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易奪人命的河豚(南國都市報/記者 董志浩 攝)
新華網海南頻道訊:據南國都市報報導,1月18日下午5點多鐘,瓊臨12183號漁船在離儋州白馬井52海裡的海域上作業後,8位漁民在船上煮食當天打上來的3條小河豚,不到一小時就有漁民陸續出現中毒現象,其中一名六旬老人和一名年青人首先出現嘔吐現象,且手腳發麻、發腫,並先後於當晚死亡。
據悉,當天晚上23時許,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漁監與船檢處接到了險情報告。有關負責人馬上通知儋州、洋浦、臨高等地的漁監部門,同時通過海上110向漁民傳授採取挖喉嚨、猛喝水等自救措施。23時15分,洋浦漁監部門派出快艇,迅速趕往事發海域。
當晚,儋州白馬井海員醫院接到漁政漁監、邊防海警等有關部門的電話後,馬上派出4名醫務人員隨同救助大船前往出事海域。救助大船速度較慢,為了儘快救人,救援人員換乘一艘快艇全速向出事漁船直奔。
快艇急開了1個小時後,即19日凌晨2時,與出事漁船相會。因當晚天黑風大浪高,4名醫務人員很難上大漁船。為了搶救中毒漁民,他們不顧危險,艱難地登上了大漁船,開展為中毒漁民輸液、洗胃等搶救工作。但有2名漁民在醫務人員來到前已死亡。
19日凌晨6時許,船回到白馬井港,中毒漁民被送到海員醫院。經過醫務人員緊張救治,6名中毒漁民病情得到控制。至記者發稿時止,據該醫院綜合科主任唐啟山大夫介紹,這6名正在搶救的中毒漁民中,還有2名尚未脫離危險。
專家詳解河豚「毒之源」:毒性比劇毒氰化鈉強一千倍
在河豚中毒事件中,死者都是因錯過搶救時間及不會採取自救措施導致死亡的。為此,記者採訪了三亞市人民醫院有關專家。
據介紹,河豚有毒物質為河豚毒素,是一種神經毒,對熱穩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鹽醃或日曬不能破壞。魚體中含毒量不同部位和不同季節有差異。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魚死後內臟毒素可滲入肌肉,而使本來無毒的肌肉也含毒。產卵期卵巢毒性最強,魚肉此時也含少量毒素。河豚的毒性比劇毒藥品氰化鈉還要強1000倍,約0.5mg即可致人於死命。
河豚毒素中毒的發病一般很急,症狀嚴重,一般進食後多在1至2小時內發病。發病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口唇、舌尖會產生麻木感,繼而全身麻木,嚴重者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最後呼吸麻痺死亡。該毒素主要是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使呼吸抑制,引起呼吸肌麻痺,對胃腸道也有局部刺激作用,還可使血管神經麻痺,引起血壓下降。
吃河豚中毒應立即催吐洗胃
如果吃河豚引起中毒,該如何自救?
專家稱,如果中毒後無法立刻趕到醫院者,可用肥皂水灌胃,進行催吐洗胃,並導尿。民間也有用蘆根、野薤、甘草等解救中毒患者的說法,但這些方法經動物實驗後僅對輕度中毒者有些輔助作用。
專家強調,立即催吐、洗胃,去除毒素,這是最直接的搶救辦法。醫生指出,對付河豚毒素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解毒劑。
《吃河豚吃死2人吃倒18人》追蹤:11名中毒者康復出院
記者19日從三亞兩家醫院了解到,截至記者發稿時止,有11名中毒者經過洗胃、輸液、打解毒針等救治程序後相繼出院,目前還有7名患者(5男2女)繼續住院接受治療,其中1名男子尚未脫離生命危險。
據了解,中毒事件發生後,陵水有關部門立即將情況向上級匯報,昨天凌晨1時許,有關專家到達三亞並開展調查。在這次中毒事件中,除有2人因搶救無效死亡外,共有10名男子8名女子被送到三亞兩家醫院治療,其中有2名兒童,一名9歲,另一名1歲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