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世界數學大事件

2021-01-10 究盡數學

公元1707年:英國牛頓出版《廣義算術》,闡明代數方程理論。公元1713年:瑞士雅各布·伯努利的《猜度術》出版,載有伯努利大數律。公元1715年:英國泰勒出版《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內有他在1712年發現的把函數展開成級數的泰勒公式。公元1718年:法國棣莫弗出版《機會論》,這是概率論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首次定義獨立事件的乘法定理,並給出二次分布公式。公元1722年:法國棣莫弗給出棣莫弗公式。公元1730年:英國斯特靈發表《微分法,或關於無窮級數的簡述》,其中給出了n!的斯特靈公式。公元1731年:法國克萊羅著《關於雙重曲率曲線的研究》,開創空間曲線的理論。公元1734年:英國貝克萊出版《分析學家》,指出微積分在邏輯上的一些缺陷。公元1736年:瑞士歐拉解決了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公元1742年:英國馬克勞林出版《流數通論》,試圖用嚴謹的方法來建立流數學說,其中給出了馬克勞林展開式。德國哥德巴赫與瑞士歐拉通信,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公元1743年:法國達朗貝爾出版《論動力學》,建立動力學基本規律一一達朗貝爾原理。公元1744年:瑞士歐拉著《尋求具有某種極大或極小性質的曲線的技巧》,標誌著變分法作為一個新的數學分支的誕生。公元1747年:法國達朗貝爾發表《弦振動研究》,導出了弦振動方程,成為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開端。公元1748年:瑞士歐拉出版《無窮分析引論》,與後來發表的《微分學原理》(1755)和《積分學原理》(1770)一起,以函數概念為基礎綜合處理微積分理論,給出了大量重要的結果,標誌著微積分發展的新階段。公元1750年:瑞士克萊姆給出解線性方程組的克萊姆法則。

公元1761年:德國蘭伯特證明了π和e是無理數。公元1771一1772年:法國旺德蒙德首次獨立於線性方程組求解對行列式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公元1777年:法國布豐提出投針問題,開始了幾何概率論早期研究。公元1779年:法國貝祖著《代數方程的一般理論》,系統論述消元法理論。公元1788年:法國拉格朗日出版《分析力學》使力學分析化,並總結了變分法的成果。公元1794年:法國勒讓德《幾何學基礎》出版,成為當時標準的幾何教科書。

相關焦點

  • 17世紀,世界數學大事件
    公元1657年:荷蘭惠更斯著《論賭博中的計算》,引入數學期望概念,是概率論的早期著作。在此之前,法國帕斯卡和費馬等人已由賭博問題而開始考慮概率理論。公元1665年:英國牛頓一份手稿中已有流數術的記載,這是最早的微積分學文獻。
  • 18世紀數學的發展,代數、幾何、分析三大分支開始形成
    自17世紀,創立微積分學以來,便大量應用於理論物理、力學和天文學等領域,並因此刺激和推動了微分方程、無窮級數論、微分幾何、變分學和複變函數論等新分支的產生。這些新學科與微積分本身的發展成為18世紀數學最重要的內容,使分析學形成了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具有鮮明特點的、獨立的數學領域,與代數、幾何並列為數學三大分支。
  • 古典時代,世界數學大事件
    中國周公(公元前11世紀)、商高時代己知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約公元前600年希臘泰勒斯開始了命題的證明。中國陳子已知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約公元前300年:希臘歐幾裡得著《幾何原本》,是用公理法建立演繹數學體系的最早典範。
  • 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原標題: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文藝復興以來,科學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卻依然被傳統的教義、育目的信念、愚昧和專制等包圍。由英倫一二島掀起的啟蒙運動,就是要用理性之光碟機散黑暗。
  • 十九世紀數學
    十九世紀數學發展的概貌  十八世紀數學發展的主流是微積分學的擴展,它與力學和天文學的問題緊密相聯。微積分的運用使這些自然科學領域迅猛發展,至十八世紀末,它們達到了一種相對完美的程度。  然而,將數學和這些自然科學基本上視為一體的觀念,使當時一些著名的數學家,如拉格朗日、歐拉、達朗貝爾等對數學的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他們覺得數學泉源已近枯竭。
  • 十九世紀的數學
    十九世紀數學發展的概貌    十八世紀數學發展的主流是微積分學的擴展,它與力學和天文學的問題緊密相聯。微積分的運用使這些自然科學領域迅猛發展,至十八世紀末,它們達到了一種相對完美的程度。    而實際上,此時的數學正處於興旺發達的前夜:18世紀的數學家忙於獲取微積分的成果與應用,較少顧及其概念與方法的嚴密性,到十八世紀末,為微積分奠基的工作已緊迫地擺在數學家面前;另一方面,處於數學中心課題之外的數學分支已積累了一批重要問題,如複數的意義、歐式幾何中平行公設的地位,高次代數方程根式解的可能性等,它們大都是從數學內部提出的課題;再者,自十八世紀後期開始,自然科學出現眾多新的研究領域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18世紀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引來了法國科學的繁榮,巴黎成為當時世界學術交流的中心。  德國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以手工業生產為主,幾乎沒有大工業,封建生產關係仍然佔據統治地位,無論在經濟上或政治上都很分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他的資產階級很弱小,不敢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封建制度和貴族的特權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的興起。
  • 二十世紀的數學
    從代數學家們的角度來講,這當然是對幾何學的一個重大突破或者說一次重大的衝擊,如果我們來比較Newton和Leibniz在分析方面的工作,我們會發現他們屬於不同的傳統,Newton基本上是一個幾何學家而Leibniz基本土是一個代數學家,這其中有著很深刻的道理.對於Newton而言,幾何學,或者是由他發展起來的微積分學,都是用來描述自然規律的數學嘗試。
  • 數學世界三大難題
    21世紀,還有在坐的各位及全國各地的有志之青年。     導師接著講到:古代數學史上有世界三大難題(倍立方體、方圓、三分角)。近代數學史又有第五公設、費馬大定理、任一大偶數表兩素之和。這些都已為前人攻破的攻破,將突破的將突破。現代發達國家的數學家們又在鑽研什麼呢?21世紀數學精英們又攻什麼呢?
  • 世界少年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簡介
    作為一項國際賽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早在古希臘時就有解幾何難題的比賽; 17世紀到18世紀,世界上有很多地區曾出現過數學競賽,許多人勇於挑戰人類智慧的極限,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
  • 盤點DC漫畫作品十大「大事件」TOP10
    縱觀DC漫畫,像天國降臨、守望者這類人盡皆知的神作今天就不說了,我們就來說說DC大事件:10、《金屬》(Metal)編劇Scott Snyder金屬大事件雖然有些虎頭蛇尾9、《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編劇還是姐夫,應該是個起鉤作品講得就是守望者世界的英雄來DC主宇宙的故事,其中應該會講道三個小丑,DC宇宙少的十年時間線是什麼,曼哈頓為什麼會偷取這十年時間線。。。。
  •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
    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他闡述了重大問題所具有的特點,好的問題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美國麻州的克雷(Clay)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蘭西學院宣布了一件被媒體炒得火熱的大事:對七個「千僖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以下是這七個難題。
  • Michael Atiyah:二十世紀的數學
    世紀是一個大約的數字概念。我們不會真地認為在過整整一百年的時候,有些事情會突然停下來,再重新開始,所以當我描述二十世紀的數學時,有些內容實際上可能是跨世紀的,如果某件事件發生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並持續到二十世紀初,我將不去計較這種時間方面的細節。我所做的就象一個天文學家,工作在一個近似的數字環境中。實際上,許多東西始於十九世紀,只不過在二十世紀才碩果纍纍。
  •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輝煌 十四世紀以前始終是世界上數學較發達國家
    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是輝煌的,十四世紀以前始終是世界上數學最為發達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測量土地計算租稅興修水利規劃建設製造器皿交換貨物修訂律法等生產實踐的推動,數學知識得到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但這時期的數學還處於經驗積累的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
  • 一個時代的終結者,數學界無冕數學之王,指明整個世紀的數學方向
    他運用的方法和途徑是那樣的出人意料、令人折服,就像亞歷山大解開繩結一樣;也正如這位顯赫的君主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上留下曠世戰功,這位年輕人窮盡畢生心血和才華,在廣闊的數學領域裡縱橫捭闔,遍及現代數學幾乎所有的前沿陣地,在整個數學的版圖上,到處都刻下他那光輝的名字。他就是數學世界的亞歷山大——大衛希爾伯特!數學界中,有這樣一位大神,就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數學歷史進程,他便是大衛-希爾伯特。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在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的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此時,它已經打敗法國,而其他國家則還在沉睡。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衰落了,都不再是英國的對手,並且,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在19世紀初開始鬧獨立,西班牙帝國也解體了。英國控制世界達大半個世紀,它通過強大的艦隊控制海洋,由此也控制了整個世界。
  •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學想像的領域有助於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上學的前沿,那裡可以完全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
  • 陳建功:二十世紀的數學教育
    他的《二十世紀的數學教育》一文,發表於 1952 年 2 月的《中國數學雜誌》(1953 年後該雜誌改名為《數學通報》)第一卷第二期,當時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年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懷著「切望我國的數學教育有更新的革新」的殷切心情,「以中等學校的數學為核心」,對二十世紀數學教育的原則,以及數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等重要問題,提出頗有見地的意見在世紀之交,重讀陳先生的《二十世紀的數學教育》一文,對於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數學教育十分有益。本文對一些外國人名進行了修訂。
  • 希爾伯特23問:「數學之王」希爾伯特給20世紀數學指出了一條道路
    談到 20 世紀數學的發展,甚至是 21 世紀數學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希爾伯特 23 問的影響,希爾伯特 23 問可以說是指引 20 世紀數學發展的最高綱領,那麼希爾伯特 23 問究竟說的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三次數學危機——長達一個世紀關於數學基礎問題的爭論
    然而,「世界萬物皆為整數或整數比」的錯誤並沒有解決,歐多克斯只是藉助幾何方法,直接避免無理數的出現。無理數在數學中合法地位的確立,才真正徹底、圓滿地解決了第一次數學危機。十七世紀後期,牛頓、萊布尼茨創立微積分學,成為解決眾多問題的重要而有力的工具,並在實際應用中獲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