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魨俗稱「河豚」,是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另有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龜魚、艇鮁魚、肺魚等稱呼。
河魨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當遇到外來危險時,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河魨捕食時,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河魨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常見種類有紅鰭東方魨、暗紋東方魨、黑鰓兔魨、凹鼻魨、黑斑叉鼻魨等。
要說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極鮮融於一體,讓人又愛又恨,而且欲罷不能,想要嘗鮮,只有拼命一試。河魨的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其實,河魨肉中並不含毒素,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鰓和皮膚。
河魨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河魨魚體內富含DHA、EPA和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高於甲魚和海參。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嘗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吳王夫差大勝越國之後,越王勾踐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擁西施於懷,正逢品嘗河魨,其湯潔白如乳、其肉豐腴鮮美、入口即化,不知該如何形容,隨口說道:「愛姬玉乳可比之」,從此把河魨湯形容為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到了宋代,蘇軾謫居常州,一當地官員請蘇東坡品嘗河魨,但見蘇軾埋頭大吃,就是不吭聲,當這官員尷尬之際,這時已打飽嗝、停止下筷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說道:「也值得一死」,這就是蘇東坡拼死吃河魨典故。
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禁止河豚流通於市場,中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魨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魨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 為了搞活經濟,最近農業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加工經營的通知》,中國的河魨專營店才有了合法地位,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河魨食用國。
河魨的吃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河魨刺身
河魨的最具挑戰性的吃法是「刺身」,胖乎乎圓滾滾的河豚拎進廚房,不過十來分鐘功夫,幾盤魚生就上了桌。據說魚生中的極品就是河魨刺身,遠勝我們常見到的金槍魚、三文魚刺身。魚生片薄如蟬翼,晶瑩如玉,均勻地鋪在盤子裡,邪惡而美麗,散發著難以抗拒的誘惑。
2)紅燒河魨
紅燒河魨鮮美異常嫩滑無比,真是不負「食得一口河魨肉,從此不聞天下魚」的說法。
3)白汁河魨
白汁河魨,講究湯汁濃鬱、白皙如乳,精要之處就在於「清淡」二字。用純淨水和恰當的火候,讓白汁河魨自身的品質自然釋放,這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烹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