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見過咖啡烘焙豆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一枚烘焙好的豆子,質地上有點類似於一塊木頭,實際上也確實差不多,咖啡豆的主要成分跟木頭一樣,都是纖維素,理論上來說,咖啡豆裡除了這些纖維素,其他的都是可以溶於水的。而這些可溶物除了我們想要的咖啡風味,還有一些讓人感覺不適的風味。
我們在萃取咖啡豆裡的這些可溶物時,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平衡點,萃取不足的話,咖啡會有臭酸和澀感。而萃取過度又會加重苦澀,伴有灰燼的味道。一般咖啡粉萃取程度控制在18%到22%。以前人們會在衝煮之前稱一下咖啡粉的重量,等衝煮結束再把咖啡渣烘乾,這樣就可以確定咖啡萃取程度。現在有很多的智能設備,配合手機,通過咖啡的折射率就可以確定這個比例。
我們在喝酒的時候都有個酒精度數,也就是酒精的體積百分數,平時喝的43度、52度白酒,都是指的酒精含量。其實喝咖啡也有隻有類似的指標,那就是咖啡的濃鬱度,但是這個概念被很多商家印在速溶包裝上,用來表達烘焙程度以及苦味的強度。咖啡的濃鬱度其實是指的咖啡可溶物的比例。
對於咖啡的濃鬱度,一般是有多種方法可以調節,最常見的就是通過改變粉水比,同樣的水量,咖啡粉越多,濃鬱度也就會越高。描述形式一般是每升水所使用的咖啡粉克數。比如500毫升的水衝煮30克的咖啡粉,濃鬱度就可以表示為60g/l。
不同產區和地區的人們在衝煮咖啡時的喜好都不一樣,比如巴西人一般40g/l,而到了北歐地區人們更喜歡高濃鬱度的咖啡,能達到100g/l,這個就需要我們自己在生活中自己去摸索,多嘗試,才能確定哪一種適合自己。還有另一種形式調整濃鬱度,就是改變咖啡萃取率,浸泡時間越長,萃取率就越高,溫度越高,萃取率也會越高。
所以濃鬱度跟牛奶和糖沒有太大關係,只是因為各種商業宣傳,諸如奶香濃鬱之類的詞語,讓大眾對咖啡的濃鬱理解又有偏差。對於很多專業的咖啡從業人員,往往都會拒絕咖啡中加奶加糖,這也是消費者和從業者之間經常爭論的話題。因為牛奶和糖都會搶走咖啡中的很大部分風味,咖啡加牛奶其實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牛奶可以阻隔咖啡中的苦味,因為絕大部分的咖啡做出來都會有苦味,畢竟鄙視每個人都能有著完善的設備原料和高超的衝煮技術。加糖也只是讓咖啡更容易入口。
關注咖啡小芝士,每天學點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