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江方方 黃啟鵬 文/圖)
關注理由遍嘗世間魚萬種,唯有河豚味最鮮。河豚,成為不少市民「拼死」也要一嘗的美味。4月,福州倉山一餐廳,一女士
吃河豚中毒;8月,閩侯一男子食用河豚幹時中毒……今年,福州曾發生多起河豚中毒事件,敲響了警鐘。
然而,昨日,此類事故再度發生。連江一家四口吃過集市上買來的河豚幹後,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被送往省急救中心搶救。截至記者昨夜發稿時,仍有兩人病重,其中一人持續昏迷,未脫離生命危險。
海都記者調查發現,原本禁售的河豚,福州不少市場、餐館仍明目張胆地售賣。既然有禁令,有關部門為何不查?專家建議,規範河豚生產、銷售、食用,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其中一中毒者 未脫離生命危險昨日上午,在省急救中心,連江人
陳同慶坐立不安,自責不已。前日上午,他從連江鳳翔路集市的一家攤位上買來河豚幹,不料一家四口人吃過後均被毒倒。陳同慶吃得較少,雖然前晚四肢發麻,但昨日已無大礙,並接受了記者採訪。
陳同慶介紹說,他的愛人姓劉,今年31歲,兩人育有一名12歲的兒子和一名7歲的女兒。陳同慶回憶,2日上午,他花了7元錢買了約二兩河豚幹,午飯時和肉一起煲湯,並給家人分食。沒想到,飯後沒多久,一家人就感覺四肢麻木、腹痛難耐。陳同慶忍痛將一家人送到連江縣醫院搶救。
陳同慶說,兒子只吃了一兩口,所以並沒有大礙,但妻子和7歲的小女兒吃得很多,被送到醫院後,母女倆開始嘔吐、昏迷。當天夜裡,母女倆病情加重,被連夜送到省急救中心搶救,醫生確診為「河豚中毒」。
目前,陳同慶的女兒沒有生命危險,但仍反覆嘔吐。但是,陳同慶的妻子一直昏迷,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煮沸河豚能祛毒?專家:不可能「煮沸了好多次,怎麼還會中毒呢?」陳同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他以為把河豚煮沸,就可以祛除毒素。
對此,專家指出,即便將河豚在130℃高溫下燉11個小時,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毒素,況且一般家庭烹飪遠達不到這個時間和溫度。有人認為人體對
河豚毒素會產生免疫力,事實上,人體對河豚毒素沒有免疫力,中毒一次,還可能會再次中毒。
醫生表示,對付河豚毒素沒有特效的解毒劑,因此一旦發現中毒,應儘快去醫院,催吐、洗胃去除毒素。
陳同慶並沒有固定工作,只是靠打零工生活,而愛人也只是在一家幼兒園裡做臨時保姆,家裡的收入並不是很穩定。「每個月的一千多元收入,剛夠生活。」陳同慶說,治病才一天,就已經花光了積蓄,接下來愛人和女兒的治療費用,一天就要將近8000元。
如果您願意幫助陳同慶一家,可以撥打本報熱線968111告訴我們。
市場、酒店公開叫賣 為何沒人管?早在2008年,福州市衛生局就曾發出食物中毒預警,提醒市民禁食河豚(魚乾)。2011年6月,國家食藥監局辦公室也曾下發通知,嚴禁任何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工製作鮮河豚,一旦發現將按照《食品安全法》處以罰款,甚至吊銷許可證。
昨日傍晚6時許,海都記者趕到陳同慶所說的鳳翔路的集市市場,找到了賣河豚幹的攤位。一聽說海都記者要購買河豚幹,正在收攤的攤主立刻把裝河豚幹的籃子擺了出來。記者詢問:「聽說吃河豚會中毒,這個處理乾淨了嗎?」攤主連打保票:「放心,從來沒有聽說誰吃中毒了。」
在當地,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連江居民,大家對吃河豚都覺得習以為常。而在福州市區,河豚也是市民「拼死」嘗鮮的美味,梅峰路藍韻和軒大酒樓、東街口和諧苑、華屏路屏山鮮中鮮餐廳,這三家店的招牌菜就是河豚。
而在屏山鮮中鮮餐廳,記者看到,菜單上「河豚鮮中鮮」中的「河豚」兩字已被塗黑,但服務員介紹時,仍會說明這道菜就是紅燒河豚,價格為每隻138元~148元。
為何禁令之下,福州市場上、餐廳裡仍常見河豚?有關部門是否有加以監管?海都記者將繼續追蹤報導。
專家呼籲:加強監管,有限開放「河豚禁令」省海洋漁業局漁業處高工王奇欣介紹說,我省海洋捕撈的河豚品種,主要有棕斑腹刺魨、暗鰭腹刺魨兩種,主要用於加工出口,受到國檢局嚴格管控,每年出口數量以萬噸計,數十年來沒有出現質量安全事故。王奇欣說,福建一些地方還有河豚養殖,主要是弱毒或無毒級別的河豚。
王奇欣說,如今在國內,有關部門對河豚實行一律禁止,但市場上仍然有偷偷賣的情況。他建議,規範管理河豚生產、銷售、食用等,對河豚的審批、生產經營、從業人員、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界定,才能把食用河豚的風險降到最低。與其偷偷賣、偷偷吃,不如規範管理,讓市民能到有資質、安全的地方去吃河豚。
據了解,省海洋與漁業廳正在開展養殖河豚調查,制定養殖河豚技術規範。王奇欣認為,國家沒有禁止河豚養殖的規定,只要持有養殖證就可以養殖河豚,並加工出口。此外,國家衛計委曾於今年5月公開徵求意見,擬批准養殖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作為新食品原料,如果獲得批准,以上兩個品種的河豚食用,即可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放開。
東南網9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江方方 黃啟鵬 文/圖)
關注理由
遍嘗世間魚萬種,唯有河豚味最鮮。河豚,成為不少市民「拼死」也要一嘗的美味。4月,福州倉山一餐廳,一女士吃河豚中毒;8月,閩侯一男子食用河豚幹時中毒……今年,福州曾發生多起河豚中毒事件,敲響了警鐘。
然而,昨日,此類事故再度發生。連江一家四口吃過集市上買來的河豚幹後,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被送往省急救中心搶救。截至記者昨夜發稿時,仍有兩人病重,其中一人持續昏迷,未脫離生命危險。
海都記者調查發現,原本禁售的河豚,福州不少市場、餐館仍明目張胆地售賣。既然有禁令,有關部門為何不查?專家建議,規範河豚生產、銷售、食用,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其中一中毒者 未脫離生命危險
昨日上午,在省急救中心,連江人陳同慶坐立不安,自責不已。前日上午,他從連江鳳翔路集市的一家攤位上買來河豚幹,不料一家四口人吃過後均被毒倒。陳同慶吃得較少,雖然前晚四肢發麻,但昨日已無大礙,並接受了記者採訪。
陳同慶介紹說,他的愛人姓劉,今年31歲,兩人育有一名12歲的兒子和一名7歲的女兒。陳同慶回憶,2日上午,他花了7元錢買了約二兩河豚幹,午飯時和肉一起煲湯,並給家人分食。沒想到,飯後沒多久,一家人就感覺四肢麻木、腹痛難耐。陳同慶忍痛將一家人送到連江縣醫院搶救。
陳同慶說,兒子只吃了一兩口,所以並沒有大礙,但妻子和7歲的小女兒吃得很多,被送到醫院後,母女倆開始嘔吐、昏迷。當天夜裡,母女倆病情加重,被連夜送到省急救中心搶救,醫生確診為「河豚中毒」。
目前,陳同慶的女兒沒有生命危險,但仍反覆嘔吐。但是,陳同慶的妻子一直昏迷,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煮沸了好多次,怎麼還會中毒呢?」陳同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他以為把河豚煮沸,就可以祛除毒素。
對此,專家指出,即便將河豚在130℃高溫下燉11個小時,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毒素,況且一般家庭烹飪遠達不到這個時間和溫度。有人認為人體對河豚毒素會產生免疫力,事實上,人體對河豚毒素沒有免疫力,中毒一次,還可能會再次中毒。
醫生表示,對付河豚毒素沒有特效的解毒劑,因此一旦發現中毒,應儘快去醫院,催吐、洗胃去除毒素。
陳同慶並沒有固定工作,只是靠打零工生活,而愛人也只是在一家幼兒園裡做臨時保姆,家裡的收入並不是很穩定。「每個月的一千多元收入,剛夠生活。」陳同慶說,治病才一天,就已經花光了積蓄,接下來愛人和女兒的治療費用,一天就要將近8000元。
如果您願意幫助陳同慶一家,可以撥打本報熱線968111告訴我們。
市場、酒店公開叫賣 為何沒人管?早在2008年,福州市衛生局就曾發出食物中毒預警,提醒市民禁食河豚(魚乾)。2011年6月,國家食藥監局辦公室也曾下發通知,嚴禁任何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工製作鮮河豚,一旦發現將按照《食品安全法》處以罰款,甚至吊銷許可證。
昨日傍晚6時許,海都記者趕到陳同慶所說的鳳翔路的集市市場,找到了賣河豚幹的攤位。一聽說海都記者要購買河豚幹,正在收攤的攤主立刻把裝河豚幹的籃子擺了出來。記者詢問:「聽說吃河豚會中毒,這個處理乾淨了嗎?」攤主連打保票:「放心,從來沒有聽說誰吃中毒了。」
在當地,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連江居民,大家對吃河豚都覺得習以為常。而在福州市區,河豚也是市民「拼死」嘗鮮的美味,梅峰路藍韻和軒大酒樓、東街口和諧苑、華屏路屏山鮮中鮮餐廳,這三家店的招牌菜就是河豚。
而在屏山鮮中鮮餐廳,記者看到,菜單上「河豚鮮中鮮」中的「河豚」兩字已被塗黑,但服務員介紹時,仍會說明這道菜就是紅燒河豚,價格為每隻138元~148元。
為何禁令之下,福州市場上、餐廳裡仍常見河豚?有關部門是否有加以監管?海都記者將繼續追蹤報導。
專家呼籲:加強監管,有限開放「河豚禁令」省海洋漁業局漁業處高工王奇欣介紹說,我省海洋捕撈的河豚品種,主要有棕斑腹刺魨、暗鰭腹刺魨兩種,主要用於加工出口,受到國檢局嚴格管控,每年出口數量以萬噸計,數十年來沒有出現質量安全事故。王奇欣說,福建一些地方還有河豚養殖,主要是弱毒或無毒級別的河豚。
王奇欣說,如今在國內,有關部門對河豚實行一律禁止,但市場上仍然有偷偷賣的情況。他建議,規範管理河豚生產、銷售、食用等,對河豚的審批、生產經營、從業人員、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界定,才能把食用河豚的風險降到最低。與其偷偷賣、偷偷吃,不如規範管理,讓市民能到有資質、安全的地方去吃河豚。
據了解,省海洋與漁業廳正在開展養殖河豚調查,制定養殖河豚技術規範。王奇欣認為,國家沒有禁止河豚養殖的規定,只要持有養殖證就可以養殖河豚,並加工出口。此外,國家衛計委曾於今年5月公開徵求意見,擬批准養殖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作為新食品原料,如果獲得批准,以上兩個品種的河豚食用,即可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放開。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