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會中毒,河豚肯定首當其衝,可淡水石斑魚放倒一家人的事卻鮮有聽說。前兩天,呂女士一家四口便「中招」了,齊齊進醫院搶救。最讓大家想不通的是,同桌吃飯的其他人,都好好的,獨獨他們一家四口中毒。
呂女士說,當天,她的丈夫從河裡釣了幾條石斑魚。因為知道石斑魚肉質鮮美,他們便叫了親戚一大家人一起享用美食。
結果剛吃完飯不到兩小時,呂女士一家四人就相繼出現胸悶、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進了永康第一人民醫院。他們趕緊打電話問了其他親戚朋友,但其他親戚朋友都沒反應。這就有點奇怪了。
為了找到原因,接診的醫生經過詳細詢問得知,出現症狀的四個人,除了吃魚肉外均吃了魚卵,而另外只吃了魚肉的人卻安然無恙。
在排除毒魚的可能後,醫生判斷,是石斑魚卵中毒。原來,石斑魚的魚卵可能含有一種無色無味的神經毒素——「雪卡毒素」。這一毒素,不會對魚本身造成影響,但對「外敵」毫不留情。不僅人不能食用,家禽或牲畜食用後也同樣會引起中毒。
據媒體報導,雪卡毒素多存在於海藻,小魚吃下含有雪卡毒素的海藻,大魚再吃下小魚,毒素隨之積聚在大魚體內,魚類食用劇毒藻類而在體內積累而成,是赤潮生物毒素之一,其毒性比河豚毒素強100倍,每公斤體重食用0.5毫克的雪卡毒素,就可能導致死亡。中毒症狀一般在食後2小時~10小時出現,病程2周~3周。開始發病時主要為消化道症狀,易與急性胃腸炎混淆,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四肢麻木、小腿肌肉刺痛、瘙癢感。
專家建議,無論是吃海產還是養殖的石斑魚,都要記住:儘量選吃小石斑魚、不宜食用魚頭、要將魚血和內臟清除乾淨。要是想更放心,加工時就把魚頭去掉,下廚前將魚肉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如果吃石斑魚後胃腸道出現不適,一定要用匙柄、筷子或手指等攪觸咽喉位置催吐,並迅速趕往醫院急救。
幸運的是,經消化科醫務人員全力救治,呂女士一家已好轉出院。呂女士說,希望通過媒體的宣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能夠引起廣大市民的重視,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