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期原創作者小蓓,冬草夏草的大名想來是沒有人沒聽說過的,其一是因為它奇特的生長特性,其二是因為它對於人體健康的功效,有著非常大的增益,不是大補,是太補的那一類,比大還多一點。那作為它蟲體的蟲草蝙蝠蛾,具體是如何生活的呢?
1.生活史:蟲草編蝠蛾生活在高海拔地區,周年溫度很低,因此發育速度很慢,一般3~5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凍土層下越冬,但不休眠。成蟲出現於6~8月份,壽命3~12天,平均7天。卵的發育歷期為32~47天。幼蟲期2.5~3天,一年四季在產地土壤中均可挖到幼蟲。預蛹期7~18天,蛹期15~42天。
2.生活習性:蟲草蝙蝠蛾的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潛伏於寄主植物(如珠芽蓼)的葉背和石塊縫隙等背陰處,不取食,無趨光性成蟲多在下午4~6時羽化,羽化後的成蟲迅速攀緣到附近植株上展翅,然後用前足和中足抓住附著物,頭朝上把身體吊起來,不吃不動,直到黃昏才開始飛翔。
雌蛾不飛,只振動前翅,招引雄蛾前來交尾,交尾都在深夜完成,雄蟲一生交尾1次,雌蛾可多次交尾。雌蛾一般交尾後1~2小時開始產卵,卵散產於寄主植物附近的土壤表面,在18小時內可產出腹中卵的70%~80%,每隻雌蛾一生產卵400~800粒。
孵化後的幼蟲就會鑽入土中,然後基本上它們就在表土下10~25釐米的地方進行日常活動,取食寄主植物的地下莖,活動時形成地下的隧道。成熟幼蟲吐絲築成土室化蛹,蛹體可藉助於腹部各節背、腹面的幾排棘狀構造,左右搖動而上下活動。
3.生活環境:冬蟲夏草和寄主都是喜歡待在高地方的主,無限接近天空的那種,最喜歡的是待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土壤中,其次是海拔稍微低一點的3000米左右海拔的周邊高原或者是雲貴高原、黃土原、內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裡木盆地等,但分布不多。我國的西南地區為冬蟲夏草和寄主的分布中心,如西藏的林芝,雲南的麗江和四川的甘孜等地。
最適宜蟲草蝙蝠蛾生長的首先當然是它們喜歡的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土,海拔越高長得越好,其次呢才是分布海拔較低的高山棕色和暗棕色針、闊葉林土壤。該蟲要求土壤微粒聚合體間的連接比較疏鬆,孔隙性好,形狀不規則,屬粒狀結構體。土壤pH值5~6.5,含水量30%~50%,有機質含量8%~20%土壤為鹽所飽和,富含鈉、鎂、鈣、鐵、磷等微量元素。
幼蟲喜食的植物有珠芽蓼、圓穗蓼、頭花蓼、雪山黃芪、小大黃、金臘梅、黃精等高原草甸植物的地下莖。在無上述寄主食物的地方,也可取食青稞芽、麥芽、谷芽等禾本科植物和十字花科、莎草科的嫩根及胡蘿蔔塊根等,幼蟲也能正常生長。蟲草蝙蝠蛾長期適應於高寒地區環境,耐低溫、怕高溫。
在低溫2℃時就開始取食活動,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左右,溫度高於20℃就會讓它感到不適,具體表現出不取食、活動激烈或者互相殘殺等異常現象。該蟲最適宜生長的土壤含水量為35%~45%,低於10%,出現死亡,高於50%,土壤易成泥狀,亦容易死亡。
所以,既然蟲草蝙蝠蛾會在蟲草上寄生,那它的生活環境必然是與蟲草類似的,能夠碰到一起,才會讓它們變成了一體,這個環境主要還是高海拔地區的,它們耐嚴寒,蟲草蝙蝠蛾不喜歡高溫。小蓓今天就它們的三個方面來述說了它們的生活,包括生活環境和它們的習性,以及生活史,就是生活周期。你認識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