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是慢慢培養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被忽悠養成的。最初的名酒評選,清一色的六十度以上,說明那時候的消費習慣偏向於高度酒。到後來才慢慢地出現了諸如茅臺53度,五糧液52度的酒獲獎。白酒的低度化趨勢也逐漸顯現,只不過按照專家意見,醬香的53度和濃香的52度,是酒最好的度數。從飲用感覺到酒成分,都是以這個度數的白酒為最,從而更容易被接受。自從張弓首創了低度純糧酒以後,各個廠家紛紛跟進。於是乎,各類柔和綿柔柔雅淡雅等等大行其道,一時間你方還沒唱罷我就登場,好像酒度數越低就越健康。其實低度酒用範偉的那句忽悠,接著忽悠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按照原來的工藝,但凡是低於五十度的白酒,都會出現渾濁現象。估計誰買酒都不會也不敢喝那些看著跟大米湯那樣的酒,畢竟這不是一壺濁酒喜相逢的大明王朝。那麼怎麼才能應對低度酒渾濁呢,不外乎兩個方法。一個是過濾過濾再過濾,再就是先把酒精稀釋兌原酒,不過這兩個方法都有弊端。兌了酒精的肯定不是純糧了,而經過多次過濾的也會把裡面的活性物質過濾掉,乙酸乙酯己酸己酯等都不合格,需要人工添加一些不夠的東西。比如說山東,大部分都是低度酒,三十多度四十多度遍地皆是,好像不是洗洗更健康,而是低度就健康。這點來說,西北地區的人們就不是那麼好忽悠了,那邊一直都喝高度酒。
基本上都是五十度及以上的,低度酒市場非常小。至於我們,每次到山東採購瓶子等,都自己帶酒,從來不喝那些低度白酒。所以,提問的多少度的白酒好喝,還真不好回答。從純糧酒的概念來說,還是五十度以上的白酒好。但如果是新酒,則感覺比較辣,遠不如勾兌低度酒那種喝起來沒什麼感覺的感覺。很多人喜歡吹噓,說什麼時候幾個人喝了多少瓶。如果是低度酒喝一瓶沒事,那麼高度酒很可能七八兩就醉了。還有,本來500毫升就不到一斤,更何況那些灌裝了450毫升甚至更少的,這樣的一瓶可真不是一瓶。
酒幾大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它香型(鳳香型,兼香型等)
重點說說醬香型,也就是個人喝得最多的香型。
酒代表:老牌茅臺,郎酒,習酒……三巨頭無法撼動
二梯隊:國臺 珍酒 金沙回沙 釣魚臺 厚工坊 賴永初
三梯隊:築春,碧春,武陵,觀真……
再有些地方醬香就不在考慮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