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原來是這樣誕生的!它是蟲是草?4分鐘了解一下!
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方,生活著一種神奇的物種,它有著蟲子軀體的同時,還在頭部長出了一根草,形如犄角。數百年以來,蟲草都被人類視為與人參和鹿茸齊名的名貴滋補中藥材,享有極高的聲譽,在民間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即寧要蟲草一把,不要金玉滿堂,所謂蟲草也稱冬蟲夏草,顧名思義是指冬天為地下之蟲,夏天為地上之草,那麼,這種奇特的物種究竟是蟲還是草?事實上,它既不動物,也不是植物,清道光年間,齊學裘曾在《見聞續筆》中記述:扶滇時復得異卉數百種,其奇形異色,真有思議不及者,有冬蟲夏草,冬則蟲蠕蠕而動,首尾皆具;夏則為草,作紫翠雜色,山中人取其半蟲半草者鬻之,植物動物合為一氣,何生物之奇也,由此可見,冬蟲夏草在冬天是蟲子,在夏天是草,它甚至被賦予了神話色彩,人們往往驚訝於冬蟲夏草富含的營養成分和有效元素,以及諸多藥用價值與功效,從而被人們尊崇,如今,在現代科技、分子物理學的研究檢測下,人們逐漸得知,原來冬蟲夏草是一種菌。
令人深感詫異的是,冬蟲夏草本是蝙蝠蛾的後代,會躲在陰暗潮溼的土壤中逍遙自在,並以各種植物的嫩根為食,在長達三年的時光裡,不斷成長,等到發育成熟之際,也就是十月份前後,它就能破繭而出,揮動翅膀,飛舞在廣袤的草原上,然而有一部分幼蟲,卻在土壤中偶遇了唯一的宿敵,這意味著它的命運將完全被改寫,它名為冬蟲夏草菌,屬麥角菌科,是蝙蝠蛾幼蟲的天敵,成熟後,它會隨風散落在大地,而後隨著雨水滲透到土壤中,在暗不見光的地底下,其天性指會引著它尋找幼蟲,不達目的不罷休,它們在未遇見時,會像仇人一樣分外眼紅,在後來的邂逅中,又會如同一對情侶般親密,它們的血肉之軀會不斷交融、彼此依附,直到生命合二為一,共同生長,屆時,菌絲會在幼蟲的體內肆意的吞噬養分,令幼蟲逐漸僵化,此時的菌絲得到了充分的滋養,會不斷進化,幾度寒暑後,在冰雪融化的春天裡,菌絲會從幼蟲的頭部探出地面,長出子座,與這個世界連通,到了五、六月的時候,就是冬蟲夏草採收的季節,當地的藏民會匍匐在地,用特製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將冬蟲夏草從泥土中挖出。
在研究人員看來,冬蟲夏草的下面一節的確是蟲,也就是蝙蝠蛾的幼蟲,人們將其稱為子座,不同的是,研究人員普遍認為上面一節不是草,而是一種菌,名為被毛孢,將二者合起來後,即蝙蝠蛾被毛孢,學術界內,也常常將冬蟲夏草稱為蝙蝠蛾被毛孢,冬蟲夏草則為通俗叫法。
正因冬蟲夏草菌侵入了蝙蝠蛾幼蟲的體內,隨後,逐步消化掉蝙蝠蛾幼蟲體內養分,才得以長成一種真菌體,即冬蟲夏草,它的生長過程經歷了:蝙蝠蛾產卵→幼蟲發育成長→幼蟲受蟲草菌感染→蟲草菌生長散播菌體孢子,這一複雜的周期步驟,很少有人知道,蝙蝠蛾幼蟲的生長發育周期為2-4年,在生長過程中,每年春季氣溫轉暖後,幼蟲在地表土層活動時,受到蟲草菌感染之際,菌體就會在幼蟲體內侵染,幼蟲痛苦難耐後欲破土鑽出土層,在抵達土層1-2釐米左右時死去,成為僵蟲,最後成熟散發孢子,以此生生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幼蟲被蟲草菌侵染的機率很小,就冬蟲夏草而言,冬蟲夏草的營養成分是蝙蝠蛾被毛孢菌絲體和代謝產物,關鍵在於菌種和基因決定著冬蟲夏草的營養成分,倘若選用與冬蟲夏草基因相同的菌種,再加上一個良好的模擬原產地生態環境的產業化工藝,就能使得人工產業化的冬蟲夏草超過天然野生的,畢竟人類產業化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瞬間長見識了?
你知道嗎?很久以前人類就已發現,冬蟲夏草可增加動物和人的睡眠時間,改善睡眠質量,這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在調節睡眠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統通過改變各種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而相關的細胞因子又會通過與機體神經系統和內分泌、激素的相互作用參與睡眠調節
對此,小夥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