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數學體系,龐雜無序、領域細分,結構主義應運而生

2021-01-08 究盡數學

19世紀至20世紀初,數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數學這棵樹越長越茂密,樹岔越分越細,從而數學顯得越來越龐雜無序,使得即便是造詣高深的數學家也無法全局把握、透視。面對這種發展趨勢,數學界一個有意義的課題就應運而生:用統一的觀點去處理這「龐雜」的內容,使之「有序」。

數學家首先對於數學的局部內容進行了嘗試,如:德國數學家克萊茵的愛爾朗根綱領,利用「群論」觀點統一處理了各種幾何學;美國數學家伯克霍夫用「格」的概念統一處理了代數系統的理論。

而對於整個數學而言,能否採用某種統一觀點將其重新整理呢?20世紀初,法國一批傑出的年輕數學家在愛爾朗根計劃的啟示下,於1933年成立了以尼古拉·布爾巴基為名的數學家集體,其行動目標就是從整個數學全局出發,以集合論為基礎,運用形式公理化方法,重新整理各個數學分支,從內容結構上給以徹底改造。其基本出發點是:數學是研究形式結構的科學,數學各分支應能按結構性質來統一分割和歸類。

布爾巴基學派利用形式公理法化方法抽象出各種數學分支各種結構,找出各數學分支之間的結構差異,從而獲得各數學分支間內在關聯的清晰圖像。並通過抽象分析法,建立了三種基本結構或母結構,即代數結構、序結構和拓撲結構。然後以這二個母結構為基礎,按照結構之間的「不同」關係,交叉產生新結構,從而,使得數學由一個分支結構轉移到另一個分支結構,有層次地一直延伸出去,形成整個數學。

數學好比一座大城市,城市中心有些巨大建築物,就好比是一個個己經建成的數學理論體系,城市的郊區正在不斷地並且多少有點雜亂無章地向外伸展,他們就好像是一些尚未發育成型的正在成長著的數學分支,與此同時,市中心又在時時重建,每次都是根據構思更加清晰的計劃和更加合理的布局,在拆毀掉舊的迷宮似的斷街小巷的同時,將修築起新的更直、更寬、更加方便的林蔭大道通向四方。

抽象工具的改造

在布爾巴基學派的思想影響下,許許多多數學部門通過的抽象數學工具得到了改造,這主要表明在下面5個方面。

【組合拓撲學由於群概念的引進,正式成為代數拓撲學】20世紀40年代同調論的公理化,統一了同調論的基礎,並開闢了以後廣義上同調論的發展途徑。同時,同倫論的興起,豐富了拓撲學的內容,且使得拓撲學成為數學發展的重要工具。20世紀50年代以後,對於流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1956年,發現球面上的不等價的微分結構,證明了廣義龐加萊猜想,解決了主猜想,並發展了大範圍的動力系統理論。對於微分流形的研究,促進了起點理論的發展。同時解決了一系列與微分幾何學有關的拓撲問題,並且發展了葉狀結構理論。

【新學科的發展給古典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其中包不動點定理、拓撲度的觀念,尤其是廣義函數論大大推動了偏微分方程理論的發展。在微分流形上,考慮微分算子促使浩治理論的產生。這個理論把流形的拓撲性質與分析性質結合起來,它與黎曼-洛赫定理共同深化為阿蒂亞-辛格理論,阿蒂亞-辛格理論又是引進偽微分算子的主要推動力,偽微分算子不僅包含線性微分算子,而且包含了以前研究的奇異積分算子,從而使線性偏微分方程理論系統化,這套理論後來又推廣為傅立葉積分算子理論。

20世紀前30年所發展起來的希爾伯特空間的算子譜理論,由於蓋爾範德等於1941年所創始的巴拿赫代數理論而大大簡化和推廣。馮·諾伊曼在這之前已經開始了算子代數的研究,馮·諾伊曼代數在20世紀70年代初取得了新的突破,康耐進一步使這個孤立的學科與阿蒂亞-辛格理論、葉狀結構理論乃至數學中許多分支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非交換幾何學。

【交換環理論給代數幾何學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從範·德·瓦爾登、韋伊、扎裡斯基一直到格羅滕迪克,不僅發展了抽象代數幾何學,而且解決了一系列經典問題,其中特別是廣中平佑解決了特徵0的代數簇的奇點解消問題,而且建立了算術代數幾何這一前沿學科,並導致一系列重要猜想的證明。1973年,德利涅成功地證明了韋伊猜想,這是不定方程理論最重大的成就。1983年,法爾廷斯證明了莫德爾猜想,這是丟番圖幾何的中心問題之一。1994年,懷爾斯取得世紀性的成就,證明了費馬定理。

【由低維到高、由局部到整體是這個時期數學發展的特徵之一】如多複變函數論的發展,勢必藉助於抽象代數拓撲學以及微分幾何學、偏微分方程等學科的進步。由於層的理論以及上同調理論,解決一系列問題如正則域的刻畫,斯坦因空間理論、塞爾對偶定理等。

相關焦點

  • 十九世紀數學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些數學家注意了各分支間的聯繫,最著名的有克萊因的埃爾朗根綱領,在幾何中引進群的觀點,取得很大成功,但專門化的研究方式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從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的將數學各分支奠基於公理體系之上的運動,又推進了各分支的細分,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十九世紀數學家的工作方式呈現出全新的、不同於十八世紀的特色。
  • 十九世紀的數學
    十九世紀數學發展的概貌    十八世紀數學發展的主流是微積分學的擴展,它與力學和天文學的問題緊密相聯。微積分的運用使這些自然科學領域迅猛發展,至十八世紀末,它們達到了一種相對完美的程度。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些數學家注意了各分支間的聯繫,最著名的有克萊因的埃爾朗根綱領,在幾何中引進群的觀點,取得很大成功,但專門化的研究方式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從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的將數學各分支奠基於公理體系之上的運動,又推進了各分支的細分,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十九世紀數學家的工作方式呈現出全新的、不同於十八世紀的特色。
  • 20世紀的藝術-至上主義-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至上主義構圖》1916年 馬列維奇紐約時間2018年5月15日晚,佳士得紐約20世紀藝術周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本場共37件精品上拍。其中,卡西米爾·馬列維奇《至上主義構圖》以諮詢價形式上拍,6000萬美元起拍,7600萬美元落槌,加佣金最終85,812,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37,510,313元,創造了最貴的俄羅斯藝術品的記錄。
  • 走向抽象化的現代數學
    19世紀代數學和幾何學革新性的發展,給20世紀的數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促進了數學更進一步、更深刻的繁榮發展。現代的數學已經不再單單是近代數學的幾何、代數和分析,而是分支龐雜。數學的特點也不只是嚴密的邏輯性,還具有了高度的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從而導致現代數學分為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文化史上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數學領域同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成就:1801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為數論建立一個體系;非歐幾何學的誕生和綜合幾何學的復興為幾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分析方法及數學分析基礎的建立推動了函數論的發展,並為20世紀數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 內在性-超越性之間的張力:後結構主義的核心線索
    以二者為關鍵資源,當代後結構主義的政治理論同樣分化出兩大敵對的本體論陣營。  關鍵詞:後結構主義/差異/欲望/主體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左派的宗教轉向與社會批判範式的內在轉型研究」(18BZX031)   後結構主義主要脫胎於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反叛
  • 現代數學的統一大勢:分支理論差異弱化,純粹和應用相融合
    數學的多起源性一方面決定了數學形式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說明了數學的統一性,雖然形式不同,其數學內容卻基本一致:如通過不同的數字符號,表達同樣的自然數概念;許多數學事實,如勾股定理,在不同民族的數學中是一致的;求最大公約數所採用的輾轉相除法,在《幾何原本》和《九章算術》中也都有講述。在單一地區、單一民族的數學發展中,統一性表現得更明顯。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文學文本理論是西方20世紀文學理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特裡·伊格爾頓對此確定了兩個時間標誌:第一個是1917年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發表的拓荒性論文《藝術即方法》,開啟了西方現代文本理論的發展階段,從研究作者和創作轉移到將作品視為封閉自主的符號系統,致力於研究作品自身的語言和結構功能;第二個則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以法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出場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安德森與內維爾莫特(Sir Nevill F. Mott)、約翰凡扶累克(John H. van Vleck)共獲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研究為電子器件的開關與記憶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對計算機的發展意義重大。
  • 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
    在數學方面,從阿拉伯移植過來並經東方數學滲透過的希臘數學,隨後創立了解析幾何,發明了微積分,使數學由常量數學發展到變量數學的新階段。從17世紀到19世紀時期,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將數學應用到很多領域(從運動學、力學一直到物理的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積累了大量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錯誤。為了使成果可靠並且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人們在19世紀又建立起微積分的理論基礎和嚴格體系。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2007年,《論解構》推出25周年版,喬納森·卡勒重新撰寫序言,勾勒出20世紀80年代以降解構主義發展脈絡。   近日,我們出版了這版《論解構》,今天推薦這篇25周年版序言。
  • 「由繁入簡」——論極簡主義下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
    結論 20致謝 21參考文獻 21摘要: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形成了資源的匱乏、環境的惡化、環保意識的盛行,讓包裝從原來的「繁瑣」逐漸走向「簡潔」,而極簡主義的包裝理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極簡主義作為包裝領域的一種新理念,不僅傳播了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而且進一步的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論文將在極簡主義的理念下,將創意的結構包裝引入我們的生活,結合案例分析,抽象出極簡主義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流程以及一般方法,為包裝設計從業者提供設計的借鑑和參考。
  • 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
    在大家不知道的它發源於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20世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對西方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發生重要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潮。這一哲學流派的基本特點是以人的內在精神為研究對象,否認理性思維,否認理性的作用與地位,把主體結構中非理性的意志、本能、直覺和自我意識擴大化、絕對化,與理性、邏輯和科學相對抗。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希爾伯特23問:「數學之王」希爾伯特給20世紀數學指出了一條道路
    談到 20 世紀數學的發展,甚至是 21 世紀數學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希爾伯特 23 問的影響,希爾伯特 23 問可以說是指引 20 世紀數學發展的最高綱領,那麼希爾伯特 23 問究竟說的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數學體系簡介:1個大樹幹,6個大樹杈,枝繁葉茂
    目前的數學體系龐雜,分支眾多,即便是當世的數學大師在陌生領域也是門外漢的模樣,不同領域間的專家,甚至到了「隔行如隔山」的程度。數學本身經歷的新思想的注入,產生了新的數學分支,由於近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需求,促進了數學的進一步發展,而不同的學科之間的交叉又產生新的探索領域。如果把集合論和數理邏輯比作樹根、樹幹的話,其他的數學分支就是大樹枝和茂盛樹葉、誘人的果子。
  • 直覺主義——數學概念是自主的智力活動
    直覺主義的哲學思想來自康德。它特別強調人的直覺對數學概念的作用。布勞威爾:構造出的自然數作為直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布勞威爾提出了他對數學對象的看法。因此,他們主張一種「構造性數學」。於是,直覺主義也被叫做構造主義者。這種否定實在無窮的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在數學家當中,康託的老師克朗南格也反對無窮集的觀點。主張數學研究的對象一定要能夠在有限步驟之內構造出來,構造不出來的就不存在。比如,π= 3.14159265… ,它的每一位小數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 混亂無序的時空:牛頓完全錯了!
    科學中既關鍵,受重視程度又最不夠的貢獻之一是數學對物理宇宙進行的描述——也就是用連續而流暢的數學函數對宇宙進行的描述,比如用正弦波描述光線和聲音。這偶爾會被稱作「牛頓第零運動定律」,因為事實上他的三大著名定律就是這些函數的體現。
  • ...權力制衡的博弈:行政訴訟管轄規則創製及其結構功能主義價值》
    筆者稱其為「融合性結構」,它在中國傳統政治架構中發揮著「統治型治理功能」。2、政法結構主義訴訟模式。新中國的訴訟結構以「政法模式」為特徵。這是一種訴訟從屬於政法體制的「從屬性結構」,發揮著涉及行政、司法與社會諸領域的「多元型治理功能」。3、司法結構主義訴訟模式。指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審判中心主義為制度特徵、以法官員額制為集體依託的訴訟模式。亦即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
  • 結構主義不懂我傷悲,像混沌理論不懂夜的黑
    同學們好呀~今天帶大家來背兩個高度抽象的知識:結構主義、混沌理論這兩個當代西方設計思潮的內容,要從兩個方面去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結構主義一、名詞解釋1、概念概念: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最著名的結構主義提倡者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主要研究他所稱的文化的哲學,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會結構、神話結構、思維結構和歷史結構等方面。2、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