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女性請注意!更年期提前將導致基因突變引發冠心病!

2020-12-08 健康界

更年期是指婦女從性腺功能衰退開始至完全喪失為止的一個轉變時期,包括絕經前期、絕經和絕經後期。

絕經標誌著女性生殖功能的終止,是中年婦女經歷的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有研究表明,絕經後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大增加1。西方國家女性的絕經平均年齡在51歲,但約有10%的婦女在45歲前出現更年期,更有1%的婦女在40歲之前經歷更年期2

女性在40歲之前出現絕經現象是過早絕經的表現,這與衰老加速及心血管病、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

有研究發現,絕經過早與心血管病之間的關聯獨立於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等),多個國家的心血管指南將過早絕經列為「風險增強因素」,以指導一部分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等風險的婦女,服用他汀類藥物進行一級預防3值得注意的是,絕經過早與心血管病相關的機制尚未闡明。

女性絕經的年齡差異,與心血管病發生風險之間的關聯

雖然,大眾廣泛認可過早絕經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關,但過早絕經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相關性,以及隨著年齡風險的變化情況尚不清楚。2019年10月3日,澳大利亞的學者在Lancet Public Health發布了一篇研究,主要評估了不同絕經年齡與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之間的相關性4

圖1: 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and risk of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該研究對1946年到2013年,5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斯堪地那維亞、美國、日本和英國)的15項觀察性研究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匯總分析。提取了受試者的絕經狀態、自然絕經年齡、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卒中)的數據。排除了做過子宮切除或卵巢切除術的女性和沒有報告絕經年齡的女性。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是首次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定義為冠心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和心絞痛)或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的複合終點。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來評估絕經年齡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率的相關性。

該研究發現,與50-51歲絕經的女性(參照組)相比,過早絕經(HR 1.55,95% CI 1.38-1.73;p<0.0001)、早絕經(1.30,1.22-1.39;p<0.0001)、相對早絕經(1.12,1.07-1.18;p<0.0001)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更高。與參照組相比,晚絕經(0.88,0.83-0.93;p<0.0001)女性,末次隨訪時還在絕經前期或圍絕經期的女性(0.52,0.48-0.56;p<0.0001)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若將絕經年齡作為一個連續變量,絕經年齡每提早一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3%(1.03,1.02-1.04;p<0.0001)。

圖2: 絕經年齡和首次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的相關性

該研究發現,在與50-51歲時絕經的女性相比,過早絕經(<40歲)和早絕經(40-44歲)的女性,在60歲之前發生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但在70歲之後風險不增加。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需要密切監測提前絕經的女性,絕經年齡應該考慮成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層的重要因素。

手術絕經也將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同樣,在2019年11月18日,來自美國的學者在JAMA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於40歲以前自然絕經以及通過手術摘除兩側卵巢的女性,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都有大幅度的提高3

圖3: Association of Premature Natural and Surgical Menopaus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該研究在2006-2010年間,納入了英國144260名40-69歲絕經後的女性,並隨訪至2016年8月。以正常絕經的女性為對照組。在144260名絕經後女性中,4904名(3.4%)自然過早絕經,644名(0.4%)手術過早絕經。

研究顯示,對照組中有5415名(3.9%)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每1000女性每年5.70例。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主動脈狹窄、二尖瓣反流、房顫、缺血性卒中、外周動脈疾病和靜脈血栓栓塞。自然過早絕經組中有292名(6.0%),發生率為每1000女性每年8.78例;手術過早絕經組中有49名(7.6%),發生率為每1000女性每年11.27例。無論是是自然過早絕經或手術導致的過早絕經,其心血管發病風險均顯著升高。

表1: 自然或手術性絕經女性相關的心血管事件診斷的危險比

簡而言之,與正常絕經的女性相比,自然過早絕經與手術過早絕經組中發生心血管單項事件、高血壓、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分別為1.36和1.87,這兩項指標均經過了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更年期激素治療的校正。

女性過早絕經將導致CHIP,這可能是心血管病發病的根本原因

儘管多年來,多項大型的權威研究均表示,女性過早絕經與各種心血管病的發病、死亡率顯著相關。甚至,有專家建議將絕經年齡納入女性心血管病危險分層因素。然而,女性絕經過早與心血管病之間的相關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絕經究竟是通過何種途徑導致心血管病風險增加呢?2020年11月9日,來自美國的學者在Circul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了女性絕經年齡是如何影響心血管病的發病趨勢5

圖4: Premature Menopause,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在該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種與造血相關的疾病——意義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CHIP是指由一個造血幹細胞或者其他早期的起始血細胞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而發展成一個帶有一些基因變異的亞型。這個亞型帶有基因變異一般是非驅動性的,而且該亞型佔血細胞的比率跟年齡有很大的相關型。研究表明,40歲以下的該亞型的比率只有少於1%,而超過70歲的,可能比率會高達10%-20%。

先前有研究表明,如若冠心病患者存在CHIP,則其冠心病發病機制與某一炎症途徑有關。尚未有研究探討,CHIP在絕經後婦女中發生的比例。

該研究納入了兩個隊列中(WHI及UK Biobank)19606名絕經後婦女,其中418名(2.1%)為自然過早絕經,887名(4.5%)為手術性提前絕經。

在有過早絕經史的婦女中,各隊列的CHIP總患病率為8.8%(115/1305),無絕經史的婦女為5.5%(998/18301)(P<0.001),且CHIP患病率隨著絕經年齡的提前逐漸增加,絕經前婦女與未絕經婦女的CHIP患病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相關性分析,研究人員發現CHIP發病與自然過早絕經的隊列有關,而與手術相關的過早絕經無關。

圖5: meta分析CHIP與過早絕經之間的相關性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特異性分析,發現DNMT3A基因突變相關的CHIP與絕經期提前顯著相關。而在絕經後中年婦女中,是否存在CHIP與ASCVD獨立相關。

圖6: CHIP與ASCVD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總而言之,該研究發現,在絕經後婦女中,過早絕經(尤其是自然絕經),與CHIP發病獨立相關。婦女更年期提前可能是易患CHIP和CHIP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信號。

隨著科技技術的進展,在醫生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精準治療時代已經到來。這項在Circulation雜誌上發布的新研究,對婦女是否出現更年期提前,提出了基因學上的證據。在未來,我們可通過基因檢測,來預測可能發生疾病的人群,並提前做出預防措施。而這項新研究,將對篩查ASCVD人群存在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Virani, S. S.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41, e139-e596,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757 (2020).

2. Zhu, D.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an international pooled analysis of 11 prospective studies. Eur J Epidemiol33, 699-710, doi:10.1007/s10654-018-0367-y (2018).

3. Honigberg, M. C.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mature Natural and Surgical Menopaus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doi:10.1001/jama.2019.19191 (2019).

4. Zhu, D. et al. 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and risk of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4, e553-e564, doi:10.1016/S2468-2667(19)30155-0 (2019).

5. Honigberg Michael, C. et al. Premature Menopause,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Circulation 0,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1775.


相關焦點

  • 基因突變可能與不孕、更年期提前有關
    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一種之前未知的特定基因在生育方面的作用。當果蠅、蛔蟲、斑馬魚和老鼠的基因缺失時,這些動物就無法生育或異常早地失去生育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卻看起來很健康。通過分析人類的基因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基因突變與絕經提前之間的聯繫。
  • Nat Commun:新發現!鑑別出與女性常見癌症發生相關的基因突變組合
    2019年8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和Van Andel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兩個基因突變的組合或與女性子宮內膜癌發生直接相關。
  • 2020年的最新研究:更年期與性生活
    因性腺功能衰退的直接表現是月經減少和消失,所以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於「90年代絕經研究進展」的會議上也提出了圍絕經期的新定義來取代「更年期」一詞。「圍絕經期」可以短至2~3年,或長達8~12年。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中國更年期女性人數躍居世界首位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 王君平)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更年期女性人口的增長速度還將進一步加快。目前中國更年期女性已達到1.6億,每年有超過1億2千萬女性深受更年期症候群的困繞,中國的更年期女性人數躍居世界首位。
  • 收藏|2020年心臟病領域年度研究匯總|2020年度盤點|心臟病|研究...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1/jamacardio.2020.0239Heart橫斷研究:脂蛋白(a)的血漿水平可預測冠心病的病程發展脂蛋白(a)[Lp(a)] 是一種類低密度脂蛋白的血脂顆粒,主要由富含膽固醇酯的內核和載脂蛋白(a)[Apo(a)]組成,具有基因多態性和血液濃度長期穩定的特點,
  • 山大生殖團隊新成果: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
    3月14日,權威科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BRCA2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BRCA2 in Ovari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通訊文章,為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提供了新證據。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關鍵基因突變致不孕 女性不孕的原因
    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萊斯大學發現了:某個基因的突變可能會是導致女性不孕的原因。  專家表示,有大約10-15%的夫婦患有不孕不育以及50%女性患有習慣性流產的原因不明。"Van den Veyver是貝勒大學婦產科學、分子及人類遺傳學教授,也是貝勒大學及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臨床產前遺傳學主任,他表示:"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導致NLRP家族的某些基因失去功能,導致習慣性流產、胎盤發育異常、著床前胚胎丟失或是極罕見的出現胎兒發育障礙,致使女性不能夠順利妊娠。"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更年期潮熱的研究進展
    手術或乳腺癌治療所致的更年期潮熱較自然絕經婦女更為嚴重和持久。潮熱存在一定的種族差異,其中白人女性患病率最高,中國和日本女性患病率最低。現就SGB治療更年期潮熱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通過環境加熱和冷卻法測得伴和不伴潮熱女性的熱中性區分別為0.0℃和0.4℃。在有潮熱症狀的更年期女性中,核心溫度升高作用於一個非常狹窄的熱中性區,從而觸發潮熱。
  •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自閉症病例可能有5%源自基因隱性突變,女性發病率低於男性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發現,基因隱性突變引發自閉症的情形比人們原先認為的更常見,可能有3%到5%的病例與此有關。
  • 神經性綜合症由ATAD3A基因突變所導致
    (原標題:神經性綜合症由基因突變所致) 科技日報華盛頓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兒突然死亡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了一種導致嬰兒猝死的新基因突變,這可能會解開凱薩琳·福爾比格的案子——她因謀殺和過失殺人罪被判30年徒刑,目前已過半。福爾比格女士在2003年被陪審團定罪。她一直堅持自己的清白。2018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卡洛拉·維努埃薩教授和託多·阿索夫博士通過對福爾比格女士的基因組測序,首次發現了基因「CALM2」的新變體。在福爾比格女士和她的兩個女兒身上都發現了CALM2基因的「G114R」變體,這種變體預計會導致致命的心律失常。據研究人員稱,這種變異可能會對福爾比格的定罪提出嚴重質疑。
  • 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可能導致先天「豁牙」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禾)溫州醫科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基因組醫學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北京安貞醫院、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國立口腔頜面部研究所,首次發現了WNT10B基因突變可導致先天性或遺傳性多數牙缺失
  • 女性45歲還未到更年期,平時三種食物避而遠之,或能幫你平穩度過
    導語:更年期的女性容易情緒不受控制,若想讓更年期延後,平時可以保持機體活力,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的身體各器官處於年輕狀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也能夠延緩更年期的到來。2、脂肪量過高的食物脂肪量較高的食物一般熱量比較豐富,營養也多,經常吃這種食物容易導致體內營養過剩,不僅對各器官造成損害,而且還容易使脂肪堆積在體內讓人出現發胖症狀,若身體經常肥胖,就會使機體活力不足,出現提前衰老症狀。3、含糖較高的食物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容易被女性朋友所喜愛,平時一定要減少含糖類零食以及蛋糕等甜食的攝入。
  • 新研究揭示最常見的SF3B1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癌症
    2019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確定了SF3B1(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亞基1)基因突變如何促進很多癌症形成,其中SF3B1是最為頻繁發生突變的剪接因子編碼基因。
  • 徐志忠醫生:女性的更年期,會已引發慢性咽炎嗎?
    更年期是女性的必經階段,在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很多種更年期綜合症,每個女性的症狀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心煩,心慌,發脾氣,失眠,出汗,、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精神差、食慾減退、心煩意亂等。有可能會出現咽喉不舒服現象,同時伴有口乾舌幹的現象。
  • 「乳腺癌」P53基因突變導致亞裔乳腺癌患者預後不佳
    2020 年乳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超過了肺癌的220萬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新研究揭示最常見的SF3B1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癌症doi:10.1038/s41586-019-1646-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確定了SF3B1(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亞基1)基因突變如何促進很多癌症形成,其中SF3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