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僥倖心理吃了一小塊河豚魚乾,結果,42歲的何大姐進了醫院做血液淨化。昨天上午,在李惠利東部醫院腎內科病房,何大姐懊悔不已:「以後再也不貪嘴了,拿生命當吃貨,划不來啊。」
吃一小塊河豚魚乾中毒
做兩小時血液淨化才救回來
何大姐是麗水人,幾年前一家人來到奉化打工。事情發生在前天晚上6點多,「鄰居大嫂很客氣,上周送我一包自己加工晾曬的河豚魚乾,還都是挑魚肚這些最肥美的位置,她跟我說這個可鮮可好吃了。」何大姐很心動,但又有些擔心,不是說河豚劇毒嗎?
鄰居大嫂卻說,吃河豚中毒,那是因為吃的人不懂。一整條河豚,也就魚肝和魚眼有毒,把這些部位都去掉就可以放心大膽吃了。何大姐聽了半信半疑,那一包河豚魚乾也在冰箱角落放了好幾天。
但何大姐終究還是想吃,家裡人也想嘗嘗這傳說中的美味。於是,前天傍晚,何大姐拿了一些河豚魚乾來紅燒。為了圖個安心,她放了整整一斤黃酒,以為酒精可以進一步去除毒素。
紅燒河豚魚乾上桌後,香氣四溢,一家人紛紛要動筷子。何大姐制止了他們:「我先吃一口,我要是沒事,你們再吃。」
何大姐勇敢地夾起一小塊河豚魚乾吃起來。10分鐘後,何大姐就不對了,先是臉發麻,很快全身皮膚發麻,然後是胸悶、氣促。家人趕緊撥打120,將她送到附近醫院,隨後又轉到李惠利東部醫院。
接診的是腎內科主任醫師裘曉蕙。當天晚上,何大姐就接受了洗胃、導瀉、補液、營養神經等對症治療。昨天一早,何大姐又做了兩小時的血液淨化,情況這才逐漸好轉。徐醫生說,再治療、觀察幾天,她就能回家休養了。
食物中毒送醫時
別忘帶上中毒物
何大姐因為貪嘴,遭了大罪。在各大醫院的門急診,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鎮海區人民醫院,曾有市民將海芋當作野生芋艿,炒了一盤菜,結果只一口,就出現了嘴唇發麻、咽喉腫痛等症狀。查閱資料才知道,海芋又名滴水觀音,根莖葉都有劇毒,就連滴下的水,也是劇毒,誤食量較大者很可能因為窒息而死亡。
在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也曾有市民因為誤食「地瓜米」而命懸一線。當時,他在野外採摘了不少野生「豆角」,拿回家炒炒吃了。後來才知道,這東西不是豆角而是豆薯,它的種子俗稱「地瓜米」,裡面含有一種神經毒素魚藤酮,會影響肌肉的正常收縮。肌肉一旦不能正常收縮,人體許多臟器就會「罷工」,人的生命也會因此受到威脅。
在市李惠利醫院,還有市民因為採食鐵樹籽而中毒。他後來跟醫生說,都說鐵樹開花難得,鐵樹結籽就更難得了,以為鐵樹籽是大補,於是頭腦一熱採下來吃了。結果,不出一小時,肝腎損傷、心肌酶譜增高,肌肉溶解以致血紅蛋白尿也出現了。
而春夏節最常見的莫過於野蘑菇中毒。有些市民看到野外瘋長的蘑菇,就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口。在李惠利醫院,曾有一家三口食用野蘑菇後中毒,個個上吐下瀉,其中吃得最多的一人小便都呈黑紅色了。所幸經搶救後轉危為安。事後他們告訴醫生,他們以為彩色蘑菇有毒,白色蘑菇沒事,所以才採來吃。
這樣的邏輯讓醫生連連搖頭,彩色蘑菇大多有毒不假,但顏色不是判斷一種蘑菇有沒有毒的標準,從臨床情況來看,一些白色、淺灰色、淺米色的蘑菇毒性也很大。有些還含有多種毒性物質,包括神經性、血溶性、肝腎毒性毒素,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危及生命。
醫生提醒廣大市民,不要拿生命當「吃貨」,入口的東西,營養和美味都是其次,安全才是第一。市急救中心醫務科科長王國文則表示,如不慎吃了毒物,要趕緊催吐、漱口、送院。發生昏迷的,旁人要幫助患者平躺下來,將頭側到一邊,可防止氣道因而堵塞,然後撥打120送院。送院要將中毒物帶上,同時主動向醫生說明病史,配合醫生開展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