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狼鯗(河豚魚乾)燉肉是奉化人餐桌上的「常客」,讓溪口鎮的王女士沒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道家常菜,卻一下子毒倒了家裡的3口人。
3月2日上午,王女士在溪口菜場買了條烏狼鯗,自行處理後做成了烏狼鯗燉肉。這盤菜很快被家人吃了個精光,王女士的兒子小竺一個人吃掉了大半盤。晚上7時,小竺第一個出現了中毒反應,他的嘴巴和四肢開始發麻,還伴隨著噁心、嘔吐和胸悶。想到剛剛餐桌上吃的烏狼鯗,家人趕緊將他送到了溪口醫院。在這時,小竺的妻子也出現相同的中毒症狀。
經過治療,小竺的妻子很快恢復正常,但小竺沒有那麼幸運。晚上8時,由於小竺的病情加重,被緊急轉送到區人民醫院急診科。
急診科主任董行東介紹,當時他們為小竺洗了胃,但到了次日凌晨2時,小竺的情況仍然沒有好轉。「當時病人的胸悶加重,手腳已經無法抬起,氧飽和度也比較低,我們對他進行了氣管插管,同時送往了ICU病房救治。」董行東說。
與此同時,留在溪口的王女士也感到了不適。3月3日凌晨3時,王女士也被送進了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好在王女士食用較少,經過一晚的對症治療後,情況好轉。3月5日,經過醫護人員的救治,小竺已從ICU病房轉入了普通病房。
董行東介紹,烏狼鯗的原材料是河豚,它的體內富含一種神經毒素,該毒素的毒性是非蛋白毒素中最強的,0.5毫克即可致命。而且這種毒素即使用100℃的溫度烹煮,也需要24小時才能完全破壞它的毒性。「河豚魚的魚鰓、卵巢、內臟和血液含有的毒素最高,市民食用前一定要清理乾淨。」董行東說。
【浙江新聞+】
「烏狼鯗」是浙江寧波一帶對河豚魚乾的俗稱。每年清明前後,是河豚魚旺發時節,喜歡吃河豚魚的漁民就會前去捕撈。魚多吃不完時,漁民們就會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逐條將河豚魚從背部剖開,除去有毒的部分,將魚肉在水中反覆清洗後,撒上海鹽,然後放在烈日下暴曬,就醃製成了硬邦邦的狀如樹皮的烏狼鯗。
如果光是吃烏狼鯗,乾巴巴的並沒有什麼滋味,但一旦與五花肉放在一起烹飪,那簡直就是絕配。烏狼鯗焅肉,是寧波一道很有特色的名菜。在過去,此菜不僅用來在過年時招待貴客,而且婦女做產時也當做一種美食和營養品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