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中國學聯代表參觀塞爾維亞國會大廈

2020-12-05 神州學人

  (神州學人網訊)2月14日,在駐塞爾維亞使館文教處一秘袁紀剛的帶領下,由在塞留學生代表和漢語教師志願者代表共同組成的塞爾維亞中國學聯代表團走進塞爾維亞國會大廈,學習了解塞爾維亞國家歷史與政治體制變遷。

  代表團一行10餘人於下午1點在議會大廈大廳集合。議會大廈教育處講解員馬克西莫維奇女士帶領大家參觀大廳,並細緻介紹了議會大廈建築的歷史、風格以及內部結構。

  據她介紹,塞爾維亞國會大廈始建於1907年,耗時30餘年,建成後作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與之後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國家聯盟以及現在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國民議會的辦公場所使用至今。

  隨後代表團進入議會核心區域——議事大廳參觀。議事大廳正上方懸掛著塞爾維亞國徽。在實行一院制的塞爾維亞,這裡見證了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審議與通過,是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中心。馬克西莫維奇女士邀請袁紀剛帶領大家登上議會中央發言臺感受會議進行時的特殊氛圍併合影留念。據悉,我國前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同志前年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時曾向塞國會全體議員發表演講,暢談兩國友誼與合作。馬克西莫維奇女士還特別提到,這裡全部電子設備以及安檢器材均由中方無償提供。

  馬克西莫維奇女士了解到代表團中大部分成員精通塞爾維亞語,而且有就讀于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律系與政治系的學生,特別帶領大家參觀了國會圖書館。圖書館高級顧問斯託雅諾維奇女士十分熱情地展示了現代塞爾維亞第一部憲法,並向大家贈送這部憲法的手寫籤章版影印件,同時邀請大家前來查詢相關資料,學習了解塞爾維亞歷史與政治體制。

  最後的參觀地點是會客廳。會客廳的牆上懸掛著塞爾維亞歷代君主像,馬克西莫維奇女士講解了畫像背後的歷史故事,並與法律專業的同學一起梳理歷史人物及重要事件,針對大家的知識盲點與困惑耐心解答。

  袁紀剛表示,通過此次活動,大家可以通過對比塞爾維亞與中國的差異,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活動時間雖短,但意義重大,使館文教處始終不忘教育初心,今後將繼續支持學聯組織更多活動幫助大家感受塞爾維亞社會氛圍,融入當地文化。也希望大家在活動中豐富相關知識,深入了解塞爾維亞深厚的歷史文化。(供稿/塞爾維亞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相關焦點

  • 塞爾維亞總統:塞中友誼歷史悠久、堅如長城
    尼科利奇說,自2012年當選總統以來,他一直非常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政府和人民也積極回應。「中國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但依然非常重視發展與老朋友的友誼,」尼科利奇表示,「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忘記塞爾維亞人民。」
  • 美國國會大廈被佔領,200多年前華盛頓曾為它安放基石
    獨立戰爭時期,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地制度的同時也極力想擺脫代表著「殖民時期風格」的歐洲建築式樣,但美國又沒有悠久的傳統,因此只能從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中汲取表現「民主」、「自由」與「光榮獨立」的元素。美國國會大廈就受到了巴黎萬神殿的啟發,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代表。
  • 塞爾維亞餐廳在寧波開業「舌尖上」譜寫中塞友誼新篇章
    「今天,寧波成了中國展示塞爾維亞美食的代表城市!」乘著寧波的夜色、聞著家鄉的肉香,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笑容滿面。6月8日晚的海曙區南塘老街,一家裝修風格融入了塞爾維亞歷史文化元素、大廚和菜品都來自塞爾維亞的餐廳正式開業,這是寧波第一家「原汁原味」的塞爾維亞主題餐廳。
  • 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中塞關係正處歷史最好時期
    就在習主席訪問前夕,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接受了中國之聲記者朱敏的獨家專訪。米蘭大使表示,中塞關係正處歷史最好時期,中塞經濟、人文仍有巨大合作空間,習近平此訪將把中塞關係推向新高。米蘭大使表示,中塞兩國有著傳統的友誼,近年來,兩國高層互訪緊密,足以說明兩國正處歷史最好時期。
  • 英國國會大廈——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築
    英國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本來的名字為West Minister Palace,即威斯敏斯特宮。位於西敏橋旁泰晤士河西岸,現為英國國會的所在地。國會大廈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築,成為英國整個浪漫主義時期建築的標誌,並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為塞爾維亞帶來首批援塞中國專家的英雄機長,因新冠肺炎去世
    【文/觀察者網 鞠峰】連續飛行30多個小時,為塞爾維亞帶去首批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的英雄機長,昨日(12月24日)因新冠肺炎離世。他在貝爾格勒機場揮舞中國國旗的身影,定格在塞國抗擊疫情的國家記憶中。國營媒體塞爾維亞廣播電視臺(RTS或稱PTC)12月24日報導的標題為「把中國援助帶到塞爾維亞的機長去世」。
  • 【大使看中國】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鐵哥們兒」般...
    從南斯拉夫時期開始萌芽生根的兩國傳統友誼到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塞爾維亞文藝作品都見證了兩國在政治、人文、經貿等領域長期深入的友好合作。  中塞友好關係影響了一代中國人,也正在積極影響著下一代。正是這一次次的經歷與患難見證了中國與塞爾維亞間鋼鐵般的堅固友誼,這種既可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的情義在中國過去5年的發展中再次得到印證。
  • 英國國會因錢袋緊張將外租國會大廈拍電影
    資料圖:英國國會大廈【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在財政緊縮的情況下,除了要勒緊腰帶過日子,掙點「外快」也是不可少的辦法之一。據臺灣「中央社」6月17日報導,為能在未來5年減少5300萬英鎊預算,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有悠久歷史同時也是英國重要地標的國會大廈,將破天荒地在國會休會時出租給好萊塢拍片。
  • 美國國會大廈建築和藝術品的損壞有多嚴重?
    芭芭拉·沃拉寧博士,擔任國會大廈建築師事務所策展人30年,照片拍攝於2006年 比爾·克拉克 來自蓋蒂圖片社芭芭拉·A·沃拉寧(Barbara A. Wolanin)周三下午沒怎麼離開電視機,她說,看著數百名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廈的圓形大廳,那裡正掛著八幅大型帶框的歷史畫作,她心驚膽戰。
  • 巴爾幹半島的眼淚,塞爾維亞的體育與中國
    巴爾幹半島的眼淚,塞爾維亞的體育與中國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因紅著雙眼請求中國援助而走紅的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將國人的視線聚焦在了這個巴爾幹半島中部的歐洲小國身上。今天的「塞鐵」和中國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北緯30度」圖片展在塞爾維亞旅遊勝地展出
    4月7日晚八點,「中國北緯30度」圖片展在塞爾維亞南部旅遊勝地弗爾尼亞茨卡巴尼亞市開幕。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魏敬華、文化參贊劉永宏、商務參贊任毅、弗市市長塞伊左維奇、副市長塞烏伊奇、塞中友協主席拉多舍維奇、當地文化、經濟界人士和觀眾以及新聞媒體記者100多人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 「布萊恩做了他的工作」:家人記得失落的國會大廈官員
    他將在2008年加入美國國會大廈警察,直到周四去世,直到因唐納·川普總統的競選失敗而引起的騷亂者遭到襲擊而遭到襲擊之後,他才襲擊了美國國會大廈,並認為該總統對選舉進行了不實的指控。「他的兄弟告訴我,『布萊恩(Brian)做了他的工作,』」西尼克(Sicknick)故鄉新澤西州南河市市長約翰·克倫澤爾(John Krenzel)說。
  • 世界人文之英國:議會大廈,倫敦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從威斯敏斯特地鐵站出來,一抬頭就會被議會大廈和大本鐘奪取眼球,就矗立在你眼前,和看圖片的感受不一樣,本以為這些建築非常秀氣,但真正站在它的腳下,就會用雄偉來形容了。哥德式的建築古老而華麗,夕陽的顏色灑上去,更增添了歷史感。第二天早晨禁不住又去了一次,體驗他的美。毗鄰泰晤士河而建的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巍峨聳立,在白廳大道上格外引人注目,是倫敦最有名的象徵建築之一。
  • 美國也有被吊打的時候,當年國會大廈是怎麼被英軍攻陷的?
    老周摘要: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
  • 德媒:兩名中國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行納粹禮遭拘捕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德媒稱,兩名巡邏警察5日上午向柏林中心區同事發出警報:他們看到兩名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前用智慧型手機拍照時擺出了行納粹禮的姿勢。這兩名年齡分別為36歲和49歲的中國男性遊客隨後被拘捕。
  • 川普支持者攻佔國會,CNN記者:是國會大廈1814年被英軍焚燒後首次...
    (CNN)白宮記者凱特蘭·柯林斯(Kaitlan Collins)在推特上發文說:「據美國國會歷史學會學術與運作部主任介紹,美國國會大廈今天被佔領,這是自1814年英國人襲擊並對國會大廈縱火之後的首次。
  • 中國教師兩赴塞爾維亞教漢語 以和為貴傳播文化
    2009年2月到2011年9月,受國家公派,朱琳到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語言學院任教,擔任大學一年級漢語精讀和四年級漢語口語課主講教師。朱琳的出色表現,得到貝爾格勒大學和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的肯定。去年2月,她再度奔赴塞爾維亞傳播中國文化,為期兩年。  「公派教師到國外教漢語,是國家漢辦的傳統派出項目,要求非常嚴格。
  • 美媒:圍攻事件讓國會大廈龐大地下隧道網曝光
    據美國《TheDrive》網站《戰爭地帶》專欄1月8日報導,圍攻國會大廈事件揭開了美國國會大廈龐大的地下隧道網絡。迷宮一樣的地下通道連接了華盛頓的主要建築,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前。[美國國會大樓附近的工地,很明顯包括了大型地下設施]近日,在國會辦公樓附近發現了鋼管炸彈,促使國會大廈中的人們進行了撤離,其中部分人員是通過地下隧道撤離的。上周,川普總統的支持者對美國國會大廈的進行了圍攻,當國會大廈遭到破壞時,許多國會議員和副總統邁克·彭斯也通過地下通道進入了安全地區。這些事件披露了國會山下的大型隧道網絡,以及整個華盛頓特區的地下通道。
  • 記者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
    央廣網北京6月17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日前接受了央廣記者朱敏的獨家專訪。他表示,中塞關係正處歷史最好時期,中塞仍有巨大合作空間,習近平主席此訪將把中塞關係推向新高。
  • 「勤王軍」攻佔國會大廈,有人被槍殺,震動世界,拜登火了
    據央視新聞7日報導,當地時間6日中午,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在首都華盛頓舉行大規模支持川普和反對拜登當選的示威遊行活動,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闖入國會,導致當天的大選結果認證程序暫停。當天,大批抗議者聚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行支持川普的示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