒。呂女士說,當天,她的丈夫從河裡釣了幾條石斑魚。
  • 一起吃的石斑魚 有人中毒有人卻好好的?
    吃魚會中毒,河豚肯定首當其衝,可淡水石斑魚放倒一家人的事卻鮮有聽說。前兩天,呂女士一家四口便「中招」了,齊齊進醫院搶救。最讓大家想不通的是,同桌吃飯的其他人,都好好的,獨獨他們一家四口中毒。  呂女士說,當天,她的丈夫從河裡釣了幾條石斑魚。因為知道石斑魚肉質鮮美,他們便叫了親戚一大家人一起享用美食。
  • 一碗河豚魚乾毒倒3個人 清明時節吃「烏狼鯗」要當心啊
    烏狼鯗(河豚魚乾)燉肉是奉化人餐桌上的「常客」,讓溪口鎮的王女士沒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道家常菜,卻一下子毒倒了家裡的3口人。  3月2日上午,王女士在溪口菜場買了條烏狼鯗,自行處理後做成了烏狼鯗燉肉。
  • 河豚的考驗:弔祭、吃、放生
    河豚的考驗:弔祭、吃、放生我抵達日本之後,許多水中生物都因我的口腹之慾而死。在東京之旅的最後一天下午,我決定給魚兒報復的機會。我接受了一項邀約,打算品嘗惡名遠播而且含有劇毒的河豚。河豚含有河豚毒素,這種毒素近似箭毒,只要一毫克即可讓30名成人喪命。
  • 女子吃一小塊河豚魚乾中毒 做2小時血液淨化才救回
    吃一小塊河豚魚乾中毒做兩小時血液淨化才救回來何大姐是麗水人,幾年前一家人來到奉化打工。事情發生在前天晚上6點多,「鄰居大嫂很客氣,上周送我一包自己加工晾曬的河豚魚乾,還都是挑魚肚這些最肥美的位置,她跟我說這個可鮮可好吃了。」何大姐很心動,但又有些擔心,不是說河豚劇毒嗎?
  • 世界上最毒的魚,比河豚還毒,吃一口就有危險,只有日本人敢吃!
    提起河豚,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吧。河豚的肉質非常鮮美。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另有「氣泡魚」的稱呼眾所周知河豚是有毒的魚類,大部分情況下吃河豚是比較安全的,但也有例外的時候。別看河豚這麼可愛,它的毒素可是致命的,在河豚毒攝入30分鐘內就能麻醉神經,只要攝入0.5毫克毒素就能致人死亡。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覺得,河豚應該是世界上最毒的魚了。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比河豚還要毒的魚。這種魚只有日本人敢吃。這種魚就是毒蚰,毒鮋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巖礁間,背鰭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傷後疼痛難忍。
  • 為什麼日本有很多河豚店呢?不怕吃了中毒失去生命嗎?
    世上美食千千萬,這其中有一種堪稱世間絕味的食物--河豚,都知道河豚有劇毒,甚至有不少人在吃了河豚以後就中毒身亡了,但仍然有人著迷於河豚的美味。尤其是在日本,日本有很多河豚店,日本人真的不惜為了河豚失去生命嗎?
  • 日本八旬老翁在家烹飪河豚,吃下後中毒身亡
    目前尚不清楚他食用的河豚種類和部位。當地衛生部門表示,攝入河豚毒素後,正常人會在20分鐘至3個小時內全身麻痺並停止呼吸,還呼籲民眾絕對不要擅自烹飪並食用河豚。延伸閱讀:廈門一男子吃了河豚,送醫搶救!生命垂危!據媒體報導,近日,廈門一名男子在家食用了河豚之後出現中毒症狀!
  • 「奪命」河豚兩天奪走4人命 別冒死吃河豚(圖)
    海南新聞網1月19日消息:1月18日下午5點多鐘,瓊臨12183號漁船在離儋州白馬井52海裡的海域上作業後,8位漁民在船上煮食當天打上來的3條小河豚,不到一小時就有漁民陸續出現中毒現象,其中一名六旬老人和一名年青人首先出現嘔吐現象,且手腳發麻、發腫,並先後於當晚死亡。  據悉,當天晚上23時許,省海洋與漁業廳漁監與船檢處接到了險情報告。
  • 劇毒,別吃!廣東已有人因吃這種魚喪命!
    事實上 因吃河豚而中毒發生悲劇 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出現 全國各地已有多人中招 廣東也有人因吃河豚中毒直送ICU 還有人曾因此而不幸喪命
  • 擅自加工河豚致人中毒獲刑一年 專家:未經專門加工的河豚均不合規
    中國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副秘書長王常玉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目前我國明文規定野生河豚魚絕對禁止加工銷售,即使是養殖的河豚魚也不能銷售活魚和未經加工的整魚,消費者應杜絕自行處理河豚烹飪食用現象。漁民受朋友所託自行處理烹飪河豚魚反致朋友中毒「我知道河豚魚是有毒的,以前燒過多次河豚魚吃,殺的時候處理乾淨吃了沒事的。這次我自己覺得處理得很乾淨了,出了這個事我也沒有想到。」
  • 與死神相伴的至尊美食:日本人吃河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對河豚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河豚體內含有劇毒,僅0.5毫克就能致人於死地,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都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但我覺得,第一個吃含劇毒的河豚的人才是真英雄,或許這第一個人就是日本人。 日本食用河豚的歷史淵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約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日本考古學家從當時的貝冢裡發掘出河豚科魚類的骨頭。
  • 野生河豚有毒不敢吃,人工養殖河豚能吃嗎?
    大家都知道魚類可以為我們人體提供蛋白質,而很多人也喜歡吃魚。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種味道非常鮮美的魚類,河豚魚。但是,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尤其是野生的河豚,因其含有劇毒,一般烹飪者又不專業的話,是很容易引起人體中毒的。而且市場上也曾明確規定禁止河豚魚買賣。
  • 千萬別再冒死吃河豚了
    我們國家目前共有30多種以上的河豚,基本上所有種類的河豚都是含有河豚毒素。因為肉的味道鮮美,所以是很多人的嚮往。河豚同時又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食物。曾經有人測定過河豚毒素的毒性,據稱,它的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致命。春季的河豚毒性更甚,一旦誤食,食用者死亡率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