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以為翼龍是恐龍的一種,但是是錯誤的,雖然翼龍和恐龍處於一個時代,名字中也有一個龍字。但是恐龍的種類只包括了蜥臀類和鳥臀目(以臀骨,和行走方式進行區分)所以以翼龍的行走方式和臀骨來看它們已經被單獨分為了翼龍類(其中同時代還有,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所以這種會飛行的爬行動物一般被稱之為翼手龍
翼龍類體型差距較大,有小到類似鳥類體型的森林翼龍,也有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飛行動物風神翼龍和哈特茲哥翼龍。
根據其化石骨骼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當年的翼龍的飛行肯定是不如現代鳥類的飛行能力。由於多數體型的碩大,基本不能原地起飛,都需要進行一部分距離的奔跑助力,才可以順利飛行。
主要飛行靠著雙翼的推動,根據其翼部關節骨骼可以看出來,翼龍的肌肉明顯不能快速煽動雙翼。所以翼龍的飛行方式應該會多以滑翔為主,其速度在150千米每小時的範圍左右
很奇怪翼龍為什麼會滅絕。翼龍會飛,又無敵手。怎麼會逃脫不了災難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傳統理論認為,屬於早期的鳥類競爭,導致的翼龍類物種的滅絕,到達白堊紀末期,只有發現大型翼龍類,而小型翼龍類已經消失,生態位被鳥類逐漸取代。
但是化石記錄缺乏小型翼龍的現象發生,有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骨架脆弱,難以經受歲月的洗禮,難以保存。所以跟鳥類生物多樣性可能無關。
然而古人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用在翼龍上也不為過。翼龍在白堊紀變得更龐大,更能飛讓他們成為了空中的終極霸主。但是沒曾想到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忽然撞擊了地球,這次無差別的撞擊帶來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不僅僅滅絕了恐龍,也讓翼龍遭遇了滅頂之災。
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核冬天使得地球發生了極嚴重的核子冬天,雲層增厚且充滿塵埃遮蔽了陽光,使得大量植物死亡,地面也迅速降溫,又加劇了生物滅絕的速度,在那樣的環境下,不管是哪種生物都要面臨氣候的突變和食物減少的問題。
翼龍雖然會飛,但是也還是得吃東西,食物種類的減少使得地球能夠供養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發生變化,如果翼龍不能適應那樣的環境,那就只有滅絕一條道路,自然界是無情的,並不會有因為會非就高其他生物一等。
這不是一次快速的滅絕,而是一場緩慢的物種滅絕,環境考驗著活著的動物,大量灰塵進去大氣層,遮蔽了陽光,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降低,會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氣候的全面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