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潛心研究——
700年前絕技「曜變天目釉」唐山放異彩
□於宗河
曜變天目釉,懂瓷的人都知道燒制它的難度。目前世界有明確記載僅存的3件曜變天目盞都產自南宋期間,且全部收藏於日本的博物館。宋代後,這項古老的技術逐漸失傳。
如今,失傳了700年的技藝在唐山被重現並傳承,人們能有幸一睹曜變天目釉動人心魄的風採,也記住了「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和張惠峰的名字。幾十年來,這個研究所專門研究曜變技藝,專業創作曜變釉瓷,走出了一條傳承與創新、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之路。他們研發的曜變釉瓷以其「造型優美、耀斑炫麗、晶形沉穩、釉紋細膩」在業內廣受讚譽。
「碗中宇宙」曜變天目釉美輪美奐
曜變天目釉素有「碗中宇宙」之稱,有人說「南宋時期的曜變天目,光環的顏色變幻不定,妖異瑰奇得不像是人間之物」。凝視一隻精緻的曜變天目盞,恍如一片星空,繁星點點,神秘莫測……令人心潮起伏。
曜變釉是瓷釉家族中的一朵奇葩,一件釉瓷經過窯火的洗禮,瓷器表面增添了七彩光芒,合於自然肌理,又增玄妙想像,細細品味,意境深遠。
黑色曜變天目釉,經收藏家的把玩後,竟泛出藍圈和紅彩,讓人嘖嘖稱奇;葵花黃釉整體觀看,雍容華貴,仔細查看,又見葵花黃面裡閃爍著小小的楓葉,給人無限聯想;金絲釉,雖未施金,卻有條條金絲在釉裡擺動,陽光下把玩,又見金光折射……欣賞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張惠峰研發的曜變釉瓷,感覺五彩繽紛,燦若雲霞,紋路奇妙,釉彩斑斕。
子承父業三代鍾情曜變天目釉
「曜變天目釉」燒制技藝是中華陶瓷文化中最為神秘的一部分。發掘失傳的曜變奇蹟,是數代人的希冀。上世紀70年代,張惠峰的父親張玉春任唐山陶瓷研究所工藝研究室主任,主持曜變天目釉研發工作。他查閱大量資料,走訪專家名人,經過多少次失敗和廢寢忘食的努力,終於盼來了美麗曜變晶花的出現,並於1983年撰文宣布鐵紅金圈結晶釉在唐山誕生,同時榮獲國家科技金龍發明獎。
張惠峰子承父業,他和妻子史豔華創辦了玉春天目瓷藝研究室,和退休後的父親一起致力於對曜變天目釉燒制技術的深入研發。2002年,張惠峰和史豔華在原來研究室的基礎上創建了「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並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曜變釉瓷系列產品的研發上,拓寬研發領域,著力探究曜變釉瓷的耀斑、晶形、釉紋生成原理,開發出曜變釉瓷系列新品,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曜變釉瓷貴在傳承。值得欣慰的是,張惠峰的女婿李樹彬也加入了曜變釉瓷的研究之中,並獲得唐山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他傳承前輩技藝,大膽探索未知領域,不斷提升對於曜變釉瓷的研發能力。
科技創新古老技藝煥生機放異彩
經過20多年的艱辛探索,如今張惠峰已經熟練掌握了曜變釉瓷的燒制技術,不僅攻克了原有燒制技術中流釉不均、沾底嚴重、光亮度較差等缺陷,還大大提高了燒製成功率,提升了作品燒成品質。他創作的鐵鏽花等作品,多次參加中國藝術陶瓷設計創新評比大賽,獲得國家級金獎七項,銀獎三項。
一件精品的創造,離不開每一個製造環節的匠心。張惠峰和史豔華嚴把質量關,在成型、修坯、施釉、乾燥、燒制幾個主要環節親力親為,絲毫不敢懈怠。曜變釉瓷看似屬於藝術之列,但實質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凝聚著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張惠峰經過若干實驗,制定出科學配製的原料,摸索出曜變釉瓷多種同類異晶體系列化、差異化的創新特點,掌握了晶形變化、表面張力、瓷釉膨脹的變化規律,從而讓他在因品施釉上得心應手。
近年來,他先後攻關研發成功了紅色曜變天目釉、葵花黃釉、金絲釉、金星釉、珍珠藍釉、虎睛釉、荔枝釉等系列曜變釉瓷;創新研發了在一個瓷坯上應用兩種以上的釉料,創造了系列釉裡紋藝術瓷。如今,他又將唐山特有的骨質瓷與曜變釉結合,著手研發新型骨質瓷曜變釉瓷,卯足力量向曜變釉瓷器家族中的高峰攀登。這些曜變新釉,創新了古老的曜變技藝,填補了行業空白,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近年來,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以其融匯古今、天人合一、高雅華貴、風格獨特的曜變釉瓷而享譽國內,多個作品在國家和省級的專業評比中屢獲殊榮,並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寶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多家博物館以及眾多的收藏名家收藏。張惠峰因其藝術成就突出,先後獲得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陶瓷行業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河北文化之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唐山陶瓷大工匠的榮譽稱號。
【來源:環渤海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