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黃河好生態 移出幸福新生活
——水保治理與水庫移民工作同頻共振的合陽實踐
渭南日報 記者 馬辛 通訊員 趙文婷
2019年8月20日,按照合陽縣機構改革方案,該縣原移民開發局和水土保持工作站合併重組,新成立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過去,原移民局和水保站既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又同向發力、相互配合,為合陽縣的水保治理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作出了應有貢獻;重組之後,二者功能從簡單的「物理疊加」變為深入的「化學反應」,圍繞著「改善群眾生活、服務縣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追趕超越」的總體要求,以貫徹落實水土保持和水庫移民後扶政策為抓手,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水保治理融合、貫通,持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合陽方案」。
移民新村山水岔峪
老宅換新顏 家園變公園
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位於徐水河入黃河的交匯處,多少年來,防汛和築堤幾乎構成了這些背靠崖畔、臨水而居的村民的全部生活。然而,隨著徐水河河道景觀改造治理工程和岔峪村整體就地搬遷工程的啟動實施,這一切已成過往。岔峪村村民在迎來幸福新生活的同時,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讓出了空間。
「搬出來」更要「穩得住」。在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看來,岔峪村生態搬遷不是終點,讓岔峪村的貧困戶順利脫貧致富、讓全體村民在安居的同時還能夠樂業,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產業轉型便成為關鍵。
路井鎮上東陽水保治理
岔峪村地理環境特殊,過去那種粗放式的農業發展方式,不僅收成微薄,而且帶來了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得不償失。但與此同時,臨近沿黃公路,南接洽川核心景區,北有司馬遷祠、壺口瀑布等景點,給岔峪村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如今,岔峪村朝著集旅遊休閒、民俗文化、田園度假、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沿黃旅遊文化村莊大踏步邁進,僅2020年十一長假期間,岔峪村接待遊客1.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萬餘元。2020年11月25日,合陽山水岔峪景區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百良鎮岔峪民居
產業後勁足 振興譜新篇
作為全縣有名的水庫移民村,路井鎮新民社區的村民來自9省18縣,屬典型的水庫移民村,長期以來面臨著管理和發展等方面的諸多難題。然而,近年來,在「美居留人、文化留德、興業留心」的振興綱領的引領下,新民社區創造了全縣第一家農村合併社區、全縣第一批「三變改革」試點村、全縣第一個農村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縣第一家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多個全縣「第一」,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目前,新民社區的葡萄種植面積已達2000餘畝,人均純收入突破兩萬元。村上正以設施紅提為主導產業,開拓服務業、加工業、養殖業三位一體的經濟發展新格局。有了產業振興這個「定海神針」之後,新民社區在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就業技能、樹立文明鄉風等方面持續發力,實現了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路井鎮西王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後進村」,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基礎設施薄弱、無集體經濟收入。然而,短短的幾年時間,在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的幫扶下,西王社區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和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大跨越。此外,和家莊鎮的西馬社區等諸多村莊,都受惠於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的諸多政策,實現了從「面子」到「裡子」的全方位發展。
岔峪遊客中心
打好生態牌 念好發展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坐擁一條黃河、十裡荷塘、百種珍禽、千眼瀵泉、萬畝蘆葦的合陽,對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關係,有著更為準確、更為深刻的理解。
合陽縣是黃河中遊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任重道遠。
近年來,合陽縣先後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省級水土保持補償費使用項目、水土流失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項目、中央預算內項目等五大類項目,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合陽移民產業培訓中心
尤其是2020年,該中心按照綜合治理、分塊推進的原則,投資2450萬元,對黃河西岸實施造林綠化、溝頭排水等流域治理,對新池、黑池、金峪3鎮6個社區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水保項目助推生態文明,以生態文明助力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提升民生福祉,交出了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恢復治理的合陽答卷。
正如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緱立民所說:「水土保持和移民扶持是我們工作的兩大核心,前者事關生態,後者直接與民生相關,但兩者並非對立,因為生態就是最大的民生。因此我們要一手打好生態牌,一手念好發展經,讓合陽成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路井鎮新民葡萄產業
未來,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將致力於做好水土保持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的各項工作,通過持續實施推進美麗家園建設項目、產業轉型升級項目以及創業就業能力建設項目,讓合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美,讓群眾的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