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激動!兩隻白頭鶴高空飛過,用力拍打翅膀,一邊飛,一邊發出響亮的『誇誇』聲,與大蘇州常見的鷺鳥截然不同。」回憶起首次拍攝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溼地旗艦物種——白頭鶴,90後鳥類調查員周敏軍仍難掩興奮之情。
日前,蘇州溼地自然學校鳥類調查員在長江邊發現了白頭鶴。由此,「白頭鶴」也成為大蘇州地區發現的第365種鳥,第4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這/
兩隻鳥不尋常!
蘇州溼地自然學校鳥類調查員周敏軍記得很清楚,11月5清晨9點左右,他和另外一位調查員錢鋒在常熟的「鐵黃沙」進行鳥類監測時,發現有兩隻大鳥從西南方向緩慢飛來。
「聲音洪亮,能聽見翅膀用力振動的聲音,有動物園裡的丹頂鶴那麼大,80~90釐米。」周敏軍回憶說,當時他們的旁邊是蘆葦蕩,還有其他鳥類棲息,那兩隻鳥與大蘇州常見的鷺鳥截然不同。
很快,周敏軍舉起長焦相機,定格下這見證奇蹟的瞬間。其後,兩隻白頭鶴徑直飛往了長江的江心洲,消失在水天一色之中。
經鑑定,周敏軍拍下的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頭鶴」。
周敏軍告訴記者,「白頭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溼地旗艦物種,素有「世界神秘珍禽」和「修女鶴」的美譽,全球只剩9000餘只的白頭鶴。
(周敏軍)
雖然現場無法分辨出這兩隻「白頭鶴」的性別,但從業多年的周敏軍斷定是一對雌雄鳥,「白頭鶴還有『愛情鳥』之稱,白頭鶴一生只會選擇一個伴侶,一旦選擇了幾乎終身形影不離,生死相依。」
而此次,也是蘇州歷史上首次記錄到白頭鶴這種鳥類。白頭鶴也成為蘇州發現的第365種鳥,以及第4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生/
態好了,「環保鳥」也來了!
白頭鶴(學名:Grus monacha),大型涉禽(涉禽為鳥類六大生態類群之一,指那些適應在水邊生活的鳥類,也叫溼地水鳥),體長不到1米,通體灰色,頭和脖子白色,前額黑色,眼睛和頭頂皮膚為紅色。
據悉,白頭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世界僅存9000餘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動物,以及《華盛頓公約》I級保護動物(最高級別)。
首次出現在蘇州的「白頭鶴」從哪來?要到哪去?
「白頭鶴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及中國東北,它們越冬的目的地通常是安徽的升金湖保護區,以及上海的崇明東灘保護區等地。」周敏軍介紹說,白頭鶴90%出現在韓國、日本,在國內的數量並不多。
那麼,白頭鶴以及各種珍稀瀕危鳥類的發現,對於蘇州來說,到底有啥意義呢?
「白頭鶴它不僅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時也是溼地旗艦物種,對蘇州的溼地保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長江大保護』下,生態環境得到提升的一個好結果。」蘇州市溼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馮育青告訴記者。
白頭鶴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是大氣和水質監測鳥,也有「環保鳥」之稱。它們不用考慮利益因素,也不會有輿論壓力,哪裡環境好,就在哪裡過境棲息,這是大自然最簡單的法則,是對環境最有信服力的評價。
馮育青還提到,蘇州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有眾多鳥類在這裡過境和棲息。2000年《蘇州野生動物資源》中記錄的蘇州野生鳥種有173種,而隨著蘇州生態環境的改善,如今這個記錄變成365種。
鐵/
黃沙,蘇州生態變遷的「見證地」
本次,白頭鶴出現在蘇州的地方名叫「鐵黃沙」。鐵黃沙是常熟市境內長江灘地上的一個洲島。為什麼叫「鐵黃沙」呢?這裡也是有典故。
以前的鐵黃沙很荒,整片灘涂只有稀疏的蘆葦,周圍江水渾濁,土黃色裡透著鐵鏽一樣的紅,所以得名「鐵黃沙」。
不過,就這樣一片沙灘,因為地方「生態優先,物流島變生態島」的決策,現在已經成為長江邊的網紅生態島。
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鐵黃沙擁有沿江灘涂、蘆葦溼地等豐富多樣的棲息地環境,成為眾多珍稀瀕危鳥類棲息的天堂。
(黃胸鵐)
島上既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也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tíhú]、黑臉琵鷺、小天鵝、遊隼、鴛鴦等,以及世界瀕危物種黃胸鵐[wú]、斑背大尾鶯、震旦鴉雀等。
周敏軍告訴記者,每隔2個月他們就要到「鐵黃沙」做一次調查,11月份在鐵黃沙監測發現的鳥類達85種,創蘇州地區單次鳥類調查最高紀錄,其中一隻黑臉琵鷺,更攜帶了衛星定位裝置(一種研究鳥類遷徙的儀器)。
馮育青還告訴記者,溼地保護好不好,鳥說了算,這次「白頭鶴」出現在「鐵黃沙」,一是這裡人為幹擾少,其次食物的豐富。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來源
看蘇州APP
版權歸蘇州廣播電視總臺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20蘇州星寶貝評選正在火熱進行中
與蘇州廣電主持人拍攝年度檯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