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詩和遠方的田野」嗎?去聽陳建年吧

2020-12-06 澎湃新聞

在聽完了許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以後我以為自己耳朵瞎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麼雞湯的詞還用你給我們唱?真的,聽著許巍唱這歌,我就想起一個警察,他來告訴你,田野不是這麼唱的。

執勤時的陳建年

卑南:金曲故裡

人口一萬有逾的卑南人,佔臺灣總人口的萬分之四,聚居在臺東平原北邊和花東縱谷以南的山地。

以農耕為主要勞作方式的卑南人按照農作物生長周期舉行祭祀,3月份的小米除草祭,7月份的小米收穫祭,而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的跨年祭更是祭祀的重頭戲,青少年們將分成少年組和青年組分別進山獵猴獵鼠,捕獵下山後舉辦猴祭和大獵祭。

少數民族的歌謠都與勞作祭祀及生活作息相關,卑南人的除草祭歌/收穫祭歌/猴祭禱歌/獵祭英雄歌等祭祀歌作為傳統古謠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以老一輩陸森寶/青年一輩陳建年等為代表的卑南作曲人,則汲取現代音樂養料對卑南古謠進行改編,使之成為現代民謠傳唱在卑南部落裡。

卑南民謠多以do-re-mi-so-la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為主,裝飾音華麗複雜,旋律蜿蜒悠遠,節奏也比較自由。通常以領唱加合唱的二部複音為主,用少量的即興歌詞加上大量的虛詞母音,如在大獵祭時卑南青年進山獵鼠及回社過凱旋門時所唱的「英雄祭歌」,整曲每一句均以「虛詞母音-實詞歌詞-虛詞母音-實詞歌詞-虛詞母音」的實虛交錯結構組成:

i e

ka ri a raw yay au

wa i

  我們來創唱 (起唱)

虛       實 虛

tu nga yau ra ri

i e

-- 我們來起歌 (引唱)

實                      虛

a – a – ya – i – ya –o – a –o – wa i

除了祭祀等特殊場合以外,卑南人同齡的夥伴們都能以「naluwan」或「haiyang」等虛詞作為開頭領唱自己熟悉的曲調,其他人跟進吟唱。他們勞作休息時吟唱的虛詞民謠更強調參與感而非音樂的敘述功能,這種集體文化的記憶唯有通過參與者的逐步詮釋,歌謠的意義才得以認同。

我們把「naluwan」即那魯灣當做是少數民族的代稱,但對於少數民族而言這些沒有歌詞的虛詞則是他們表情達意,承載共同記憶不可替代的方式。

年祭上的舞蹈

美麗的稻穗

日據時代日本曾對臺實施懷柔政策,不僅大量日本社會學者和人類學家赴臺進行田野調查,出版了諸如《臺灣高山族音樂》這樣研究臺灣少數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同時也將西式教育制度引入臺灣,音樂成為一門必修課,西式音樂在臺灣開始生根發芽。

陸森寶與夫人

「卑南民謠之父」陸森寶出生於卑南南王部落,作為第一個考入臺南師範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陸森寶在臺南師範接受了長達七年的「唱歌」師資養成課程。師範學校嚴格的訓練培育了陸森寶的音樂創作能力,他將西方音樂的觀念和技法運用到卑南古謠的旋律上,創作出族人不分年齡任何場合都能唱的歌謠。

在少數民族們尚不懂什麼是樂譜什麼叫節拍的時候,陸森寶就已經帶上紙筆隨時記錄音樂靈感,每當他完成一首歌以後,就會寫在一張大白紙上,帶到村子裡教村民們唱歌。

陸森寶

雖然受到西方音樂觀念和理論的影響,但陸森寶創作的題材和旋律都取自他的部落,他和他的祖輩們所生生依賴的土地海洋,山林溪流。人們都說臺東是臺灣最落後的地方,陸森寶卻覺得卑南山上的風景才是最美的所在,所以他創作了《卑南山》,悠遠迷人的長調,仿佛站在卑南斷崖,聆聽姆姆的嘮叨,眺望遠方的蘭嶼小島。

當卑南的青年們都上金門島服役時,家鄉的水稻成熟在即無人收割,陸森寶感慨不已遂作《美麗的稻穗》 :

「今年是豐收的年份,家鄉的水稻已經可以收割了,

但願能以豐收的歌聲,報信給遠方的弟兄。」

該民謠原為卑南母語,後由胡德夫取名為《美麗的稻穗》正式對外發表。陸森寶的外孫陳建年曾在臺北音樂廳領卑南人民合唱該曲,卑南人民們對親人遼闊的思念,永遠都唱不盡的鄉愁,世輩所接受的饋贈與所經歷的苦難,一時間滿場起立合唱,感人至深。

而隨著光復以後臺灣經濟和社會的迅速轉型,大量部落青年外流到都市從事廉價勞動力的工作。臺灣當局的戒嚴令等政策限制少數民族使用母語,舉辦祭祀等集體性活動。少數民族文化在毫無保護且被社會大眾鄙視的境況下以驚人的速度流失。少數民族音樂所依賴的創作素材和創作環境也隨之快速消失。

在卑南人舉辦的年祭上,陸森寶感念於平時在外務工的卑南青年們回鄉參加年祭竟然不會唱卑南人的民謠,遂創作了他生前最後一首民謠《懷念年祭》,但只作了第一段以後便與世長辭。隨後陸森寶的女婿,陳建年的父親陳光榮,將其整理並命名為《懷念年祭》:

「我工作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沒辦法經常回家探望我的父母與親朋好友

但我永不能忘與家人相聚的日子

我將母親為我新編的花環戴在頭上

盛裝參加族裡的舞會」

卑南人經歷過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領受過現代人自主意識的啟蒙,再加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衝擊,陸森寶所創作的卑南民謠裡,除了對故土族民們深沉的依賴和眷愛,還有對這份現代性無奈的回應。而這份無奈的回應,同樣可見在陳建年於1999年發行的歌謠《鄉愁》中:

「鄉愁 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

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

心緒為何無端的翻騰

只因父親曾對我說

這片地 原本是我們的啊」

收錄這首民謠的專輯《海洋》為陳建年於2000年爆冷擊敗王力宏張學友等一票大牌斬獲第11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同時他為侄女紀曉君所作的《神話》也為自己獲得最佳作曲人的殊榮。也是這屆金曲獎上,年輕的卑南女孩紀曉君獲得最佳新人獎,年邁的卑南阿公郭英男獲得非流行音樂最佳專輯製作獎。

而後陳建年,紀曉君,南王姐妹花,昊恩家家這些卑南少數民族歌手們,出現在臺灣大眾的視野中,並屢屢在金曲獎獲得獎項或提名。

金曲獎上身穿卑南服飾的陳建年

東清村三號

1967年出生於卑南南王部落的陳建年,中學時就組建了四弦樂隊下鄉演出,高一時所作的《也曾感覺》就已經在東部校園走紅。他不僅從小受到卑南部落傳統民謠的薰陶,也受到當時風靡的校園民謠,藍調以及new age的影響。其中於1999年和2002年分別發行的《海洋》和《大地》兩張專輯最能體現陳建年音樂所呈現的傳統與現代的無縫銜接。

這兩張專輯中陳建年將卑南古調融進自己的創作中,創作出《鄉愁》《長老的叮嚀》《吼依呀那魯灣》《曠野英雄》等濃濃卑南部落風的作品,無論是《鄉愁》中加入的悠揚寬廣的那魯灣大合唱,還是《曠野英雄》中採錄的大獵祭上卑南漢子們有氣勢的吼喊,都讓聽者感受到卑南人生生不息古而礪新的生命力。

他還汲取現代音樂元素,創作藍調風的《姆姆的blue》《藍藍的念珠》,帶點搖滾味的《大地情懷》《別想太多》,一點點爵士的《balala》等等,我們感受到的是從陸森寶老人就已經開始的對現代性的回應,這是種更自信更樂觀的回應。

此外兩張專輯還將卑南部落聚會時的隨性演唱也收錄,部落聚會的傍晚,族人們隨吉他和口簧琴的節奏起歌,既有合唱也有打笑的人聲,這歌詞 真挺隨性的:

「有個活潑熱情的amis朋友,生活充滿樂趣

喜歡打獵和下海捕魚 料理山珍海味

他最愛吃那個 dadegem和si-lau 」

而這兩張專輯也只用了木吉他/竹笛/排簫/手鼓等簡單的器樂,雖然錄製條件比較艱苦,陳建年還為專輯錄製了大量的環境音,從臺東都蘭灣衫原海邊的聲聲海浪和初鹿牧場上的牛哞狗叫,到南王街道上的交談人聲和汽車駛過的馬達聲,除了這些專門錄製的實地音況,對錄音中出現的聲音沒有刻意消除,都能聽到老婦在裡面竊竊私語道「就這樣還想出專輯哦」。

蘭嶼島。陳建年的歌就是自己所看見的蘭嶼海岸和卑南山嶺。

陳建年也同外公一樣,所創作的內容基本上都與自己的部落族民,所居住的藍天大地有關,就像這兩張專輯的名稱《海洋》《大地》,都是養育了自己的父親母親。媽媽的花環/姆姆的blue/親愛的小孩/美麗的臺東/,他的歌就是自己所看見的蘭嶼海岸和卑南山嶺,是姆姆嚼檳榔嚼紅的嘴唇,是少女們穿著的美麗的彩衣。

陳建年的本職工作是臺東基層警察,獲得金曲獎之後為聲名所累就請調到蘭嶼島上繼續執勤,除了執勤就是釣魚潛水。有時候想,就這樣挺好,他不能太出名了,不然就會離海太遠,離家太遠。

除了這兩張專輯以外,作為臺灣紀錄片導演湯湘竹的御用配樂,陳建年為其「回家三部曲」(《海有多深》《山有多高》《路有多遠》)分別配樂並發行了《海有多深電影原聲帶》和《山有多高電影概念音樂帶》。

湯湘竹用鏡頭記錄自己的父親,好友,叔伯們,他們有的人在有生之年還能回到家,《海有多深》裡的馬目諾拖著中風的身體潛入到蘭嶼島的深處;而他的父親和叔伯們,作為遠離故土的老兵們,家是永遠都不能再抵達的地方。

兩張專輯的配樂基本上都是純器樂演奏,《海有多深電影原聲帶》大都用吉他彈出淡淡流暢的旋律,就像鹹腥的海風吹進乾淨的吉他裡。其中一首用薩克斯吹奏的配樂,也不知道是不是技術還不成熟,好幾個音都吹破了,但就是這樣笨拙質樸的旋律呀,直接吹到你的心裡。

這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是《蘭嶼情歌》,簡單的吉他,清脆的竹笛,就像是坐在面朝西太平洋的碼頭上海風吹呀吹,然後進來拖著母語的古音長調,唱得土氣又悠揚,就像散落在身後島嶼的部落裡,永遠都有看得到的人間歡喜,看不見的落淚別離。

在《山有多高電影概念音樂帶》中,因為紀錄片講述湯湘竹的父親尋根湘西,加入了簫/南胡/三弦琴等民族元素,聽著這張專輯就仿佛走進湘西竹林掩映的蜿蜒山徑上。

與專輯同名的《山有多高》:

「山高高 路長長

一灣流水 野花香

山高高水長長

有我同行不孤單」

這首歌一別陳建年過去專輯的海洋熱情,加入了湖南民謠的對唱腔調,加上南胡粗糲,女音婉轉,整個曲子都有著竹影般的蒼涼。

而這張專輯裡最感人的,除了《山有多高》,還有這首《熱烘烘的太陽》。湯湘竹父親拍著手向孫兒唱到「熱烘烘的太陽往上爬呀往上爬,爺爺愛我,我愛他呀」,我就會落淚。

陳建年還於2006年發行過一張電影配樂自選集《東清村三號》,收錄了自己為《小站》等三部獨立電影所作的音樂,《出航》《老船長的心聲》《回臺東的火車》,這些他就身處其中的風景,每一首都是那麼自然貼切。此外,陳建年還為同部落的南王姐妹花組合製作了同名專輯,為這張專輯寫歌配器編曲奔走於蘭嶼臺東兩地,而這張專輯不僅讓南王姐妹花獲得第20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也讓陳建年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

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上的卑南族民們

2013年,由角頭音樂發起製作的首部臺灣跨界電影·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在臺北音樂廳上演,這場兩個半小時的少數民族音樂追溯之旅,胡德夫、陳建年、昊恩家家、紀曉君攜手卑南人從古老祭歌唱到《美麗的稻穗》,全場安可返場四次,在難斷的掌聲中卑南人挽著手邁著舞步挪向廳外,在音樂廳前的廣場上,和觀眾們疊成好幾個大圈喝著卑南米酒跳起卑南歌舞,即使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整場熱烈的氣氛。

想要聽民謠麼?去聽陳建年吧。他的音樂才是我心中民謠該有的樣子。現在大陸的這些個民謠,三句離不開孤獨寂寞和姑娘,內裡空虛所以無病呻吟。不是說民謠就要講鄉愁和離別,而是好的民謠來自生活才美呀。問我大陸民謠誰最美,遠有西部歌王王洛賓,近有《平凡之路》之前的樸樹,都是我心中民謠該有的樣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生活需要有詩和遠方來鼓勵自己走出困境
    「這個世界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看到這一句話,讓我有很多的感觸,也有許多隨心而動的言語,雖然書沒讀多少,但也喜歡這些富有詩意的語言。論詩來說它是文人墨客的的特長,但平常人家也可以做出很有意境的詩句,有詩的地方也是有夢想的地方吧……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剛開始看到的時候不理解它的意思,後來查閱才明白它的深意,這裡的苟且並非我理解認知裡的苟且之事, 而是現實生活裡每天重複同樣的人事物,單調枯燥,或者是壓力,鬱悶焦慮,,詩和遠方呢就是美好的想像
  • 存在主義下的自由和理想:你的詩和遠方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距離可可西裡女孩失聯事件過去三個月,黃雨蒙的靈魂大概已經去了屬於她的詩和遠方。你美麗,你堅強,你前途無量,你的家人本有你無限榮光,但你還是選擇孤獨旅行,帶著倔強,留下世人一輪又一輪的死亡教育和聖母般的偽裝。人死了哪會分什麼好人壞人,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還活著。
  • 詩詞典故:雪泥鴻爪——且行且珍惜,遠方都是詩
    「雪泥鴻爪」這個典故出自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說的是人生在世,今天在這裡,明天去那裡,就像飛鴻一樣飛來飛去,時不時會在雪泥上留下幾個爪印。後人就用這個典故比喻以前經歷的往事所留下的點點滴滴的痕跡。
  • 超過5條,你該出去旅遊了,要記得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今年可能會面臨工作問題,疫情問題,我們都挺過來了,不是嗎,雖然很多人過得十分艱難。下面的症狀你如果中了5條,那麼你真的該出去走走了,放鬆一下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 薦書| 泰戈爾寫給孩子的詩:詩和遠方,滋養孩子,美到入魂
    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影響了眾多中國人。生活,要有詩和遠方。讀詩的意義無需贅言,孩子幼年時讀過的詩歌,會在TA心底紮下根。詩裡的美好、溫暖和感動,都將化為他們進步的力量。這本書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專門為孩子寫的詩。
  • 《月亮和六便士》,前半生的苟且?後半生的詩和遠方?究竟是我們理解...
    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本書的主人公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寫了一個半路出家的畫家思特裡克蘭德窮困潦倒的一生,他雖然歷經生活的苦難,卻不忘初心,堅持在繪畫道路上開創自己的獨特風格,並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偉大作品的故事。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
  • 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門票,詩和遠方也很貴
    2015年,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爆紅網絡,這句史上最任性辭職理由挑起了無數文藝青年的躁亂和衝動。一時之間,無數人都想逃離眼前的生活,去看看遠方的世界。可事實上,寫這句話的老師,在旅遊了兩個多月,就與心愛之人定居成都,開了一間民宿,一屋、兩人、三餐、四季,那個男人,才是她的全世界。
  • 觀鳥,我的詩與遠方
    但那些曾經給你驚喜、感動、震撼的人和事,卻總被我們存封在記憶深處,如遠方詩意夢中,一不經意就會讓我們喚醒記憶中的那些溫馨回味,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逼真再現,恍如昨天。幾年前,在張玉老師的安排下,我驅車和周興傑、張書安一道前往京山市楊集鎮參加鳥調(鳥類調查)。
  • 常規、慣性、詩和遠方
    由常軌生活生出的慣性,在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永遠兩三套衣服輪換著穿,不是因為簡樸,只是因為習慣拿手邊的衣服穿——懶得到柜子裡找不常穿因而藏得比較深的衣服;去買菜永遠是老三樣,不是因為拮据,只是因為習慣炒這幾個菜——懶得花心思想新菜式和動腦筋學新廚藝;工作長期穩定甚至一生不曾跳槽,不是因為滿意這份工作,也不是沒有能力跳槽,只是因為習慣了——懶得改變,懶得折騰
  • 夜聽| 螢火蟲的弧線
    夜聽 | 螢火蟲的弧線 2020-06-30 0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池上秋收藝術節臺東上演 齊豫陳建年稻田獻唱
    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共同邀請著名歌手齊豫、臺灣金曲歌王陳建年在豐收的金色稻田裡一展歌喉,為2500名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如詩如畫的藝術盛宴。 金色稻田浸潤著飽滿的水氣,遠方的中央山脈雲霧繚繞,歌者以聲動人,對應山巒流雲,與風中稻浪起伏呼應,與天地萬物一起吐納,讓在場觀眾大呼過癮。
  • 《獵人筆記》:給你想要的詩和遠方
    大自然終於生機煥發,讓人不禁拾回讀詩的意趣和對遠方的嚮往。明媚的春日裡,宜讀《獵人筆記》,在料峭春寒中期待著溫暖的來臨。屠格涅夫應是個極有生活情調的人。他筆下的俄羅斯風光和風土人情,熱情洋溢,溫暖淳樸。他在遊獵途中記下的點點滴滴,釀成一壇濃鬱的美酒,讀來讓人發醉。
  • 微喪·成熟女生頭像:我也有詩和遠方 只不過詩很爛 遠方也很黑暗
    微喪·成熟女生頭像:我也有詩和遠方 只不過詩很爛 遠方也很黑暗今天給大家帶來幾組微喪成熟女生頭像,如果有喜歡的請不要錯過,當然也可以拿去保存哦。在生活中每一個女生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開心的人,並且也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很多事情。看到圖中的這位女生,一個人走在黑夜裡。
  • 藏在遜克的「詩和遠方」
    低頭拾些許雜草,聽秋風瑟瑟,令人心曠神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就在眼前。遜克的秋是作家心中的「詩和遠方」。不僅可以到東山森林公園、黎明灘大草原感受北國獨有的秋日風光,還可以去俄羅斯族第一村體驗迷人的異域風情。俄羅斯族第一村坐落在中俄邊境線上,與一江之隔的俄羅斯波亞爾科沃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村中居民大多是中俄混血,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學者、遊客來此研討、觀光。秋日的俄羅斯族第一村顯得越發神秘,被夕陽餘輝包圍的俄羅斯套娃整齊地排列在廣場,一座座俄式風情小屋安靜地等待它的主人勞作歸來。
  • 《太空旅客》我們不能只想著詩和遠方,而忘記眼前的美好!
    《太空旅客》我們不能只想著詩和遠方,而忘記眼前的美好!男主是個屌絲,女主是個白富美。男主在飛船上意外醒來,於是他可以一個人享受飛船上的大部分設施,他雖然剛開始很困惑驚恐自己為什麼提前醒來,後來就自娛自樂玩開了。女主是個厭倦了地球生活的作家。
  • 聽讚美詩的一些見證——不要消滅聽讚美詩中給你的感動
    充滿我,今天聽這首歌。因為昨天夜裡的時候,感覺到到空虛,就想到這個詞彙,也自然地想起來一首歌——充滿我(生命河靈糧堂)。白天就聽了很多遍的這首歌。得到很多安慰。前幾天,有一個意念想到一首歌,我屬於你。一直感動於我屬於主。然後就搜到一首熟悉的歌——能不能。然後就聽這首歌。
  • 海豚有聲語音閱讀器--文章小說想聽就聽!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淹沒在海量的信息文字中,每天低頭刷手機,抬頭看電腦讓眼睛越來越疲勞,今天給大家安利一款解放雙眼的語音閱讀神器——海豚有聲APP,任意文章小說,既能看又能聽!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一鍵朗讀超便捷,多種音色供選擇,解放雙眼雙手,場景隨時切換!是您保護視力,學習休息兩不誤的最佳選擇!
  • 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怎麼樣,是安於現狀還是詩和遠方
    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是無憂無慮,做自己所想,想自己所做。就如鳥兒飛向藍天,就如風兒無比自由,到能到之地,看能看之人。人不存在絕對自由,受絆於世俗及各種瑣事,當你放手一搏做個真我時,你發現事情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很多事要處理,很多人要掛念。擔心這些日常裡的人和事便成了阻礙你放飛自我的決心。放不開,逃不掉,人生就這樣被死死按在固定生活軌跡中。
  • 靜夜,聽風,聽雨
    夜已深,人未眠,風吹簾動,雨敲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外面已經悄悄的下起了雨,天氣已經很涼了,靜靜的夜,只有風聲,雨聲,除此之外,一片寂靜,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 夜闌臥聽風吹雨,這被網友玩壞了的詩,你還記得下一句是什麼嗎?
    第一次看到有人告白用這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時候,我震驚了!震驚之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假使陸遊聽到自己的名篇被改成這樣「人不人、鬼不鬼」的句子,不知道會不會被氣死?聽多了「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朋友們,還能想起來原詩是什麼嗎?原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