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摩託車奮力穿過積水。昨日凌晨,黃石花園以及周邊的道路再次成為一片澤國。新快報記者黎湛均/攝
昨日上午,怡景花園內大水退去。一車主從車裡舀出黃水。 新快報記者黎湛均/攝
暴雨傾城 破百年記錄
一周三場大暴雨佔全年雨量四分之一,一周發兩次暴雨紅色預警
新快報記者 許力夫 通訊員 楊綺薇
近一周來,廣州暴雨傾城,三場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達440毫米,相當於廣州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一舉衝破廣州市百年記錄。
暴雨頻率強度歷史罕見
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勳在省氣象局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一周內同時受到三次暴雨過程影響,是自1908年廣州有氣象記錄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破了百多年來的歷史記錄。
歷史上5月周雨量最大值曾出現於1975年5月8-14日,為376.3毫米。據統計,自2006年實施預警信號制度以來,廣州市總共才發布過三次紅色暴雨預警信號,這一周就佔了兩次。專家認為,暴雨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均屬歷史罕見。
據林良勳介紹,5月6日至7日,廣州市在3個小時內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影響範圍之廣、降水強度之強、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
10日,暴雨再次光臨廣州,12小時內降雨量達59.7毫米。
14日至15日,大暴雨又一次「眷顧」已飽經「水患」的廣州,累計降雨量達163毫米,再次使「羊城」變成「洋城」,中心城區50多處發生內澇災害。
他說:「三場暴雨集中在一周發生,累計降雨量統計達440毫米,相當於廣州市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廣州市一個星期就把平常三個月的雨都下掉了。」
多市大暴雨廣州雨最大
根據廣東省現有的氣象記錄統計,廣州歷史上5月周雨量極值出現在1975年5月的8日至14日,歷史記錄降雨量為376.3毫米。
14日08時~15日08時,韶關、清遠、廣州、佛山、陽江等地出現了大暴雨,全省平均雨量30.9毫米,其中有111個自動氣象站錄得超過100毫米以上的雨量。廣州南湖樂園錄得全省最大雨量235.8毫米。
全省實時資料顯示,5月14日早晨到15日凌晨,廣東全省共有57個市縣發布暴雨預警信號,黃色32站次,橙色19站次,紅色6站次。有11個市縣發布雷雨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溫室效應加劇暴雨頻繁
林良勳介紹,頻繁暴雨成因,一是頻繁冷暖空氣和副高等有利的天氣形勢。二是處於前汛期降水集中期,降水比其他季節集中。三是全球氣候變暖下極端事件增多。觀測上最明顯的事實,中雨量級事件少了,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增多了,主要是由於溫室氣體導致空氣對流更加旺盛。另外就是城市雨島作用。城市化進程加快後,地表變得粗糙,增加摩擦輻合抬升,大氣氣溶膠增多,使降雨的凝結核相應增多,在4-9月溼度大的季節自然降雨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