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326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被日本世代視為國寶的曜變天目如今圍繞著很多謎團。
在全球範圍內,品相完整的三隻曜變天目盞都存於日本。因此,很多學者推測中國人並不欣賞曜變天目,甚至還有傳言說曜變天目是日本二次施釉加工的產物。
曜變天目作為建窯產品中的最優秀品種,在建窯遺址內卻未曾發現一片殘片。同時,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曜變天目的燒制工藝也依然謎團重重。
三隻曜變天目盞的紋路、色彩都不盡相同。(圖/《BRUTUS》)
曜變天目是日本人對此盞的稱呼,中國人如何稱呼未見任何歷史記載。如今曜變天目已成為國際陶瓷界公認的學術用語。
「曜變」一詞是指建盞中因釉料因不同成分而呈現不同顏色的現象。「天目」一詞有人認為是由在中國浙江天目山修禪的日本僧人傳入日本,最初僅指建盞,到了江戶時代「天目」逐漸成為日本對「茶碗」的總稱。
曜變天目最大的迷人之處便是茶盞隨光線、角度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彩色光暈,同時盞內還帶有彩色兔毫(均勻細密的脈絡)與圓形斑點。因此日本人將曜變天目比喻為「碗中宇宙」。
搭配星空毫無違和感。(JR東海公司網站宣傳圖)
現存於日本的三隻曜變天目盞在2019年3月到6月間,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而在4月13日到5月19日期間,三隻曜變天目盞首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這被稱為「一生一次的邂逅」。
如果你錯過了這一次邂逅,那麼「霓虹美術研究所」可以帶你領略曜變天目的魅力。
曜變天目口徑:12.2cm,高度:7.2cm,足徑:3.8cm。(攝影/小野祐次)
靜嘉堂藏的這件曜變天目憑藉絢麗的色彩,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碗」,這與藤田美術館的那隻曜變天目同樣最初為德川家族所有。日本幕府階級的審美更偏向於華麗絢爛的風格,足利義政、德川家康也許正是被曜變天目多變的華麗色彩所吸引。
-傳承路線-
德川將軍家(柳營御物)
澱藩稻葉家
小野哲郎先生(三井)
巖崎家(三菱)
靜嘉堂文庫藏
曜變天目的特點正是這多變的色澤。(圖片/《國寶100》)
據說,德川家光某次重病在身,當用這隻曜變天目喝下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他的乳母齋藤福因長年照顧有功,被日本天皇賜名「春日局」。因此德川家把這件曜變送給她以表謝意,此後春日局夫人將此盞傳給母家稻葉美濃守正則家代代珍藏,這件曜變天目因此得名「稻葉天目」。
曜變天目的價值在這一件茶盞上得到了量化。1934年,三菱集團第四代社長巖崎小彌太花費16.7萬元買下,這在當時相當於黃金125公斤。如果將黃金平均到這隻276克重的茶盞上,曜變天目每克的價值是1.45公斤黃金。
曜變天目並非近代才升值。在永正八年(1511年)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錄了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這隻曜變天目的斑點最為清晰,有密集恐懼症的讀者請謹慎欣賞。(攝影/小野祐次)
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中,曜變天目是在自然光環境下展示的,這樣的觀賞體驗很獨特。隨著光線的變化,曜變天目會在一天之中呈現出不同的絢麗色彩。而且作為三隻曜變天目中顏色最濃鬱的一隻曜變天目,即使在自然光線下,它也足夠耀眼。
曜變天目口徑:12.1cm ,高度:6.5cm,足徑:3.7cm。(攝影/渞忠之)
日本人喜歡自然之美,即使施加了人力,也要儘量讓它不起眼。充滿變化的曜變天目恰好符合了日本人所追求的美學。可以說茶盞是由人所造,曜變天目卻由自然而生。
龍光院的曜變天目是三盞之中最神秘的一件。大德寺創建於1325年,後因戰火被毀,一休大師80歲時,主持重建了大德寺(沒錯,就是聰明的一休)。龍光院是大德寺中的一座秘庵,從不對外開放。這隻曜變天目,相傳明代萬曆年間傳到日本,曾為龍光院開祖江月宗玩和尚所有。
1606年開始曜變天目成為鎮院之寶,並作為佛器供奉,四百年來未曾易主。
相比盞內的精彩窯變,盞的外壁顯得非常古樸。(攝影/渞忠之)
此盞進入寺院後一直避不見人,神秘萬分。在1951年被認定為國寶後,僅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NHK電視臺曾於2003年拍攝曜變建盞的專題片,想要拍攝此盞時被大德寺拒絕,最終NHK只能無奈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圖片。
曜變天目平日都供奉在龍光院的佛龕之中。(攝影/渞忠之)
僅看圖片色彩,很多人都會認為龍光院這隻曜變天目盞是這三隻中的劣者,其實它的色彩並不遜色,內壁乍看與「油滴」相近,但細觀釉斑會隨著光線改變而呈現五顏六色,同時出現曜變天目特有的藍色光環。
此盞正因為色彩隱秘幽玄,反而更加凸顯了各色光芒,沉穩的韻味非常符合禪院藏品的格調。
曜變天目口徑:12.3cm,高度:6.8cm,足徑:3.6cm。(攝影/佐佐木香輔)
藤田美術館所藏曜變天目盞可謂身世顯赫,茶盞外包裝的內箱蓋上用金粉寫了「御茶碗曜變」,外箱蓋上用黑漆也寫了同樣的「御茶碗曜變」字樣。「御」字表明了這隻曜變天目盞和日本皇室的淵源。1918年,藤田家以5萬日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隻茶碗,當時價值約37.5公斤的黃金(當年5萬日元就是如此值錢)。
-傳承路線-
德川家康
德川賴房
1918年藤田平太郎
藤田美術館
茶盞的釉面劃痕眾多,可見這曾是一件實用器。(圖片/藤田美術館)
藤田美術館所藏曜變天目盞溫婉華麗,內壁的斑點眾多,但卻不是很明顯,這令變化莫測的曜變在各個角度都能夠大放異彩,再加上若隱若現的兔毫,欣賞茶盞如同觀看一場流星雨。
一個個光圈如同小小的星系,它們在盞內「宇宙」閃耀著魅人的光輝。(圖片/藤田美術館)
通過電子顯微鏡觀測後,我們發現曜變天目的迷人色彩來自釉表面上極薄的膜,釉面表面厚約40納米(一根頭髮約50000納米)、波長600-700毫米的薄膜層可以使得藍色釉面充滿光彩。但這層薄膜但誕生源於窯內的溫度、火焰還是空氣?我們不得而知。
為何絕跡於中國?
宋朝喝白茶,所以用黑色盞襯託茶色。但為何宋朝舉國愛茶愛盞,曜變天目盞卻未在中國流行,同時也未有任何史料記載?作家馮唐曾用一個故事給出了解釋:
大宋建陽水吉鎮的大窯主吳雪哲正在睡午覺,被老窯工鄭尚生拼命搖醒,「開窯了,出神器了,我燒了一輩子都沒見過。」
擺在吳雪哲面前的這隻盞規整端莊,從外形看和其他高等級的建盞並無太大不同,但是在午後的陽光下,盞內壁呈現貝殼內壁貝母般的幻彩光芒。
「最近的柴火好,溫度比以前似乎高了一些,頭兒,我們發達了!我們把它獻給國家。」
吳雪哲想了想,臉上的笑容在瞬間僵住:「發達個屁!我差點兒被你害了!獻給國家?皇上的確會賞賜,但是,他如果讓咱再做十隻,咱能做出來嗎?」
在馮唐筆下的故事中,後來兔毫建盞成為了天下第一,曜變天目盞並未得到皇帝賞識。但在2009年,杭州市出土的曜變天目盞殘物否認了這種說法,當時的出土地曾是南宋臨安都城的都亭驛及皇后宅邸所在地,再加上當時同時出土的定窯、越窯碎片刻有宮廷銘文,可以確定曜變天目盞的確曾在宮廷中出現過,而且有可能是僅供皇室使用的珍品。
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殘件現藏於杭州古越會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北宋「澶淵之盟」之後,和平富足的北宋點茶法也逐漸被泡茶法取代,這也導致了建窯黑釉茶盞在中國的絕跡。況且追求致雅的中國與追求自然的日本在美學上大相逕庭。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曜變天目盞遠沒有日本人眼中那麼大的魅力。
而在「唐物」備受追捧的日本,到了室町時代,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寶物,更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符號,數量稀少的曜變天目更成為了日本上層階級的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根據明朝的中日貿易記錄文件《大明別幅並兩國勘合》記載,流傳到日本的曜變天目建盞很可能是永樂帝於1406年賜予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正是《聰明的一休》中的將軍)的。
三隻曜變天目猶如三個獨立宇宙。(圖片/《BRUTUS》)
室町時代後期,村田珠光創造了新的茶風,將吃茶風俗轉為藝術化。此後經過千利休對茶道的全面革新後,外表粗糙、形制不規則的日本茶器登上歷史舞臺,但曜變天目依舊被日本人看作國之重寶。
中日之間的審美差異透過這三隻小小的茶盞便可得知一二,但隱藏在曜變天目背後的秘密仍未解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能出現第五件曜變天目,解開神秘茶盞的千年謎題。
參考文獻:
千宗屋橋本麻裡《曜變天目》BRUTUS
出川哲朗《茶碗的最高峰》
馮唐《為什麼曜變都在日本》GQ雜誌
賈冬婷《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 三聯生活周刊
作者:古德白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文章版權歸「霓虹美術研究所」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