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InP量子點實現三線態敏化和光子上轉換

2020-11-25 科學網

基於InP量子點實現三線態敏化和光子上轉換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16:29:27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Kaifeng Wu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使用基於InP量子點可以實現三線態敏化和光子上轉換。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10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為了得到更為「綠色」的增敏劑,課題組人員從基於InP量子點調查三線態能量傳遞。時間分辨光譜學研究顯示在只有核的量子點有微秒級空穴捕獲,這可能複雜化和/或抑制能量轉移。因此該課題組人員開發了InP/ZnSe/ZnS作為核/殼的量子點,可以有效地抑制空穴捕獲,同時允許向表面錨定的蒽受體的三線態能量傳遞,效率為84%。敏化分子三線態參與三線態-三線態湮滅,實現以達到10.0%±0.1%歸一化量子產率的光子上轉換。這項研究表明無毒的基於InP量子點可以與先進的含有Cd或Pd的量子點不相上下,作為三線態增敏劑。

據悉,膠體半導體納米晶體或量子點(QDs)用於分子三線態敏化對於許多光化學和光子應用很重要。目前QD增敏劑通常包含鎘和鉛等有毒元素。

附:英文原文

Title: Triplet Sensitization and Photon Upconversion Using InP-Based Quantum Dots

Author: Runchen Lai, Youbao Sang, Yang Zhao, Kaifeng Wu

Issue&Volume: November 10, 2020

Abstract: Molecular triplet sensitization using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or quantum dots (QDs) is important for many photochemical and photonic applications. Current QD sensitizers often contain toxic elements such as Cd and Pb. In order to 「go green」 with these sensitizers, we investigate triplet energy transfer from InP-based QDs. Time-resolved spectroscopy studies revealed picosecond hole trapping in core-only QDs, which could complicate and/or inhibit energy transfer. We therefore developed InP/ZnSe/ZnS core/shell QDs that effectively suppressed hole trapping and meanwhile allowed for triplet energy transfer to surface-anchored anthracene acceptors with an efficiency of 84%. The sensitized molecular triplets participated in triplet–triplet-annihilation, enabling photon upconversion with a normalized quantum yield reaching 10.0% ± 0.1%.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nontoxic InP-based QDs can be engineered to be on par with state-of-the-art Cd- or Pb-containing QDs for use as triplet sensitizers.

DOI: 10.1021/jacs.0c09547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547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及其光子上轉換應用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實現了基於具有自缺陷激子的CuInS2納米晶敏化的高效三線態-三線態湮滅(TTA)光子上轉換(UC)。此工作不僅闡明了被缺陷態捕獲的激子可以實現有效的三線態能量轉移,也展示了首例用無毒(不含Pb、Cd)納米晶敏化的TTA上轉換體系。
  • 納米晶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萘作為形式最簡單、三線態能量最高(約2.6eV)的多環芳烴,其三線態的敏化在上轉換、光催化、室溫磷光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基於重金屬效應的常見敏化劑分子如Ir(ppy)3、Ru(bpy)32+ 、PtOEP等三線態能量相對較低,不能實現萘的三線態的敏化。
  • 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OAM與偏振組成的混合糾纏光子的頻率上轉換,證明了在頻率變換過程中單光子的量子相干性和光子對的糾纏特性保持不變。在量子通信中,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需要在低損耗的通信窗口傳輸,而作為信息存儲和處理單元的物理體系其工作波長一般不在通信窗口,因此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量子接口以滿足量子信息既可被存儲又能長距離傳輸的基本要求,基於非線性過程的光子頻率轉換就是建立量子接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 量子點敏化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首超8%
    原標題:量子點敏化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首超8% 4月20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鍾新華課題組在量子點敏化太陽電池(QDSC)的研究中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將該類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紀錄提升到經第三方認證的8.21%,較先前由該課題組創造的6.82%的紀錄提高了20%。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高效量子點上轉換探測器製備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校物質學院寧志軍課題組以膠體量子點材料為基礎,製備出一種新型、低成本、高探測率的紅外上轉換器件,展示了紅外上轉換器件在生物成像和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良好的應用前景。3月31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自然—電子學 》。 近紅外光電探測與成像器件在生物檢測、信息通訊、軍事、氣象等領域中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成像器件需要紅外光電探測器與讀出電路集成,複雜的集成工藝限制了紅外成像系統的發展。紅外上轉換器件作為一種替代的解決方案,具有工藝簡單、無需與讀出電路集成的優點,可以將紅外光直接轉化為可見光成像。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韓霄鵬)日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三線態激子在室溫磷光方面的應用
    然而,要獲得高效磷光和長壽命的有機RTP材料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1)發光過程一般涉及到從短壽命(納秒)自旋允許的單線態激子向長壽命(微秒)自旋禁止的三線態激子的轉換;(2)三線態激子對氧氣和溫度極其敏感,因此需要嚴苛的環境條件,包括超低溫、惰性氣氛、特定的主體基質和設計晶體等。相比之下,無機餘暉材料由於獨特的激子躍遷過程,使其顯示優越的發光效率和長的壽命(可以天或月為單位)。
  • 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分子三線態激子
    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分子三線態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2:58 劍橋大學Akshay Rao團隊通過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三線態激子。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這項研究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光量子糾纏是實現可擴展的線性量子計算和構建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量子資源,而光量子糾纏的存儲則是實現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自然﹒光子學》審稿人認為:「這是該領域第一個標誌性成果, 為該熱點研究領域建立了一個基準點。」它的實現無疑為未來構建基於光纖系統的高速量子網絡以及高速線性量子計算奠定堅實基礎。  博士生丁冬生和張偉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這項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資助。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驟增突破15%大關
    索比光伏網訊: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教授麥可·格蘭澤爾(Michael Gratzel)的研究小組、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of Oxford)和日本桐蔭橫濱大學的研究小組,分別獨立開發出了轉換效率超過15%的固體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
  • 助力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科學家實現了利用單電子流產生單光子
    這項技術發表在《自然通信》雜誌上,可以幫助發展新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單個光子(光的基本粒子)可以承載數百公裡的量子信息傳遞。因此,可以產生單個光子的光源是許多量子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研究實驗室已經可以利用半導體中的自組裝量子點或金剛石中的結構缺陷製造了單光子源。
  • 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
  • 中科院化學所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因其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光電轉化效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化學所新材料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染料是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中的關鍵組成成分。新材料實驗室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結構設計和合成,在聯吡啶釕染料(Inorg.
  • 華南理工提出一種可以有效實現紅外II區響應上轉換發光機理模型
    in an ytterbium sublattice」(基於鐿亞晶格能量遷移的紅外II區響應上轉換發光)的研究論文。稀土離子因其獨特的4f電子構型是一類理想的上轉換發光中心,通過基質選擇、晶體場調控、核殼結構設計、染料敏化等策略已經在多種摻雜材料體系獲得了發射波長精細可調、覆蓋近紅外-可見光-近紫外的上轉換發光。目前,上轉換發光研究主要基於傳統的980 nm和短波長近紅外I區波段(例如808 nm)激發調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紅外II區在光通訊、納米光子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愈來愈顯示出重要應用。
  • 量子點進入三維光子晶體
    研究人員首次將InAsSb量子點嵌入一個GaAs的三維光子晶體當中。    一個由日本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克服現有的製造問題,製備出首個內含量子阱的三維光子晶體,在關鍵的通信級波長1.5µm處發射。
  • 化學所實現高效三線態能量轉移
    開發高效三線態能量轉移體系對提高電致發光器件效率、磷光傳感與成像以及理解光合作用的三線態光保護機理有重要意義。  光功能金屬配合物具有豐富的電化學和光物理性質,是一種非常優秀的電子和能量轉移研究模型化合物。
  • 混合型太陽能電池可望實現95%轉換效率
    英國的研究人員們目前正致力於研究這種可層疊於標準矽晶太陽能電池上的有機配方,期望能進一步實現難以企及的近100%能效目標。  高能量的可見光被一種特殊有機塗料吸收,其所產生的配對三重線態則由無機太陽能電池有效吸收。  當今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在理論上可達到33.7%的最大轉換效率;入射光的其餘部分則被升溫的電池耗盡。
  •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首次實現國際綜合性能最優單光子源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