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日本掀起了一場有關印章的討論。為「推動遠程辦公」(「as a way to promote teleworking」),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經要求政府重新審視「公文須用印」(documents should be stamped with seals)這一延續已久的行政習慣(long-standing administrative custom),而且誓要「儘早制定指導方針」(「draw up guidelines at an early date」)。
英文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大多用到日文中的「印章」一詞:hanko,其中不少還配有圖片。可能正如報導中所提到的,日本用印的習慣是上千年前從中國傳入的(originally imported from China over a thousand years ago),從圖片上看hanko與中國的傳統印章差別不大。
雖說源自中國,但日本的用印習慣更根深蒂固(deeply entrenched)。時至今日,日本公民的印章仍需到地方政府登記以便獲得法律效力,而且按不同用途,還至少分為籤約印、銀行印和日常印等類型。在日本,每個工作日隨身攜帶三種印章是很多人的常態。
日本對印章的堅守成為推行遠程辦公的一大制約因素(bottleneck)。外媒不禁感嘆,在科技如此發達(on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的日本,這種頑固的古老習慣簡直是「近乎怪胎的存在」(「an analogue anomaly」)。
當此疫情期間,用印習慣甚至關係到日本防疫行動的成敗。儘管日本政府極力倡導居家辦公,但很多職員仍不得不搭乘擁擠的公共運輸趕到辦公室,只為在公文上加蓋印章。更為諷刺的是,日本政府向企業提供助其渡過疫情危機的補貼,但企業同樣需要派人帶著印章到現場申請。最終小小的印章還要勞煩堂堂的首相出面。
傳統的力量從英國的印章中也可見一斑。雖然與中國、日本分屬不同文化圈,但在很長時間內同為君主制(monarchy)的英國,也曾有悠久的用印習慣,而且也曾有國璽(Great Seal of the Realm)和國王私璽(Privy Seal)之分。國王私璽早已棄用(obsolete),「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一職卻保留至今,而且是通常由議會上院或下院領袖兼任的內閣高位。但「掌璽大臣」畢竟已是有名無實的閒職(sinecure),所以曾有掌璽大臣調侃自己,「既非爵爺(lord也可指「勳爵」),也非茅廁(privy也做「茅廁」解)、更非海豹(seal也可指「海豹」)(「neither a Lord, nor a Privy, nor a Seal」)。
說回有關印章的爭論。事實上,數位技術已經讓安全使用電子籤章(electronic signature)成為可能。在首相催促下,恪守傳統的日本已開始考慮減少用印了。(張熠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