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阻力—加強篇
本文在《誘導阻力基礎篇》的基礎上,對誘導阻力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分析了誘導阻力常用的公式、影響誘導阻力的因素、不同形狀機翼的升力分布情況、不同阻力的變化規律以及常見的減小誘導阻力的方法。本文絕對乾貨滿滿,兩篇誘導阻力文章,幾乎涵蓋了飛行理論知識中涉及誘導阻力的所有知識點,歡迎轉發。
1.誘導阻力
升力分析
在《誘導阻力基礎篇》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翼型結構使上表面的氣流向下偏轉,導致翼型上的有效迎角比氣流的真實迎角更小,最終機翼上的空氣動力也隨之變化。
(圖1:未被翼尖渦流幹擾的翼型升力分析)
當受到翼尖渦流幹擾時,翼型上表面向下偏轉的氣流將會更多,此時有效升力將會增加。這雖然使有效升力的大小更加接近所需升力,但是這部分增加的升力,同時在水平方向上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分量,即誘導阻力。因此這個額外的阻力是翼尖渦流直接作用的結果,它也是上下表面壓力不平衡所導致的。因此我們可以直接認為誘導阻力Di是」誘導升力」的直接結果,是為了產生一些升力而付出的代價。
(圖2:受翼尖渦流幹擾的翼型升力分析)
特別提示:圖2實際上並不是十分準確,但它幫助我們更加容易理解誘導阻力的產生原理。如果你需要更加精確的理解,千萬不要忘記以下幾個點:
1.增加的下洗流,使有效迎角更小,因此L0在垂直於Veff上的分量將會更小。
2.誘導阻力Di實際上只是增加的那部分升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因此它實際上比圖2中的Di值更小;或者你可以認為圖2中的L0是被翼尖渦流幹擾後的翼型總升力,此時的誘導阻力大小將與圖2中的Di大小相等。
誘導阻力係數
NASA對誘導阻力係數的解釋如下:https://www.grc.nasa.gov/www/k-12/airplane/induced.html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誘導阻力公式如下:
(公式1)
誘導阻力係數的推導十分複雜,在飛行理論的學習中,我們並不需要掌握推導過程,因此這裡我們僅給出推導結果,如下:
(公式2)
公式中,λ為:展弦比。k為:機翼形狀確定的一個係數。對於非扭轉橢圓翼來說,k=1。其他機翼的k值均大於1。但事實上,無論何種機翼,我們都認為k=1,因此:
(公式3)
CDi推導過程參考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ngineering/induced-drag
2.影響誘導阻力的因素
升力係數CL的影響
從公式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升力係數CL對誘導阻力係數CDi的影響:當其他因素不變時,升力係數CL增加,則CDi增加。
因此在臨界迎角以內,當迎角增加時,誘導阻力增加。
例如,在水平轉彎時,由於升力是大於重力的。若此時速度不變,則必須增加升力係數CL:因此,此時的誘導阻力比水平飛行時更大。
速度的影響
在給定的質量和高度下,誘導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因為升力係數與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巡航飛行中,高速飛行時,誘導阻力要比起飛或著陸時小得多。
↓
(公式4)
展弦比的影響
在誘導阻力基礎篇中我們已經介紹過,展弦比越大,誘導阻力越小。
地面效應的影響
當飛機接近地面時翼尖渦流並不能完全發展,機翼離地面越近,渦流的發展就越不充分,這種現象被稱為「地面效應」
當飛機以或低於其翼展長度的一半在地面或水面上飛行時,通常會出現明顯的地面效應,此時的誘導阻力係數CDi會顯著降低,其結果是降低了飛機的誘導阻力。這主要是由於地面或水阻礙了翼尖渦的產生,並中斷了翼後下洗流的發展。因此下單翼飛機比上單翼飛機對地面效應更加敏感。
由於翼尖渦流減小或消失,因此有效迎角會增大,升力也會增加(臨界迎角以內)。又因為飛機在降落時的迎角非常接近臨界迎角,如果此時飛行員保持飛機的真實迎角不變,有效迎角的增大很可能會使飛機達到臨界迎角,則飛機將有失速危險。另外由於誘導阻力的減小,飛機的總阻力也會隨之降低,而飛機的升力又增加了,因此飛行員可能會感覺飛機在「飄」,著陸距離也會增加。
氣流的向下偏移(下洗流),由於渦流而增大,隨著地面效應而減小。這將會對俯仰穩定性和由尾部引起的力矩產生影響(我們將在飛機的縱軸穩定性中重點討論,先關注一下吧)。這裡先告訴大家,當飛機進入地面效應時,會出現一個俯仰力矩。但這種現象在T型尾翼的飛機上明顯沒有那麼明顯,因為高垂尾尾翼並不在機翼氣流的影響區域中。
由於氣流受到地面效應的影響,空速和氣壓儀的校準就不再準確。一般來說,此時靜壓被高估,因此高度和速度指標被低估。
維基百科對地面效應的解釋如下:地面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亦稱為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或翼面效應(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就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地面效應產生的原因:地面效應產生的原因在物理學上還有爭議,一般認為地面效應是因為氣流在機翼和地面/水面成為了一個高壓氣墊而產生了更大的升力。但是風洞實驗卻同時得出數據,顯示高壓氣墊雖然存在,但是地面/水面主要作用為擾亂翼尖渦流。在沒有翼尖渦流的情況下,機翼的攻角能變得更為接近理論水平,從而使飛機更有效率。地面效應對飛機的影響:因為在同樣的速度和推力下,近地飛行產生地面效應時機體會有更大的升力。因此地面效應能有效地提升近地飛行時飛機的燃料效率。不過因為一般飛機只有在起飛或降落時會這麼接近地面,只有在這些時候能從地面效應取得好處。不過,地面效應對於飛行員來說亦需要謹慎應對。在降落時,飛機會在最後幾尺因為獲得地面效應的升力而突然上升(此情況被稱為「balloon」)。如果不懂應對措施,飛機就會在減速時突然急速提升高度,此時由於飛機的速度已經非常接近失速速度,極易演變成失速的狀態,此時,即使只是數十尺的距地高度,還是可能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意外。一般而言,如果跑道夠長,飛行員就能夠採用慢慢減速來對應地面效應,另一個方法則是放棄直接降落,提升空速以獲得足夠的升力,繞一圈回來再次降落。
進入地面效應時:
翼尖渦減小
有效迎角增大
下洗流減小
升力增大
誘導阻力增大,總阻力減小
著陸距離增大
飛機將會產生一個前傾力矩,使機頭向下
高度和速度的顯示被低估,儀表數值偏小
小提示:當飛機離開地面效應時,會遇到完全相反的現象;例如,在起飛過程中,當地面影響減小或停止時,飛機將經歷機頭上升的力矩。此外,如果飛行員以非常低的速度起飛,飛機可能會在離開地面時失速(升力下降,阻力增加)。
襟翼的影響
對於相同的升力係數,進近或起飛過程中的襟翼伸展將有助於減少誘導阻力。
影響誘導阻力的因素—總結
誘導阻力:
增加,隨著升力係數的增加
增加,隨著質量的增加
減小,隨著速度的減小
減小,隨機翼展弦比的減小
減小,當受地面效應影響時
減小,隨著襟翼的伸展
3.翼展上的升力分布
下降流 W 的大小和分布不僅取決於機翼的長寬比,還取決於其平面形狀。機翼上的升力分布有幾個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失速的機翼上(具有最大有效攻角的那一部分機翼將首先失速) 。
橢圓翼
「優化翼」是將誘導阻力減小到最小的機翼。最佳的優化翼是未扭曲的橢圓翼。
如果根據機翼在翼展上的位置畫出機翼的升力分布圖,則會得到這樣一個圖:
(圖3:橢圓翼升力分布)
因此,可以說誘導阻力最小的機翼是:
機翼是橢圓型的
機翼上的升力呈矩形分布
矩型翼
在矩形翼的情況下,下洗流W在翼尖處最大。因為翼尖處有效迎角最小,升力係數也最小。
(圖4:矩型翼升力分布)
錐型翼
在錐形翼或後掠翼的情況下,除翼尖外,升力分布(根據氣流W的強度)也相對恆定。
(圖5:錐型翼升力分布)
失速性能表現上比較
橢圓翼:
在失速方面的表現最差,機翼失速時沒有告警信號,且一旦失速,是整個機翼都失速。
矩型翼:
在失速方面的表現最好,因為機翼的中間部分首先失速,所以副翼的效率在失速期間仍得以保持。
錐形翼:
由於副翼在整個機翼失速之前已經失去作用,因此錐形翼在失速方面的表現也較差。
從錐形翼的升力分布圖上也可以看出,兩側翼尖部分的升力最大,因此在飛機高速飛行時,機翼很可能存在幾何或氣動扭轉:所以可以通過減小翼尖的入射角,使機翼根部先失速,從而在接近失速時保持副翼的有效性。
4.不同阻力的相對佔比
比較:誘導阻力與寄生阻力
飛機起飛時,速度較低,為了保持足夠的升力,升力係數必須夠大,這將導致誘導阻力變大,佔總阻力的60%或更多。
在巡航中,速度較高,因此升力係數較低。此時的誘導阻力僅佔總阻力的25%左右。
(圖6:不同阻力佔比圖)
水平飛行時
(圖7:寄生阻力係數隨迎角的變化)
從上圖的曲線中可知,當迎角較低時(水平飛行狀態下),寄生阻力係數CDp變化很小,此時的CDp可以看成常數CD0。
在翼型上,總阻力是寄生阻力和誘導阻力的總和,我們可以用以下關係式表示總阻力係數:
(公式4:)
類比y=a+bx2方程,我們畫出公式4的關係圖,如下:
●(圖8:升力係數與總阻力係數的關係)
提示
試著壓縮圖8的橫坐標CDt軸,然後只觀察上半部分,就可以得到極曲線的圖。
阻力隨著速度變化的規律
我們已經知道,寄生阻力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與1/V2呈函數關係(公式1、3、4);誘導阻力隨速度的增大而減小,與V2呈函數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分別畫出寄生阻力及誘導阻力與速度的關係。
再根據:總阻力=寄生阻力+誘導阻力
我們可以畫出這樣一張圖:
(圖9:阻力隨速度變化規律)
由圖可知:當寄生阻力與誘導阻力相等時總阻力最小,同時這一點對應的升阻比也最大(VL/Dmax=VMinimum Drag)。
質量的影響
(圖10:速度一定時,總阻力隨質量的變化關係)
(圖11:速度一定時,誘導阻力隨質量的變化關係)
在一個恆定的速度下,隨著質量的增加,誘導阻力增加,而寄生阻力保持不變。
當質量增加時,代表總阻力的曲線將向上移動(換句話說,對於相同的速度會有更多的阻力),特別是在低速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這是因為,在高速下,誘導阻力佔總阻力的比例很小。
小筆記
Vs和VL/D max(或VMD)都隨質量的增加而增加。
5.減小誘導阻力的方法
減小誘導阻力可以節省燃油的消耗,減小翼尖渦流有助於縮短飛機之間的間隔。飛機製造商可以改變展弦比或者改變翼尖的形狀,以使氣流儘可能少的產生阻力。
機翼展弦比
雖然誘導阻力係數與展弦比成反比關係,但是也不能為了減小誘導阻力而過分的增大展弦比,因為展弦比過高也會帶來缺點:
根部的機翼彎矩很高(機翼比較容易彎曲)。
會導致飛機橫滾時的阻尼增加,則橫滾速率會降低。
在高展弦比下,「高速」阻力會更大。
當接近地面時滾轉,機翼與地面之間的間距就會減小,這增加了機翼觸地的危險。
優化翼尖翼型
誘導阻力的起因是由於存在翼尖渦流,因此減小誘導阻力顯然需要對翼尖進行優化。
常用的優化翼尖的方法有兩種:翼尖油箱和翼尖小翼。
翼尖油箱有兩個優點:
第一,它可以抵消翼根的彎矩,翼梁上的重量分配更均勻。
第二,它們將渦流向上移動。這減小了渦流對機翼的影響,下洗流的量也因此減小,最終誘導阻力降低。
翼尖油箱常用於翼尖渦流不是很大的飛機,因此常見於一些小型飛機上,對於民航客機一般使用翼尖小翼。
翼尖小翼: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幹擾翼尖渦流的發展。一些形狀合適的翼尖小翼還能提供一個較小的、向前的推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