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數學的發展,代數、幾何、分析三大分支開始形成

2020-12-06 究盡數學

自17世紀,創立微積分學以來,便大量應用於理論物理、力學和天文學等領域,並因此刺激和推動了微分方程、無窮級數論、微分幾何、變分學和複變函數論等新分支的產生。這些新學科與微積分本身的發展成為18世紀數學最重要的內容,使分析學形成了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具有鮮明特點的、獨立的數學領域,與代數、幾何並列為數學三大分支。

微積分

18世紀,數學本身的發展、數學研究活動的擴張、數學教育的改革,都為19世紀數學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微積分學的深入發展,在英國和歐洲大陸走著不同的路線。18世紀早期,英國牛頓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馬克勞林、棣莫弗和斯特林等。

泰勒發現的著名定理是把函數展成無窮級數的最有力的方法;為反駁主教貝克萊對牛頓流數法的攻擊,馬克勞林發表了著名的《流數通論》,對牛頓的流數方法做出邏輯的系統的闡述。泰勒、馬克勞林之後,英國數學長期停滯不前。由於17世紀末開始的關於微積分優先權的爭論,助長了英國數學家們狹隘的民族偏見,固守牛頓的流數法,停止了與歐洲大陸的數學交流。

牛頓

而海峽對岸,分析學在萊布尼茨的繼承者們的推動下得到蓬勃發展。伯努利家族的數學家們首先繼承並推廣萊布尼茨的學說。

瑞士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引用萊布尼茨的符號,並稱之為積分,萊布尼茨採用他的建議,並列使用「微分學「和「積分學」兩個術語。雅各布·伯努利還利用萊布尼茨的計算方法,定義了平面曲線的曲率半徑,研究了對數螺線、懸鏈線,發現了雙紐線等。雅各布·伯努利的弟弟約翰·伯努利在萊布尼茨的協助之下發展和完善了微積分學。他藉助於常量和變量,用解析表達式來定義函數。在求\frac{0}{0}型不定式的值時,發現了洛必達法則。約翰·伯努利還完善和發展了積分計算法,解決了有理分式的積分問題。約翰·伯努利的學生、法國數學家洛必達根據約翰的講義,編寫了《無窮小分析》,這是第一本系統論述微分學的教科書,促進了微分學的傳播。在伯努利家族的影響下,歐拉成長為18世紀數學發展的中心人物。歐拉把伯努利家族繼承下來的萊布尼茨的分析學加以系統整理,於1848年出版了《無窮分析引論》。這部巨著與他隨後發表的《微分學原理》和《積分學原理》,標誌著微積分歷史上的一個轉折:以往數學家們以曲線作為微積分主要研究對象,而歐拉首次把函數作為微積分的研究中心。自此之後,微積分被看作是關於函數的理論。歐拉等人大大豐富了函數概念,明確區分代數函數與超越函數、隱函數與顯函數、單值函數與多值函數等。通過對一些困難積分問題的求解,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函數,如伽馬函數、貝塔函數、橢圓不定積分等。進一步系統化對數函數、指數函數和三角函數的研究,並推廣到複數領域。

萊布尼茨

在整個18世紀,數學家們獲得很多新成果,但對函數、導數、微分、連續性等基本概念還未形成統一認識;對級數與積分的收斂問題,累次積分交換積分順序問題,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和惟一性問題等也少有過問。對微分基礎的嚴密性更是很少關注。

除歐拉的函數理論外,法國天才數學大師拉格朗日試圖使微積分擺脫無窮小量和極限,而採取所謂的「代數的途徑」。他在1797年出版的《解析函數論》中,提出用函數的泰勒級數來定義它的各階導數,並以此作為微積分理論的出發點。法國數學家達朗貝爾也試圖對微積分做出嚴格的論證,首次把極限理論作為微積分的基礎,並給出單調遞增變量的極限的嚴格定義。歐拉、拉格朗日和達朗貝爾的工作為19世紀微積分的嚴格表述提供了方向。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的發展始於17世紀。三體問題、擺的運動、彈性理論等方面的數學描述引出了一系列常微分方程。18世紀的數學家主要致力於尋找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萊布尼茨給出了齊次方程和線性方程的通解,他還和伯努利兄弟利用某種變換把伯努利方程化為線性方程;約翰·伯努利給出高階線性方程的降階法;1728年,歐拉開始對二階方程進行系統研究,用指數變換求出常係數線性方程的通解,還建立了任意階常係數齊線性方程的古典解法;丹尼爾·伯努利和義大利數學家黎卡提等人對某些類型的常微分方程進行了深入研究。18世紀中葉,由於數學物理中的弦振動問題,開始了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1746年,達朗貝爾建立了第一個弦振動方程;歐拉又將這種方程推廣到二維和三維的情形;由於對萬有引力的研究,歐拉在1752年又建立了位勢方程;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和勒讓德,深入研究了位勢方程解的性質,尤其勒讓德引出所謂「勒讓德多項式」。一階偏分方程首先出現在流體力學和幾何問題之中。到18世紀末期,微分方程已發展成為一門極重要的數學學科,並且成為研究自然科學的有效工具。

變分法

變分法的發展是與微分方程的發展交融在一起的。在17世紀末,約翰·伯努利向數學界提出挑戰,徵求對「最速降線」問題的解。該問題與求普通的函數極值不同,它是尋求一個滿足某些條件的極值函數,即泛函的極值。牛頓、萊布尼茨、洛必達、伯努利兄弟等分別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變分法的奠基者是歐拉,他從1728年開始尋求泛函極值的一般解法,1736年得到泛極值有解的必要條件,陸續求出許多泛函問題的極值。法國數學家克萊羅於1733年發表的論文《論極大極小的某些問題》是變分法的第一篇重要論著,而歐拉發表於1744年的論文《尋求具有某種極大或極小性質的曲線的技巧》是變分法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它標誌著變分法作為一個新的分支的誕生。拉格朗日在18世紀中期開始研究變分法,在1755年的論文中解決了更廣一類的問題,也得到了歐拉的必要條件。拉格朗日和歐拉通信討論有關泛函極值的問題,並把這種新方法稱為變分法。拉格朗日還首先把變分法置於分析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變分法來建立分析力學體系。

複變函數

18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拉利用冪級數詳細討論了初等複變函數的性質,並得到了著名的歐拉公式。達朗貝爾和歐拉分別在1752年和1777年的論文中討論複函數的導數存在的條件,導出了著名達朗貝爾-歐拉方程(後來更多地稱為柯西-黎曼方程)。在這一時期,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也研究過複函數的積分。

第一個試圖建立複變函數的系統理論的是拉格朗日,他想利用冪級數來建立解析函數的全部理論,但是沒有獲得成功。儘管如此,他們的工作已為19世紀複變函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變分法、複變函數和微積分一起,形成了「分析」的廣大領域。在18世紀,分析的熱度遠遠超過代數和幾何,數學家們力圖用純分析的手法以擺脫對幾何論證的依賴,這種傾向是18世紀數學發展的一個特點。

解析幾何

在18世紀,幾何與代數也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解析幾何成為一個獨立的充滿活力的分支。雖然牛頓和雅各布·伯努利對特殊問題曾用過極坐標,但極坐標的正式、普遍使用開始於瑞士數學家赫爾曼於1729年用極坐標研究一般曲線的工作,並立了從直角坐標到極坐標的變換公式。英國數學家斯特林把平面二次曲線的一般方程化為標準型,歐拉建立了平面曲線的參數方程。

空間解析幾何是在18世紀發展起來的。約翰·伯努利引進了現在通用的三個坐標平面;法國數學家帕朗最早使用三個坐標變量的方程表示曲面;克萊羅和赫爾曼建立了空間曲線和二次曲面的方程等。歐拉和法國數學家蒙日對空間解析幾何也都有過重要工作。前者用坐標變換把三個變量的二次方程化為標準型,得到6種曲面;後者闡明二次曲面的截線是二次曲線,並研究了直紋曲面的性質等。

微分幾何

微分幾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微積分的自然產物,與解析幾何同時發展起來,並在18世紀形成獨立的學科。到17世紀末,得到很多平面曲線的研究結果,18世紀主要是發展空間曲線和曲面的理論。

空間曲線的理論由克萊羅開創,經歐拉的工作而完善。克萊羅於1731年解析地論述了空間曲線的基本問題,他稱空間曲線為「雙曲率曲線」,研究了其切線、法線,並給了弧長表達式;歐拉為了探索扭曲橡皮帶的形狀問題而開始空間曲線的研究。用參數方程來表示空間曲線,引進球面指標線的概念,推導出曲率半徑的表達式;法國數學家朗克雷也研究了空間曲線理論,給出了撓率公式;克萊羅、歐拉、朗克雷的工作在19世紀被柯西發展。曲面理論是從研究曲面上的測地線開始的。

歐拉在1760年的論文《關於曲面上曲線的研究》中建立了曲面的理論,對微分幾何做出了重要貢獻;蒙日自1771年開始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使微分幾何在18世紀發展到高峰。他及其學生全面概括了空間曲線的一般理論,並在可展曲面、極小曲面、曲面曲率及各種曲面族等方面獲得了系統的結果。蒙日還通過微分幾何的研究建立了偏分方程的特徵理論。蒙日的《畫法幾何學》在18世紀重新喚起對綜合幾何的興趣。他指出畫法幾何只是投影幾何的一個方面,這促進了更一般的投影幾何學與幾何變換理論的發展。代數學

在18世紀,代數與分析很難分開。一方面,許多情形下,代數都服從分析;另一方面,大量促進代數發展的因素來自分析。數學家對無理數和複數的認識有了一定進展。歐拉、德國數學家朗伯、法國數學家勒讓德等人研究了圓周率的無理性,並區分了代數數和超越數。歐拉提出對複數的對數的正確認識,達朗貝爾關於一切虛數都有形式a+bi的斷言逐漸被同時代人接受。

方程理論的研究是18世紀代數學的主要內容。從18世紀中葉開始,許多數學家如達朗貝爾、拉格朗日、歐拉等都在研究代數基本定理。直到1799年,高斯才給出第一個實質性的證明。高於四次的代數方程的根式解問題始終困擾著18世紀的數學家;高斯對二項方程的研究及拉格朗日對方程的根的有理函數及其置換的研究,為19世紀代數學的革命性發展開了道路。

概率論

18世紀,概率論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數學分支。其奠基人是雅各布·伯努利、法國數學家棣莫弗和拉普拉斯。

雅各布·伯努利研究了「擲n個骰子所得點數總和等於m」的問題,開母函數方法的先河,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概率論中第一個極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數定律,發表在1713年的遺著《猜度術》中;棣莫弗的《機會論》也是早期概率論的重要著作,其中使用了正態分布曲線,推導出n!的漸近公式,即斯特林公式;拉普拉斯系統總結了前人的工作,於1812年出版了《概率的分析理論》,對古典概率做出強有力的綜合。

18世紀的數學研究,大部分與歐洲各國的科學院相聯繫。在大學裡長期存在著數學教學與研究分離、脫節現象。到18世紀末,哥廷根大學首先強調教學與研究的結合。法國大革命期間建立的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和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則成為新型的科學教育和研究機構的典範。社會政治環境對18世紀數學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英國學術界的保守氣氛,同擁教保王的政治環境不無關係;而法國大革命則提供了社會進步促進數學發展的典型史例。18世紀,法國最優秀的數學家,幾乎都被吸收到革命政權的各項改革活動中去。而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勒讓德等人都受聘出任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或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數學教授。蒙日還兼任綜合工科學校的校長。他們的工作,使這兩所學校成為新一代數學家的搖籃。所有這些都為19世紀數學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文化史上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數學領域同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成就:1801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為數論建立一個體系;非歐幾何學的誕生和綜合幾何學的復興為幾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分析方法及數學分析基礎的建立推動了函數論的發展,並為20世紀數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 十九世紀數學
    而實際上,此時的數學正處於興旺發達的前夜:18世紀的數學家忙於獲取微積分的成果與應用,較少顧及其概念與方法的嚴密性,到十八世紀末,為微積分奠基的工作已緊迫地擺在數學家面前;另一方面,處於數學中心課題之外的數學分支已積累了一批重要問題,如複數的意義、歐式幾何中平行公設的地位,高次代數方程根式解的可能性等,它們大都是從數學內部提出的課題;再者,自十八世紀後期開始,自然科學出現眾多新的研究領域
  • 十九世紀的數學
    而實際上,此時的數學正處於興旺發達的前夜:18世紀的數學家忙於獲取微積分的成果與應用,較少顧及其概念與方法的嚴密性,到十八世紀末,為微積分奠基的工作已緊迫地擺在數學家面前;另一方面,處於數學中心課題之外的數學分支已積累了一批重要問題,如複數的意義、歐式幾何中平行公設的地位,高次代數方程根式解的可能性等,它們大都是從數學內部提出的課題;再者,自十八世紀後期開始,自然科學出現眾多新的研究領域
  • 現代數學的統一大勢:分支理論差異弱化,純粹和應用相融合
    近代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和科學理論向縱深發展的大分化,促進了數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的分化,幾何學、代數學、分析學、概率論、三角學等開始成為獨立的學科,又都各自向縱深發展。但隨著分化,綜合的傾向也必然發生作用,例如在幾何和代數的充分分化的基礎上產生解析幾何學,可以看作是統一數學的一個嘗試,這次代數、幾何的統一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微積分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 幾何學的發展與代數化
    在數學的思維中,最先作為思維語言符號的就是數量與幾何圖形。可以認為數學的發展也是以數與形作為兩個最基本的研究對象的,數學思維法也是從這兩個基本對象的研究開始的。在數學思維由算術向代數的發展過程中,以幾何為研究內容的空間思維形式也得到了發展,這種發展是與數量化思維發展同時產生和形成的。
  • 數學史上最重要的4大數學思想
    解析幾何通過坐標,把代數與幾何結合在一起:實數與直線上的點成一一對應,而實數對與平面上的點成一一對應;平面上的曲線可用含兩個變暈的代數方程來表示,而一個含兩個變量的代數方程表示著平面的曲。解析幾何對整個數學思想的發展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變量思想開始進入數學,使數學思想方法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成為近代和現代數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之一。
  • 數學發展的4個階段:萌芽、初等、高等、現代
    此時,代數開始獨立於幾何,成為數學新的分支,當時的成果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以自然數作指數的二項定理;三角學的出現等等。如果說古希臘時期是科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那麼歐洲的文藝復興則是科學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在繼承古希臘和阿拉伯數學成就的基礎上,歐洲取得更多的重要成就。
  • 數學史淺述——用最粗淺的介紹幫你捋一遍數學的發展
    專門研究變化以及變化量的一門學科,被牛頓和萊布尼茲整理了瑣碎的知識,成為了微積分,並最終發展成為分析學。分析學是18世紀數學絕對的中心,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數學家都在研究分析學。在那時,分析學和物理聯繫極其緊密,分析本身也就是從力學中發展出來的。但是數學家不斷找尋現實世界中最本質的規律,並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使得分析最終成為純粹的數學。
  • 4個角度,看數學的發展:數學學科、思想、符號、數學家成長
    數學學科歐洲文藝復興後,17世紀出現數學大轉折,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相繼誕生,開啟了天才的世紀,亦即開創性世紀;18世紀,歐洲的數學分析發生了質的變化,被認為是數學分析精確化的世紀;19世紀的歐洲幾何大發展,創立了許多非歐幾何學分支,因此19世紀被後人稱為幾何非歐化的世紀。
  • 最全數學各個分支簡介
    如果按照研究方法來說,可以分成初等數論、解析數論、代數數論和幾何數論四個部分。 初等數論是數論中不求助於其他數學學科的幫助,只依靠初等的方法來研究整數性質的分支。比如中國古代有名的「中國剩餘定理」,就是初等數論中很重要的內容。 解析數論是使用數學分析作為工具來解決數論問題的分支。
  • 二十世紀的數學
    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Milnor,Quillen和其他人發展了K-理論的代數方面,這在數論的研究中有著潛力巨大的應用.沿著這個方向的發展導致了許多有趣問題的產生。 在泛函分析方面,包括象Kasparov在內的許多人的工作將連續的K-理論推廣到非交換的C*-代數情形。一個空間上的連續函數在函數乘積意義下形成一個交換代數。
  • 從伽羅瓦到諾特,看抽象代數的誕生與發展
    抽象代數是研究各種抽象的公理化代數系統的數學學科。是現代數學理論三大支柱之一,抽象代數學對於全部現代數學和一些其它科學領域都有重要的影響。並且隨著數學中各分支理論的發展和應用需要而得到不斷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抽象代數的發展史。
  • 幾何作圖三大難題的歷史
    (一)古代幾何作圖三大難題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之間,古希臘人遇到了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規作圖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古代幾何作圖三大難題。(二)解析幾何的出現解析幾何的出現,使人們可以通過解代數方程來解答幾何問題。因此,尺規作圖三大難題的解決,同解代數方程聯繫起來,由於無論是二次方程、三次方程、還是四次方程,都能通過根式求他的一段一般解,於是很多數學家爭相研究和尋找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公式。
  • 20世紀的數學體系,龐雜無序、領域細分,結構主義應運而生
    布爾巴基學派利用形式公理法化方法抽象出各種數學分支各種結構,找出各數學分支之間的結構差異,從而獲得各數學分支間內在關聯的清晰圖像。並通過抽象分析法,建立了三種基本結構或母結構,即代數結構、序結構和拓撲結構。然後以這二個母結構為基礎,按照結構之間的「不同」關係,交叉產生新結構,從而,使得數學由一個分支結構轉移到另一個分支結構,有層次地一直延伸出去,形成整個數學。
  • 【數學極客】代數幾何教皇--格羅滕迪克
    戰爭結束以後,格羅滕迪克和母親搬到了法國的蒙彼利埃,在當地一所學校註冊學習數學課,不過他可算不上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鮮少上課。他認為課堂的教育重複性太高,而且並不能觸及真正核心的問題,於是他總是自己鑽研關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概念。在1985年出版的自傳《收穫與播種》中,他認為正是這一時段的經歷標誌著他獨立研究的開始,並且引導他重新發現了勒貝格積分。
  • 數學體系簡介:1個大樹幹,6個大樹杈,枝繁葉茂
    代數學、幾何學、分析數學是數學的三大基礎學科,數學各分支的發生和發展,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代數學、幾何學、分析三大學科進行的。那麼代數學與另兩門學科的區別在哪兒呢?自古希臘幾何學家歐幾裡得,在整理前人的幾何成果後,將其建立在5個公理之上,形成系統的幾何學。這本幾何學家的《聖經》,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對於後世的數學發展、數學教育都非常具有啟發性。
  • 幾何學有8大分支:歐氏幾何2000餘歲,分形幾何不足100歲
    歐氏幾何歐幾裡得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把零散的成果系統成書:《幾何原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幾何原本》從一系列定義、公設和共同概念開始,把幾何體系嚴謹地建立起來。這種公理化地思路對數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們中學所接觸的平面幾何、立體幾何都屬於歐式幾何的範疇。
  • 朗蘭茲綱領:關於數學大一統的偉大構想
    數學中有三個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的數學分支分別是:數論、代數幾何以及群表示論。代數幾何是幾何學延伸出來的一個分支,是將抽象代數,特別是交換代數,同幾何結合起來。它可以被認為是對代數方程系統的解集的研究。代數幾何以代數簇為研究對象。代數簇是由空間坐標的一個或多個代數方程所確定的點的軌跡。
  • 18世紀,世界數學大事件
    公元1707年:英國牛頓出版《廣義算術》,闡明代數方程理論。公元1713年:瑞士雅各布·伯努利的《猜度術》出版,載有伯努利大數律。公元1715年:英國泰勒出版《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內有他在1712年發現的把函數展開成級數的泰勒公式。
  • Michael Atiyah:二十世紀的數學
    所有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把非交換乘法引入代數理論的基石,我形象地把它們說成是二十世紀代數機器賴以生存的「麵包和黃油」。我們現在可以不去思考這些,但在十九世紀,以上所有例子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當然,這些思想在不同的領域內得到了驚人的發展。矩陣和非交換乘法在物理中的應用產生了量子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